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物书舍-齐物书舍-第101页
齐物书舍的头像-齐物书舍
管理员
万物静观皆自得丨微信公众号【齐物书舍】

《老子》37_04_校笺_05_严可均

<p>《老子》37_04_校笺_05_严可均</p>-齐物书舍
严可均云:“‘亦將不欲’,王弼作‘夫亦將无欲’。”
06711

《老子》63_04_校笺_05_刘师培

<p>《老子》63_04_校笺_05_刘师培</p>-齐物书舍
刘师培云:“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此文,于‘難事’、‘大事’上均有‘之’字,当为古本。”
04011

《老子》18_04_校笺_05_罗振玉

<p>《老子》18_04_校笺_05_罗振玉</p>-齐物书舍
罗振玉云:“(上)三句‘廢’下,‘出’下,‘和’下,广明本均有‘焉’字;‘國家昏亂有忠臣’句,‘亂’下亦必有‘焉’字,石泐不可见。”
03411

《老子》20_09_校笺_03_范应元

<p>《老子》20_09_校笺_03_范应元</p>-齐物书舍
范应元云:“‘咳’,何来切,张玄静与古本同;《集韵》通作‘孩’;《说文》:‘小兒笑貌。’一云:‘子生周岁而能别人。’我獨静居,情欲未兆之始,如婴兒之未有分别也。”
05111

《老子》38_08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38_08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两句,帛书甲本损缺“夫禮者,忠信之薄也”八字,帛书乙本“薄”假作“泊”(两字皆為并母铎部),“亂”省作“”。严遵本、吕知常本等本无“夫”字,无两“也”字,作“禮者,忠信之薄,而亂...
04211

《老子》38_10_校笺_10_王弼

<p>《老子》38_10_校笺_10_王弼</p>-齐物书舍
王弼注:“夫载之以大道,鎮之以无名,则物无所尚,志无所营。各任其貞事,用其诚,则仁德厚焉,行義正焉,禮敬清焉。弃其所载,舍其所生,用其成形,役其聪明,仁则尚焉,義则竞焉,禮则争焉。...
04211

《老子》39_11_校笺_07_蒋锡昌

<p>《老子》39_11_校笺_07_蒋锡昌</p>-齐物书舍
蒋锡昌云:“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《老子》曰:‘故《老子》曰:貴必以賤為本,高必以下為基。’是為《老子》原文。《原道训》‘是故貴者必以賤為号,而高者必以下為基’,上无‘故《老子》曰’...
05711

《老子》39_音韵_02_姚文田

<p>《老子》39_音韵_02_姚文田</p>-齐物书舍
姚文田云:“‘落落如石’,落、石韵,此与上句,皆句中自谐。”
03411

《老子》41_07_校笺_06_水海

<p>《老子》41_07_校笺_06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应作“谷”,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王羲之本、傅奕本、景龙本、顾欢本、虞世南本、御注三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杜光庭本等皆作“谷”。帛书乙本作“浴”者,“浴”乃“谷”之本字。...
04011

《老子》42_03_校笺_06_水海

<p>《老子》42_03_校笺_06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应作“衰”。“衰”是“抱”的古字。(《说文·衣部》:“衰,裹也。从衣,包声。”徐铉注:“今俗作‘抱’,非。”段玉裁注:“《论语》:‘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。’马融释以‘怀...
05711

《老子》27_02_校笺_08_马叙伦

<p>《老子》27_02_校笺_08_马叙伦</p>-齐物书舍
马叙伦云:“按:《意林》引此句有‘者’字。‘瑕’字,易州作‘瘕’。‘謫’字,馆本作‘適’,易州、宋河上、张之象作‘讁’。成疏曰:‘謫,过失也。’是成亦作‘謫’。”
02811

《老子》27_04_校笺_07_严可均

<p>《老子》27_04_校笺_07_严可均</p>-齐物书舍
严可均云:“‘不可開’,各本‘不’上有‘而’字,下句亦然。”
04211

《老子》01_述评

<p>《老子》01_述评</p>-齐物书舍
老子本章提出了“道”这个哲学概念。在老子哲学中,“道”是个特定概念,它至少有五种规定性:一、道是太初混沌;二、道是客观实在;三、道是万物之本原;四、道是客观规律;五、道是政治、人生...
07211

《老子》05_01_校笺_08_朱谦之

<p>《老子》05_01_校笺_08_朱谦之</p>-齐物书舍
朱谦之云:“《释文》、《群书治要》及遂州本‘芻’作‘蒭’。李文仲《字鉴》曰‘芻,《说文》:刈草也,象包束草之形。从二屮,即草字也。俗又加草,非。’《吕氏春秋·贵公篇》高诱注引《老子...
03011

《老子》07_04_校笺_11_蒋锡昌

<p>《老子》07_04_校笺_11_蒋锡昌</p>-齐物书舍
蒋锡昌云:“按:强本成疏:‘此其无尸,故能成其尸。尸,主也。’疑成作‘此其无尸,故能成其尸`。”
05511

