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46_06_校笺_10_王安石
王安石云:“墨子曰:‘非无安居也,我无足心也。非无足财也,我无足心也。’万物常至於足,而有所谓不足者,以其无足心也。得道者知其足心、足财,故曰:‘知足之足,常足矣。’”
《老子》34_07_校笺_13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聖人常隐而无名,常公而不宰,終不為大也。然不為大,正所以成其大也。立天下之大本,成天下之大用,皆在此不為之中,具不為之妙,故曰‘終不為大,故能成其大’。”
《老子》59_01_校笺_04_彭耜
彭耜云:“‘莫若嗇’,纂徽、司马、苏、曹、叶‘如’并作‘若’。”水海按:彭耜本经文作“莫如嗇”;而彭耜著《释文》中作“莫若嗇”,据其下校文,可知应为“莫如嗇”。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18_苏辙
《老子》18_01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不分章,张松如说是。吴澄本此节即连“大上”一节,并未另分章。然而“故”字,此处似非承接连词。《词诠》卷三云:“故,提起连词。”其无義,仅有提起下文之作用,不当“...
《老子》81_06_校笺_04_蒋锡昌
《老子》38_04_校笺_06_水海
《老子》42_03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負陰而衰陽’,《晋书》引《太极论》作‘以资始’。《汉书·高帝纪》注引作‘萬物向陽而負陰’。‘背’正字,‘負’借字。‘衰’,各本作‘抱’。”
《老子》52_01_校笺_08_明太祖
明太祖云:“始乃本根也。初也;母乃生物之祖。经云天下始、天下母,夫何故?大哉,道之机,其始其母,本虚又实,是以其萬物由此而出焉。云始、母,人能知大道,能如是生生不绝,则常守其大道。...
《老子》64_06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64_14_校笺_03_彭耜
《老子》24_06_校笺_12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按:‘餘食’之‘食’亦当作‘德’。‘德’与‘行’对文。餘德者,骈衍之德也;贅行者,附属之行也。五十四章云:‘修之於家,其德乃餘;’亦本书‘餘’、‘德’并言之证。盖老子术...
《老子》77_09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刘师培、蒋锡昌谓“其”上脱“以”字,其说非是也。蒋氏以他句类比云“其”上应有“以”字,不足為证。帛书乙本“其”上即无“以”字;蒋锡昌所引成、荣引经文“其”上亦无“以”字。高...
《老子》50_03_校笺_01_校堪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如此,今从之。严遵本及《谷神子》引皆作“而民生”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敦煌己本、景福本、易玄本、邢玄本、遂州本、楼正本、成玄英本、唐玄宗注本、唐玄...
《老子》50_11_校笺_03_毕沅
《老子》55_01_校笺_03_彭耜
《老子》56_音韵_03_本章韵读
《老子》36_今译
《老子》41_06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潘‘夷’作‘彝’。‘纇’,易州、馆本、臧疏、柰卷、寇、白、张嗣成、潘及《意林》引作‘類’。馆本、磻溪此句在‘進道’句下。易顺鼎曰:‘夷,平也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八年》:刑...
《老子》43_01_校笺_08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天下之至柔,馳騁天下之至堅’,诸河、王本及傅本同此石。范本作‘天下之至柔,馳騁於天下之至堅’;并云‘《淮南子》有於字,与古本合’。按: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、道应训》二篇今...
《老子》45_01_校笺_05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‘大成’与下文‘大盈’、‘大直’、‘大巧’、‘大辯’词例一律。如解‘成’为‘器’,则‘成’为实物,而与下文词例不类矣。马说非是。四十一章‘大器晚成’,是‘成’乃指器...
《老子》04_05_校笺_07_罗运贤
《老子》11_03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范及慧林《一切经音义》九三及九五引并作‘挻’。各本及《文选·西征赋》注、《长笛赋》注引同此(指‘埏’)。成疏曰:‘《考工记》云:埏,和也。’则成本亦做‘埏’。《荀子·性...
《老子》57_07_校笺_04_严可均
《老子》36_06_校笺_19_范应元
《老子》18_01_校笺_10_王弼
《老子》39_音韵_01_江有诰
《老子》06_01_校笺_06_焦竑
《老子》09_05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功遂身退”,帛书本是为证,《牟子·理惑论》一引即同帛书本,《汉书·疏广传》载疏广所见古《老子》本亦同帛书本。王弼本原亦作“功遂身退”,因“遂”义与“成”同...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