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16_02_校笺_06_张煦
《老子》22_02_校笺_07_王昶
《老子》51_06_校笺_07_劳健
劳健云:“《说文》‘畜,田畜也’,又古文‘从田从兹,兹,益也’。‘蓄,积也,从艸,畜声。’二字义本相近。经典通‘畜’字,如《周易》‘小畜大畜’,《释文》并云:‘本又作蓄’,是也。”...
《老子》56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作“是胃玄同”,“胃”为“謂(简作谓)”之假。今从帛书《老子甲、乙本释文》校为“謂”。张之象本、武英殿刊聚珍版纪昀校王弼本“玄”作“元”;传世他本皆同此句。
《老子》12_01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36_07_校笺_07_刘师培
《老子》26_01_校笺_03_彭耜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05_焦竑
《老子》01_06_校笺_07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徼’,傅、范本与景龙碑本同,宜从敦煌本作‘曒’。十四章‘其上不皦’,景龙本亦作‘曒’是也。《一切经音义》卷八十四引:‘《说文》徼作循也,以遮遏之;’是徼有遮训,在此无...
《老子》29_07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52_06_校笺_03_张熙
《老子》55_06_校笺_08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毕氏《考异》从傅奕本作‘数’,引《太玄经》、《玉篇》证之。鼎按:《庄子·庚桑楚篇》云:‘終日號而嗌不嗄’,正本《老子》之文,较之《太玄经》、《玉篇》,更为近古可据。‘嗄...
《老子》58_音韵_06_古棣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10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潘静观本作‘太上不知有之’。各本及《文选·华林园集诗》注、《让中书令表》注引同此(‘太上下知有之’)。韩非引此而说之曰:‘此言太上之下,民无说也,则安取怀惠之民。’则韩...
《老子》69_06_校笺_13_易顺鼎
《老子》75_02_校笺_06_朱谦之
《老子》77_02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26_01_校笺_14_高延第
《老子》27_01_校笺_19_达真子
《老子》52_04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塞其兑’,李‘塞’,苏则切;‘兑’,徒外切。《周易》云:‘兑,说也。’爱悦也。言六根染著。‘閉其門’,李‘閉’,博计切,杜绝也;門,祸患之門。”
《老子》30_01_校笺_03_毕沅
《老子》61_02_校笺_03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夫人君者,有道则國存,无德则人散。故处大國者,当下流开纳,令天下之人交会而至,则能全其大,故曰下流天下之交。‘天下之交’,迭出前文,所以结下流之义也。”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22_陈黻宸
陈黻宸云:“听之不闻名曰希。言而曰希,言其可闻欤?言其不可闻欤?此形容不可思议之谓也。夫言者,人之所共闻也。然人人之所共闻,其言必出於勉然而不出於自然。然非人人之所共闻,其言又出于...
《老子》25_02_校笺_12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陆氏《音义》及焦氏《考异》引王本作‘宗兮寞兮’,与傅、范本同;今本‘寞’作‘寥’,与景福本同。又,景龙碑本无二‘兮’字,强本成疏引经文云‘寂寥’,知成所见本,亦无二‘兮...
《老子》04_04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“湛兮似”三字;帛书乙本作“湛呵佁或存”,“呵”为“兮”之误译,“似”假作“佁”。《乙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似’字反书。反书之例,商周文字常见,汉则少见。”帛书《德...
《老子》10_01_校笺_20_朱谦之
《老子》64_02_校笺_04_水海
水海按:“兆(zhào)”,本字作“则”,《说文》云:“,灼龟坼也,从卜,典象形。典,古文兆省。”《玉篇》云:“兆,除矫切,事先见也,形也。”兆,原义是占卜时,在龟板或兽骨上,显现的...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05_劳健
劳健云:“‘知常容,容乃公’,以容、公二字为韵。‘天乃道,道乃久’,以道、久二字为韵。独‘公乃王,王乃天’二句韵相远。‘王’字义本可疑,王弼注此两句云:‘荡然公平,则乃至于无所不周...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