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46_06_校笺_08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帛书《老子》,凡‘常’字,多作‘恒’,以其传写时代甚早,故不避汉文帝讳,仍原文用‘恒’字。此后各本,凡用‘恒’字处,皆改作‘常’矣。亦犹用‘邦’字处为避高祖讳,皆改作‘...
《老子》18_01_校笺_07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四句‘有’字上,帛书甲本皆有‘案’字,乙本则作‘安’,皆语词。今本无之,不害意也。”
《老子》69_01_校笺_05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各本无‘曰’字,今据帛书甲、乙本补。”
《老子》47_03_校笺_15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此言人君一己之聪明不足恃,虽出外日行千里,而所闻見者甚少也。《韩非子·八经》云:‘力不敌众,智不尽物。与其用一人,不如用一国。’《吕氏春秋·贵公篇》云:‘智而用私,不若...
《老子》20_04_校笺_07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‘有之所畏,亦不可以不畏人’。按:各本作‘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’。语意不明,显有缺夺,今据帛书乙本补正。此言人君为众人之所畏,人君亦不可不畏众人也。”
《老子》57_03_校笺_11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按:河上、王弼本均作‘吾何以知其然哉?以此’。帛书乙本作‘吾何以知其然也哉?”无‘以此’二字。严、彭诸本亦无此二字,盖原文也,今据帛书删正。‘吾何以知其然也哉?’乃用反...
《老子》12_06_校笺_14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《老子》所言‘為腹不為目’,乃就君道而發。君道无為,主于任人而不任智。使天下之人,皆為己用,即所谓以物养己也。如自贤己智,代行臣职,则以物役己矣。腹与目,特取譬而為言耳...
《老子》36_06_校笺_12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‘柔弱勝剛强’,按:此句景龙碑本作‘柔勝剛,弱勝强’;傅奕本作‘柔之勝剛,弱之勝强`;分为二句,非。帛书甲本作‘友弱勝强’,是误‘柔’为‘友’,又奪‘剛’字也。乙本作‘...
《老子》48_02_校笺_08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此二语(指‘為學者日益,聞道者日損’)乃并提二事相与比较之辞,以明為學与聞道不同之趣。意谓為學之士,必展其才智,肆力于學以日求进益。聞道之君,则反是,必敛抑聪明,不露才...
《老子》58_02_校笺_10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‘其民缺缺’,帛书甲本‘民’作‘邦’,证之《淮南子》所引,仍作‘民’,是汉时已有两本。”
《老子》72_04_校笺_08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帛书本有两‘也’字、二‘而’字,文义益显。”
《老子》44_04_校笺_05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帛书甲本亦有‘故’字,盖原文如此,今据补。此文自‘名與身孰親’至‘多藏必厚亡’,皆就庸常事物举例说明多欲之为害,而归结为知足知止之有益。其意乃谓人君者,宜恬静寡欲,无竞...
《老子》15_01_校笺_11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王弼本作‘古之善為士者’,‘士’乃误字,帛书乙本作‘道’,与傅本合,今据改正。河上公注云:‘谓得道之君也。’则河上本原亦作‘道’。”
《老子》72_05_校笺_03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帛书乙本有‘而’字,文义益显,今据补。”
《老子》80_03_校笺_06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两‘有’字句,各本均增‘雖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81_06_校笺_05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帛书乙本句首有‘故’字,今据补。”
《老子》27_07_校笺_09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此言善为君者,常能于平时审度人物之高下良窳(yǔ)而使之各得其用也。是以无棄人,无棄物。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云:‘贤主之用人也,犹巧工之制木也。大者以为舟航柱梁,小者以为...
《老子》47_02_校笺_11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《老子》所云‘不出於户,以知天下;不窥於牖,以知天道。’非谓人君闭明塞聪。不越户牖而能自知天下之情也。要在善用众耳众目为我听为我视也。《管子·九守篇》云:‘目贵明,耳贵...
《老子》30_03_校笺_12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‘善者果而已矣’,按:王弼本作‘善有果而已’。河上本‘有’作‘者’,语意均不圆畅,显有脱夺,今据帛书甲、乙本写正。”
《老子》20_10_校笺_19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儽儽无歸,谓疲困无定向也。”
《老子》43_05_校笺_05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王弼本作‘天下希及之’。帛书甲本作‘天下希能及之矣’,语意完足,今据补正。乙本句末亦有‘矣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4_15_校笺_06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各本均作‘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’。‘以’字帛书甲、乙本并作‘能’,‘不’字并作‘弗’,今从写正。篆书‘以’字作,‘能’字作,《老子》原文盖本作,传写者缺脱而为耳。”
《老子》31_12_校笺_08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‘殺人衆,以悲哀涖之’,按:河上、王弼本作‘殺人之衆’,他本或作‘殺人衆多’,皆非。又误‘涖’為‘泣’。今并依帛书甲、乙本写正。”
《老子》55_06_校笺_15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‘嗄’,即今之‘啞’字。···《老子》此语,谓婴儿終日啼號而声不嘶啞者,由于无所用心,可止则止,未尝寓喜怒于其间而和气不散也。”
《老子》17_05_校笺_15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‘貴言’,所謂‘聖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’也。貴,重也。謂人君之言,猶豫迟疑,不肯轻易出口,恐致下之不信己也。河上本作‘猶’,与帛书乙本合,今从之。王弼本作‘悠’,则...
《老子》68_04_校笺_09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各本作‘是謂用人之力,是謂配天古之極’。帛书甲、乙本无‘之力’二字,但作‘是謂用人,是謂配天,古之極也’。详审文义,甲、乙本与通行本均重出‘是謂’二字,今径删去,写定為...
《老子》63_07_校笺_08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末句王弼本作‘故終无難矣’,他本无‘矣’字,惟帛乙甲本作‘故終於无難’,文义为长,今据改正。此二语重申善為君者,遇事慎之重之,而不视之太易,故終致无難事也。”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16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按:翕者,敛也,合也。與‘張’为对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作‘翕’,乃原文也。传写者或增其偏旁为‘噏’,为‘偏’,为‘歙’。帛书甲本讹而为‘拾’,乙本又变为‘擒’,皆失之。...
《老子》20_03_校笺_13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此言‘唯’與‘訶’,‘美’與‘惡’,皆对立事物,究竟相去不甚远,以明世俗之所谓顺逆、美惡,未必皆可为准式也。”
《老子》36_03_校笺_06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此无‘廢之’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作‘將欲去之,必古與之’,与今本异。要之此数句,乃阐明促使事物转化之理,虽文句稍有不同,而寓意则无二致,不必改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