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此;乙本“拾”假作“擒”(上古二字皆入缉部,为叠韵通假)。今从甲本。宋刊河上公本、嘉靖刊河上公本、景福本、敦煌丁本、遂州本、虞世南本、(唐)李荣本、《意林》本、林...
《老子》39_07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刘师培说是。今从刘说。 又,河上公注:“言地当有高下刚柔,节气五行,不可但欲安静无已时,將恐發泄不為地。”
《老子》56_04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‘紛’,王弼作‘分’,《谷神子》作‘忿’。”
《老子》51_05_校笺_07_张煦
张煦云:“葛、林‘爵’作‘命’。”
《老子》47_03_校笺_18_古棣
古棣云:“这一段大意是:‘不从大门走出去,可以知天下。不从窗户往外偷看一眼,可以知天道。而出去的越遠,知道的东西就越少。’用‘不出於户’、‘不闚於牖’,其喻意是不必接触形形色色的具...
《老子》30_08_校笺_17_水海
水海按:此三句,《德篇》(通行本为第五十五章)亦见。帛书甲本於彼处作“即老”,於此处作“而老”;乙本於彼处作“則老”,於此处亦作“而老”。按帛书之义,“則”、“即”、“而”通用。《...
《老子》45_07_校笺_11_范文元
范文元云:“清静者生之根,故知清静者以為天下之正也。体道者成而若缺,满而若盅,直而若诎,巧而若拙,辯而若訥,亦无出于清静矣。虽然,人岂有静而不动者哉?但不可躁暴,常当以清静為正尔。...
《老子》27_01_校笺_11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御览》六五九引‘轍’作‘輒’,‘迹’作‘跡’。”
《老子》52_05_校笺_03_奚侗
奚侗云:“《尔雅·释言》:‘濟,盖也。’‘救’当训治。《吕览·劝学篇》:‘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。’高注:‘救,治也。’開其兑,则民多智慧;益其事,则法令滋彰;天下因以爚乱,終身不能治...
《老子》44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如此;乙本仅残留“名與”二字,余皆损掩。今从甲本。“亲”,后来写作“親”,今又简化为“亲”。景龙本两“孰”字假作“熟”。其他诸本与《韩诗外传》卷九所引并同此。
《老子》36_07_校笺_13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魚脱於淵,謂去剛得柔,不可复制也。”
《老子》49_10_校笺_04_俞樾
俞樾云:“按:‘為天下渾其心’下,河上公本有‘百姓皆注其耳目’七字,王弼本当亦有之,故注云:‘如此,则言者言其所知,行者行其所能,百姓各皆注其耳目焉,吾皆孩之而已。’是可证其有此句...
《老子》22_04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為天下式’,陈、清源‘為’上有‘以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0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同此,后句“人莫”前有一“而”字;帛书乙本前句“人”作“天下”,后句同此。两本合校(前句从甲本,后句从乙本),得此两句。其他诸本皆无二“也”字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...
《老子》74_03_校笺_13_清世祖
清世祖云:“此章言刑以防民,当去其泰甚也。凡用刑者,不过以死惧民,而民常有不畏死者矣,奈何以死惧之乎?若使民安于大道之中,乐生畏死,然后執其奇邪者而殺之,孰敢不服?”
《老子》62_01_校笺_09_楼宇烈
楼宇烈云:“‘奥’,原为室之西南角,室中幽隐之处。‘奥’与‘暖’一声之转。‘暖’,蔽障,隐翳之意。所以王弼注:‘奥,犹暖也。可得庇荫之辞。’”
《老子》62_01_校笺_05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奥’,一下有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47_03_校笺_04_张煦
张煦云:“吕‘镾’作‘彌’,‘尟’作‘少’。”
《老子》55_06_校笺_08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毕氏《考异》从傅奕本作‘数’,引《太玄经》、《玉篇》证之。鼎按:《庄子·庚桑楚篇》云:‘終日號而嗌不嗄’,正本《老子》之文,较之《太玄经》、《玉篇》,更为近古可据。‘嗄...
《老子》53_07_校笺_14_陈奇猷
陈奇猷云:“‘夸’即‘匏’之省文。《尔雅·释乐》疏云:‘瓠,匏也。以匏为底,故八音謂笙为匏。”则笙亦得称匏。《释名·释乐器》:‘竹之贯匏,以瓠为之,故曰匏也,竽亦是也,其中汙空,以...
《老子》63_02_校笺_04_陈柱
陈柱云:“‘大小多少’,疑当作‘為多於少’,其‘大小’二字,则下文‘為大於細’之讹捝。”
《老子》62_04_校笺_05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此喻说也。言不善之人,亦在教之而已。人言行不善,何棄遗之有乎?当导之以善道,冀从化而悛恶,不可棄之而不化,故云:何棄之有?”
《老子》42_05_校笺_03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不轂’,御注、王弼作‘不穀’。”
《老子》10_05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唐写卷子本、磻溪本、集唐字本同此(作‘天門開闔,能為雌乎’);罗卷作‘天地開闔,而為雌’,馆本同罗,惟‘闔’作‘合’。据范说则作‘无雌’者乃别本,后人据别本為字误者,改...
《老子》35_02_校笺_02_纪昀
纪昀云:“按‘平太’,河上公注本作‘太平’,《永乐大典》作‘平泰’。”
《老子》35_02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易州、二张‘泰’作‘太’。宋刊河上本经文作‘平太’,注作‘太平’。成疏曰:‘太,大也。’是成亦作‘太’。‘太’、‘泰’一字。”
《老子》20_03_校笺_12_楼宇烈
楼宇烈云:“‘何若’,如何,幾许。意为‘美’与‘惡’相去无幾。十八章王弼注:‘甚美之名,生於大惡,所谓美惡同门。’”
《老子》24_01_校笺_14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‘企’作‘炊’,盖由‘企’或作‘跂’,又以形近而讹‘跂’为‘炊’耳。此处按文例,自当二句对举。今本有‘跨者不行’,是也。帛书甲、乙本独缺,盖由传写时误脱。”
《老子》34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萬物歸焉□□為主,可名於大”,前句损掩“而弗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后句同此。乙本前句同此句,后句作“可命於大”,“名”作“命”(上古“命”通“名”,二字皆...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20_陈奇猷
陈奇猷云:“‘固’,当以读‘姑’为是。《说林上》:‘《周书》曰:將欲敗之,必固輔之;將欲取之,必姑與之。’用‘姑’字可证。”尹振环云:“甲、乙本皆作‘古’。《说文》:‘姑,····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