校笺

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语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想尔本、景龙本、敦煌丁本、遂州本、危大有本皆无“者”字,无“也”字,作“强行有志”。傅奕本、白文本、范应元本皆同此,与帛书甲、乙本合。其他诸...
04813

《老子》11_02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本皆以‘當其无’断句。按《考工记》‘利转者,以无有為用也’;是应以‘有’字断句。下并同。”水海按:陶方琦同意毕说。
0358

《老子》51_05_校笺_04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莫之爵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五注、曹、达真、陈、黄、程并上有‘夫’字。”
0525

《老子》71_01_校笺_06_张煦

张煦云:“吕等‘尚’作‘上’,无‘矣’字。”
04114

《老子》34_07_校笺_05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以其不自大’,古本‘其’下有‘終’。”水海按:焦竑《老子翼》中的经文作“是以聖人終不為大”,而《考异》則作“以其不自大”。
05513

《老子》13_07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“梡”作“患”。今从甲本。许抗生、高明校订本同乙本,作“吾所以有大患者,為吾有身也”,培真校订文同甲本。其他诸本皆无“有身”后“也”字。想尔本、顾欢本、景龙...
0358

《老子》39_08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恐歇’,歇,许谒反。”
03110

《老子》40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;乙本缺一“生”字,今据通行本校补。
0299

《老子》22_09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朱谦之说甚是。譣北京图书馆藏敦煌写本残卷等本无“天下”二字,正作“莫能與之争”,與帛书本合。今本作“故天下莫能與之争”者,則為后人据第六十六章文而衍增“天下”二字,当据帛书...
05215

《老子》72_02_校笺_10_奚侗

奚侗云:“‘狹’,即《说文》‘陝’字,隘也,隘有迫谊。‘厭’,《说文》‘笮也’。此言治天下者无狭迫人民之居处,使不得安舒;无厭笮人民之生活,使不得顺适。”
05814

《老子》42_07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勿或败之□□,□之而散”,“勿”为“物”之假借,“散”为“损(简作损)”之或体(古汉字形旁“手”可与“支”互用,如“扶”《说文》古文写作,“播”古文写作,皆可证...
05515

《老子》59_06_校笺_03_韩非子

《韩非子·解老篇》云:“所谓‘有國之母’,母者,道也。道也者,生于所以有國之术,所以有國之术,故谓之‘有國之母’。夫道以与世周旋者,其建生也長,持禄也久,故曰:‘有國之母可以長久’...
0499

《老子》36_06_校笺_05_纪昀

纪昀云:“‘柔弱勝剛强’,按《永乐大典》作‘柔勝剛,弱勝强’。”
0547

《老子》78_01_校笺_09_罗振玉

罗振玉云:''攻'敦煌辛本作'功'。'强者',景龙本、敦煌辛本均无'者'字。敦煌庚本此句上有'言水柔弱'四字。又景龙本、敦煌辛本'勝'均作'先'。'
0309

《老子》10_04_校笺_08_易顺鼎

易顺鼎云:“‘爱民治國,能无知’,当作‘能无以智’,与下句‘无知’不同。王注云:‘治國无以智,犹弃智也。能无以智乎,则民不辟而國治之也;’是王本正作‘能无以智’。‘以’,用也;无用...
03114

《老子》81_01_校笺_0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;善言不辯,辯言不善。’古本。信实之言多朴直,故不美;甘美之言多华饰,故不信。嘉善之言止于理,故不辯;辯口之辞乱于理,故不善。”水海按:范本前两句同...
03914

《老子》69_06_校笺_10_俞樾

俞樾云:“按:‘哀’字无义,疑‘襄’字之误。《史记》:‘梁惠王卒,襄王立。襄王卒,哀王立。’据《竹书纪年》无哀王。顾氏《日知录》谓‘哀’、‘襄’字近,《史记》误分为二人。又按:秦哀...
04515

《老子》48_04_校笺_06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按:范谓王同古本,则范见王本作‘則’,当据改。然‘而’、‘則’古通。《庄子·知北游篇》引句末有‘也’字。”
03712

《老子》78_08_校笺_04_吴澄

吴澄云:''正言若反',旧本以此为上章末句。今按:上章'聖人云'四句作结,语意已完,不应又缀一句于末,他章并无此格。'绝学无忧'章,'希言自然'章,皆以四字居首,為一章之纲,下乃详言之,此...
04212

《老子》25_08_校笺_01_校勘

此四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,天大,地大,王亦大”,损掩“道大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四句。今从乙本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陆...
03114

《老子》48_06_校笺_06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《道藏宋张太守汇刻四家注》无‘又’字,校云:傅奕本第四十一章经文作‘又不足以取天下矣’。”
04814

《老子》42_03_校笺_04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負陰而衰陽’,《晋书》引《太极论》作‘以资始’。《汉书·高帝纪》注引作‘萬物向陽而負陰’。‘背’正字,‘負’借字。‘衰’,各本作‘抱’。”
0408

《老子》39_10_校笺_14_张舜徽

张舜徽云:“此段文字,前数句天、地、神、谷平列,语例字数均同,至此句语法一变,亦犹上文‘天得一以清’数句语例字数均同,至末句‘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’语法一变,正相同也。盖连举数语,意...
0348

《老子》37_02_校笺_09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傅本作‘王侯’。景福本‘若’作‘而’。‘之’字景龙、御注、英伦、傅奕本均无,室町本有。”
0475

《老子》65_05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稽式”。“稽”,《广韵》谓“同也”。《尚书·尧典》“曰若稽古”,郑注云:“同也。”王弼注:“稽,同也。古今之所同则,不可废。”尚有傅奕、范应元等人皆释“稽...
0386

《老子》48_02_校笺_08_张舜徽

张舜徽云:“此二语(指‘為學者日益,聞道者日損’)乃并提二事相与比较之辞,以明為學与聞道不同之趣。意谓為學之士,必展其才智,肆力于學以日求进益。聞道之君,则反是,必敛抑聪明,不露才...
04412

《老子》49_08_校笺_16_古棣

古棣云:“帛书甲本作‘’,乙本作‘欱’,‘欱’、‘’当是‘翕’的古异体字。河上公古本(即王羲之本)作‘惵惵’,伪河上注传本有的作‘怵怵’,有的作‘淡淡’(见陆德明《释文》)。”水海...
04915

《老子》12_06_校笺_14_张舜徽

张舜徽云:“《老子》所言‘為腹不為目’,乃就君道而發。君道无為,主于任人而不任智。使天下之人,皆為己用,即所谓以物养己也。如自贤己智,代行臣职,则以物役己矣。腹与目,特取譬而為言耳...
05412

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五语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,□□□□□,不言而善應,不召而自來,彈而善謀”,前两语句全损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中间两句同此;最后一句“繟然”作“彈”,无“然”字。按:“彈”为“行...
04413

《老子》03_03_校笺_11_劳健

劳健云:“此二句总摄上文,盖本古语,老子引之,又推阐其义,以為治民之道也,当无‘民’字。”
051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