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20_07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‘如春登臺’,王弼、顾欢并同。明皇、易州石刻亦同。明正统十年《道藏》所刊明皇本始误作‘登春臺’,陆希声、王真诸本并误,今流俗本皆然矣。又李善《闲居赋》注引亦误。”
《老子》46_02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诸家释“戎馬”为“军馬”、“兵馬”或“战馬”等。如此解释“戎馬生於郊”,义不可通。古代战馬为骟馬,不得生於郊也;且古者战馬用牡不用牝,不得生於郊明矣。 又,蒋锡昌云:“此言...
《老子》28_05_校笺_05_范应元
《老子》51_08_校笺_01_校堪
此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作“是胃玄德”,“謂(简作谓)”作“胃”,为“謂”的假借,或为“謂”之省形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為“謂”。今从甲本。传世诸本皆作“是謂玄德”,同帛书《乙本释文》...
《老子》08_05_校笺_03_毕沅
《老子》31_07_校笺_15_许抗生
《老子》16_03_校笺_06_焦竑
《老子》45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大盈若盐,亓用不窕”,“盅”作“”,“其”作“亓”,“窘”作“窕”。“盘”即“盅”之古异体,《甲本释文》则校为“冲”,高明就校正为“盅”,今从;“”即“窘”的异...
《老子》09_述评
《老子》61_08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高谓“欲大”连读,当作“大欲”,两句作一句,非也。道藏河上公本、御注本、傅奕本、范应元本等本“欲大”之间皆有“故”字,帛书“欲大”之间有“則”字,“欲大”不得连读并不得作“...
《老子》39_13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据河上公注“侯王至尊貴,能以孤寡〔不轂〕自稱”,河上公“謂”作“稱”。应作“謂”,从帛书甲、乙本。关于“不穀”,历来治老学者各说其是,现述如下,加以讨论。 其一,“穀”校为...
《老子》71_03_校笺_07_马叙伦
《老子》41_13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;帛书乙本“褒”作“袋”。帛书《老子乙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道下一字通行本作隱。此作,微残,即褒之异构。褒义为大为盛,严遵《道德指归》释此句云:‘是知道盛无号,德丰无...
《老子》77_09_校笺_08_俞樾
俞樾云:“按:‘賢’下当有‘乎’字。‘其不欲見賢乎’,文义方足。‘乎’者语之馀,古人多不著於文字,而使读者自得之。《尚书·西伯戡黎》‘我生不有命在天’,《史记》則句末亦有‘乎’字,...
《老子》08_02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34_05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萬物歸焉而弗為主,可名于大”。先说作“歸焉”而不作“歸之”。如上所述“焉”是兼词,相当於“於之”。“於”,介词;“之”,代词,代“道”。“萬物歸焉”,就是...
《老子》67_13_校笺_16_薛蕙
《老子》20_17_校笺_04_严可均
《老子》69_05_校笺_03_彭耜
《老子》75_03_校笺_11_高明
高明云:“世传本此段经文可分成两种句型,如王弼、河上诸本均作‘以其求生之厚’;而傅奕本作‘以其上求生生之厚也’,景龙碑、敦煌辛诸本作‘以其生生之厚’。‘求生’与‘生生’语义不同。易...
《老子》28_09_校笺_02_水海
水海按:“復歸於无極”,“无極”,指无形无象的宇宙原始境界,这里指“道”。王弼注云:“不可穷也。”谓道大无外。成玄英疏云:“无極,道也。常能弃(应為‘知’)明守暗,其德不差忒,復我...
《老子》29_02_校笺_06_严可均
《老子》53_06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‘厭’,罗卷作‘饜’,范作‘猒’。‘猒’字是,《说文》曰‘饱也’。”又云:“罗卷‘財’作‘資’,范‘财貨’乙转。成疏云:‘資貨有餘积不散;’则成玄英作‘資貨’。”
《老子》31_07_校笺_16_高明
高明云:“今本‘恬淡’二字,或作‘恬惔’,或作‘恬憺’,帛书甲本作‘銛襲’,乙本作‘銛’。甲本注:‘銛’、‘恬’古音同,‘襲(简作袭)’、‘淡’古音相近。乙本注:‘銛’读為‘恬淡’...
《老子》32_03_校笺_11_王弼
《老子》24_06_校笺_17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按:‘贅’字,馆本、遂州本作‘餟’,非。《方言》卷十二:‘餟,馈也;’《字林》:‘餟,以酒沃也,祭也。’‘餟行’无义,盖音近而误。按:‘行’读作‘形’是也。《庄子·骈拇...
《老子》23_02_校笺_13_朱谦之
《老子》43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语,帛书甲本同。乙本只残余“无間”二字。今从甲本。傅奕本、范应元本、白玉蟾本“无有”前有“出於”二字,作“出於无有,入于无間”。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易玄本、遂州本、成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