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33_04_校笺_06_黄茂材
《老子》13_11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則可以寄天下矣’,范、吴‘則’字同此,馆本、彭、寇、张嗣成、二赵、张之象、易州、罗卷并作‘若’,宋河上、臧疏、白、经幢及汪本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作‘乃’,庄本引作‘焉...
《老子》59_05_校笺_08_劳健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64_10_校笺_09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道本无為,心非有作,一念才起,即是妄源。為恶為善,而事虽不同;逐境逐情而意常不异。妄念既作,莫非危机,故舜曰:‘人心惟危。’是以聖人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,常因自然...
《老子》80_07_校笺_05_张煦
《老子》39_04_校笺_08_东条一堂
《老子》39_10_校笺_07_张煦
《老子》72_01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“畏威”之“威”当作用刑罚兵戎等威权镇压讲。王弼就训为“威权”,奚侗则释为“刑罚兵戎之属”。“大威”之“威”,当作威怕之事讲,指祸乱之事。王弼训为“大溃”,即大乱之事也。
《老子》72_04_校笺_07_高亨
《老子》43_03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易州、罗卷、潘无‘吾’字,罗卷、馆本、易州并无‘之’字、‘也’字,磻溪、赵写无‘也’字。···张嗣成无‘知’字,盖误脱。罗卷、臧疏无‘之’字。譣弼注曰:‘故知无為之有益...
《老子》02_04_校笺_01_校勘
《老子》50_04_校笺_01_校堪
此句,帛书甲本“動(简作动)”作“勤”(高明误为“動”),为“動(动)”的异体,《集韵》:“動,或作勤。”《银雀山汉墓竹简·王兵》“動”即写作“勤”,谓“勤如雷神(电)”。《甲本释...
《老子》29_07_校笺_05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或培或堕’,严遵、王弼、傅奕、阮籍同古本。‘培’,蒲枚切;傅奕引《字林》云:‘益也。’‘墮’,徒果切;傅奕引《字林》云:‘落也。’河上公改‘培’作‘载’,改‘墮’作‘...
《老子》53_0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“摞”作“介”,句末无“也”字。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摞’(jié),即‘挈’(qiè)之异体,各本皆作‘介’。严遵《道德指归》释此句云:‘负达抱通,提聪挈明;...
《老子》07_02_校笺_05_罗运贤
《老子》55_05_校笺_16_水海
水海按:范应元、易顺鼎等人之说是也。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朘怒”。河上公本作“峻”,其注云:“赤子未知男女之合會而阴作怒者,由精气多之所致也;”其注出“作怒”二字。而成玄英疏云:“峻,...
《老子》36_03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將欲去之,必姑與(今简作与)之”。张松如校为“去之”甚是;而校“姑與(简作与)”为“固舉”,则不确也。劳健、高亨、冯达甫等,虽然看出通行本作“興(简作兴)...
《老子》67_02_校笺_05_水海
《老子》67_09_校笺_06_严可均
《老子》20_16_校笺_12_王昶
《老子》71_03_校笺_08_钱大昕
《老子》74_03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六朝残卷‘吾得’下有‘執’字,‘也’作‘矣’···‘得’字,彭作‘豈’,各本‘得’下有‘執’字。卷子成疏‘得’上有‘執’字,‘殺’作‘煞’。馆本‘得’上有‘試’字,‘殺...
《老子》77_05_校笺_05_王卡
《老子》45_05_校笺_02_魏稼孙
《老子》48_03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又損之’,河上、王弼无‘之’字。”按:宋刊河上公本“又損”后无“之”字,而敦煌唐写本P二六三九号、S三九二六号《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》“又損”后有“之”字。
《老子》52_04_校笺_06_武内义雄
《老子》08_03_校笺_12_大田晴轩
大田晴轩云:“‘幾’,平声,近也。《系辞上》传曰:‘乾坤或幾乎息矣’。《礼记·乐记》曰:‘知乐则幾於礼矣;’注:‘幾,近也’。《庄子·渔父篇》曰:‘幾於不免矣。’《吕氏春秋·大乐篇...
《老子》08_06_校笺_04_毕沅
《老子》55_06_校笺_11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嗄’,河上、柰卷作‘啞’,傅作‘歎’,严作‘嚘’。按:《庄子·庚桑楚篇》‘儿子終日嘷而嗌不嗄,和之至也;’《释文》:‘嘷’本又作‘號’,‘嗄’本又作‘嚘’。古抄卷子本...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