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33_07_校笺_10_肖天石
《老子》34_01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河上注曰:‘言道汎汎,若浮若沉。’是河上作‘汎’,并重‘汎’字。今本有作‘氾’者,后人据王本改之矣。各本及《后汉书·冯衍传》注引不重‘汎’字。成疏曰:‘汎汎无系也。’则...
《老子》34_06_校笺_03_范应元
《老子》63_01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味无味”,帛书甲本即作“味无未(味)”。若“味”为“呋”之形误,则帛书甲本后之“未”,显为“味”之古字或“味”之省,不可能是“咴”之假或“”之省,故“味”...
《老子》20_02_校笺_09_饶宗颐
《老子》67_07_校笺_02_韩非子
《韩非子·解老》云:“智士儉用其财则家富,圣人爱寳其神则精盛,人君重戰其卒则民众,民众则国廣,是以举之曰:‘儉,故能廣。’”王弼注云:“节儉爱费,天下不匮,故能廣也。”水海按:“廣...
《老子》75_01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民之飢者,以其上食税之多也,是以飢’,古本。食者,充君之庖;税者,输国之赋。食用当俭,赋税当輕。在上者或取之于民大多,是夺民之食,而使之飢也。”
《老子》23_今译
《老子》44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如此;乙本仅残留“名與”二字,余皆损掩。今从甲本。“亲”,后来写作“親”,今又简化为“亲”。景龙本两“孰”字假作“熟”。其他诸本与《韩诗外传》卷九所引并同此。
《老子》77_03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“補”與“與”义通。然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益”(见前校注文)。“補”当為注文,传写者羼入,后又改為“與”也。以上四句皆明張弓之道,言:天道像拉弓一样,弓舉得过高了,就压低一些...
《老子》44_04_校笺_09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知足之人,衣不求于文锦,布衣足以为暖;食不求于百味,藜藿足以为饱,视听言动,无往不是克己之功,卓然而守,身安而道泰,超然自得,进退以无忧,困辱之端于何有乎!知止之人,止...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同此;帛书乙本“以”作“用”,“菥”作“(高明作‘答’)”。今从甲本。河上公本、白文本、(唐)李荣本、林希逸本、董思靖本、陈景元本、邓锜本、张嗣成本、李道纯本、杜道坚...
《老子》79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'故有德司介,□德司勶','契'假為'介'(上古二字皆属月部),损掩一'无'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乙本作'故又德司芥,无德司勶','有'假為'又','契'假作'芥',《乙本释文》...
《老子》01_07_校笺_03_严復
《老子》28_11_校笺_15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‘大制不割’,此明聖人用道也。夫聖人德全,大制群有,法乾坤之施洒雨露之恩,各畅其和,不知其力,令动植之物咸遂生成,曾不割伤以為己用,故云‘大制不割’。”
《老子》52_03_校笺_07_奚侗
奚侗云:“道先天地而生,即為天下萬物之母。道為母,萬物為子。既因物之所从生以得其母,亦因道之所以生者以知其子。萬物為道之子,道以无為,使各遂其生。我守无為之道,萬物恃我而生而不辞,...
《老子》31_01_校笺_09_张煦
《老子》58_04_校笺_03_河上公
《老子》58_音韵_02_顾炎武
《老子》14_12_校笺_05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‘有’即‘域’字之假文也。‘有’通作‘或’;‘或’即古‘域’字(《说文》‘或’重文作‘域’)。《诗经·商颂·烈祖》:‘奄有九有。’毛传:‘九有,九州也。’(《中论·法象...
《老子》36_音韵_08_水海
《老子》15_13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庄本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‘保’作‘復’。汪本引同此(即傅奕本作‘保’)。《文子·守弱篇》引作‘服’。伦谓‘保’、‘復’、‘服’之幽二类通假也,正当作‘艮’,《说文》:‘...
《老子》62_09_校笺_02_高亨
《老子》63_06_校笺_04_马叙伦
《老子》65_02_校笺_05_马叙伦
《老子》17_音韵_03_水海
《老子》65_05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稽’字,范及边韶《老子铭》引同此,各本作‘楷式’。馆本作‘楷式’,无‘也’字。……河上注上二句曰:‘常知智者為贼,不知為福,是治身治國之法式也;’注下二句曰:‘能知治...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