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50_02_校笺_03_劳健
劳健云:“敦煌十作什,他本皆作十。王弼注十有三犹云十分有三分,其义至明。敦煌之作什,亦本此训也。韩非乃谓人生有四肢九竅,合为十三,支离已甚;范应元则演为五行生死图,以傅会十有三之数...
《老子》30_音韵_07_本章韵读
《老子》10_01_校笺_15_陆德明
《老子》55_05_校笺_09_邹汉勋
《老子》61_02_校笺_09_严可均
《老子》40_02_校笺_04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《庄子·天下篇》述老聃之道曰:‘以濡弱谦下为表,以空虚不毁萬物为实。’可知柔弱之目的,固在不毁万物,而萬物不毁,亦即萬物之善成也。‘弱者道之用’,言用柔弱之道,为善...
《老子》25_07_校笺_05_张煦
《老子》26_03_校笺_10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《颜氏家训·名实篇》曰:‘惧榮觀之不显,非所以让名也。’似以榮华瞻觀释‘榮觀’,非是。‘榮觀’是‘營衛’之借,此承上行言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曰:‘迁徙往来无常處,以...
《老子》48_05_校笺_12_水海
《老子》28_06_校笺_05_罗振玉
《老子》30_03_校笺_03_焦竑
《老子》12_01_校笺_09_想尔
《老子》34_02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06_胡适
《老子》42_06_校笺_14_释德清
释德清云:“世人之所惡者,唯孤寡不穀,以為不美,而王公返以此為稱者,岂不以柔弱為天下之利器耶?且孤寡不穀,皆自损之辞也。然而侯王不自损,则天下不归。”
《老子》76_05_校笺_08_于省吾
《老子》52_04_校笺_10_高延第
高延第云:“‘兑’,口也。口為言所从出,門為人所由行。塞之閉之,不貴多言,不為异行,循其自然,不劳而理,即復守其母之事也。尚口者穷,多為者败,徒长诈伪,无益于事,故不救。”
《老子》65_06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马叙伦謂“常”、“能”应互换,此说非也。今帛书本“常”、“能”皆作“恒”,何换之有?又:“玄德”,“深玄之大德也”(顾本成疏)。《尚书·舜典》“玄德升闻,乃命以位”,传云:...
《老子》81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善□□□,□者不善”,前句损掩“者不多”三字,后句损掩一“多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皆校补。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缺字据乙本补。严遵本作‘善者不辯,辯者不善’。通行...
《老子》67_07_校笺_03_范应元
《老子》49_10_校笺_01_校堪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百姓皆屬耳目焉”,“屬”为“注”之假,“屬”后无“其”字;帛书乙本作“□生皆注亓□□□”,句首损缺“百”字,“生”為“姓”之假借,“亓”即“其”,句后损掩“耳目焉...
《老子》53_03_校笺_11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‘徑’字之下当有‘大’字。四十一章‘大笑之’,王念孙谓当作‘大而笑之’。‘大’与‘迂’同,王以‘迂’义解彼文‘大’字,义虽稍曲,然此文‘徑’、‘大’,‘大’实训‘迂’。...
《老子》30_07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古棣说应从帛书作“是謂果而不强”,则是。这确实是一句总括上述四项兵道原则的话。作“是謂果而不强”,当为《老子》原文,其义謂:(上述)这些兵道原则,叫做取得勝利而不逞强。其中...
《老子》07_04_校笺_08_毕沅
《老子》55_05_校笺_10_张行孚
张行孚云:“考《广韵》‘朘’训‘缩肭’。《说文》‘朔而月见东方谓之缩肭’,《尚书大传》作‘侧匿’,郑注:‘侧匿者犹缩肭,行迟也。’是缩肭与尔疋逡退也,《文选》注引《广雅》‘逡巡退却...
《老子》33_01_校笺_08_王弼
《老子》12_04_校笺_01_校勘
《老子》16_05_校笺_12_徐梵澄
徐梵澄云:“謂各復歸其於根、於静。动必有所止,止则静矣。推之於人生为然。延陵季子之葬其子曰:‘骨肉歸於土,命也。’——是知性命之情也。子思尝言‘天命之謂性’(《礼记·中庸》)。是老...
《老子》80_07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此句是承上句所言,不当有“使”字。“相”,范围副词,互相,指施事者的动作行为交互涉及双方,古汉语只用一个“相”字表示。“相與”,亦为范围副词,共同、一块,指施事者的动作行为...
《老子》69_06_校笺_10_俞樾
俞樾云:“按:‘哀’字无义,疑‘襄’字之误。《史记》:‘梁惠王卒,襄王立。襄王卒,哀王立。’据《竹书纪年》无哀王。顾氏《日知录》谓‘哀’、‘襄’字近,《史记》误分为二人。又按:秦哀...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