《老子》31_12_校笺_05_张煦

<p>《老子》31_12_校笺_05_张煦</p>-齐物书舍
张煦云:“苏、葛作‘殺人之衆’,‘則以悲哀泣之’,葛无‘則’字。”水海按:道藏苏辙本作“殺人衆多,以悲哀泣之”。张氏所谓“苏作‘殺人之衆’”,当為他本。
04111

《老子》12_04_校笺_04_朱谦之

<p>《老子》12_04_校笺_04_朱谦之</p>-齐物书舍
朱谦之云:“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正义引:‘五味令人口臭。’”
04211

《老子》35_01_校笺_05_朱谦之

<p>《老子》35_01_校笺_05_朱谦之</p>-齐物书舍
朱谦之云:“傅、范本‘象’下有‘者’字。御注‘象’作‘’。按‘象’借为‘像’,《易传·系辞》:‘見乃谓之象。’‘大象’即大像也。成玄英疏‘大象犹大道之法象’,是也。”
05611

《老子》36_02_校笺_07_王弼

<p>《老子》36_02_校笺_07_王弼</p>-齐物书舍
王弼注云:“將欲除强梁、去暴乱,当以此四者(即‘張之’、‘强之’、‘興之’、‘與之’)。因物之性,令其自戮,不假刑为大,以除將物也。”
05511

《老子》62_05_校笺_06_马叙伦

<p>《老子》62_05_校笺_06_马叙伦</p>-齐物书舍
马叙伦云:“馆本‘拱’作‘供’,下有‘之’字。《文选》谢玄晖《鼓吹曲》注引‘駟馬高蓋’,疑误记,增‘高蓋’二字。”
05311

《老子》65_04_校笺_10_水海

<p>《老子》65_04_校笺_10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德”。《文子·道原篇》引即作“德”。“德”和“賊”上古皆职部字,谐韵,可证《老子》古本如此。又,“不知(zhì)”,即不曲巧伪诈,指淳朴无為,正与“知(zhì...
04311

《老子》80_03_校笺_04_张煦

<p>《老子》80_03_校笺_04_张煦</p>-齐物书舍
张煦云:“苏‘輿’作‘轝’,葛、赵作‘車’。”
03711

《老子》20_03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20_03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两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“惡(简作恶)”假作“亞(简作亚)”(上古二字皆为影纽铎部)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今从甲本。王弼本、张之象本“美”作“善”,“善”后并有“之”字,无“其”字...
04511

《老子》80_07_校笺_02_彭耜

<p>《老子》80_07_校笺_02_彭耜</p>-齐物书舍
彭耜云:“‘使民至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并无‘使’字。‘不相與往來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五注、曹、陈、达真、叶、清源、黄、程并无‘與’字,黄、程上有‘而’字。”
03111

《老子》20_05_校笺_11_罗运贤

<p>《老子》20_05_校笺_11_罗运贤</p>-齐物书舍
罗运贤云:“按‘荒’借为‘巟’。《说文》引《周易》‘包’,今《泰卦》作‘包荒’。《释文》云:‘荒,本亦作巟。’此‘荒’、‘巟’古通之证也。《说文》:‘巟,水广也。’引申为凡大之称。...
04111

《老子》40_01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40_01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“反也者”三字;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其他诸本皆无两“也”字。赵至坚本“反”作“返”,其他诸本同帛书乙本。
04911

《老子》42_今译

<p>《老子》42_今译</p>-齐物书舍
“道”化生出“一”(元气),“一”化生出“二”(阴、阳二气),“二”化生出“三”(阴阳合和的中气),“三”化生出万物。万物都包涵着阴和阳两个对立面,中气是以阴阳合和而形成的统一体。...
05111

《老子》46_06_校笺_02_彭耜

<p>《老子》46_06_校笺_02_彭耜</p>-齐物书舍
彭耜云:“‘故知足之足’,司马无‘之足’二字。”
03111

《老子》01_01_校笺_05_杨兴顺

<p>《老子》01_01_校笺_05_杨兴顺</p>-齐物书舍
杨兴顺云:“在古代圣人中,老子首先把‘道’当作哲学上的范畴而给以各方面的论证。老子认为‘道’是自然界、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法则。在老子哲学中,‘道’意味着普遍存在的、视之不见的、与物质...
05311

《老子》51_05_校笺_09_蒋锡昌

<p>《老子》51_05_校笺_09_蒋锡昌</p>-齐物书舍
蒋锡昌云:“明太祖本‘夫’字无。··王弼《道德真经注》本‘而’字无。按:三十二章‘民莫之令而自均’,与此文‘夫莫之命而常自然’谊近。‘莫之命’即‘莫之令’,‘自然’即‘自均’。可证...
031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