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物书舍-齐物书舍-第151页
齐物书舍的头像-齐物书舍
管理员
万物静观皆自得丨微信公众号【齐物书舍】

《老子》21_01_校笺_11_水海

<p>《老子》21_01_校笺_11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此两句之训解,衆说纷纷,未有确诂。河上公注云:“孔,大也。有大德之人无所不容,能受垢浊,处谦卑也。唯,独也。大德之人不随世俗所行,独從于道也。”唐玄宗注云:“孔,甚也。從,...
0386

《老子》69_06_校笺_08_张煦

<p>《老子》69_06_校笺_08_张煦</p>-齐物书舍
张煦云:“葛‘抗’作‘杭’,无‘相’字。各本‘若’作‘加’,无‘矣’字。”
03811

《老子》41_02_校笺_04_高亨

<p>《老子》41_02_校笺_04_高亨</p>-齐物书舍
高亨云:“若,犹或也。留于心谓之存,去于心谓之亡,言中士聞道,有时则留之于心,有时则去之于心也。留于心谓之存者,《礼记·祭义》:‘致爱则存,致慤则著。’郑注:‘存著谓其思念也。’是...
0389

《老子》74_05_校笺_12_水海

<p>《老子》74_05_校笺_12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这两句是承上两句的议论,议论“代司殺者”的情况(非自然死亡的情况)。句首当有“夫”字。“夫”,发语词,引起议论,亦起提示下文的作用。马叙伦謂“夫”为衍文,非是。严遵本、傅奕...
0385

《老子》26_05_校笺_09_俞樾

<p>《老子》26_05_校笺_09_俞樾</p>-齐物书舍
俞樾云:“‘輕則失本,躁則失君’,按:河上公本作‘輕則失臣’,注云:‘王者輕淫,則失其臣。’窃谓两本均误。《永乐大典》作‘輕則失根’,当从之。盖此章首云:‘重為輕根,静為躁君’,故...
03810

《老子》03_今译

<p>《老子》03_今译</p>-齐物书舍
不尊崇贤才,使人民不争功名;不珍重难得的财货,使人民不做盗贼;不显耀贪求的事物,使人民不去作乱。所以,“圣人”治理天下,使人民的心灵净化,使人民的肚腹充实,使人民的志气减弱,使人民...
0386

《老子》54_07_校笺_03_顾广圻

<p>《老子》54_07_校笺_03_顾广圻</p>-齐物书舍
顾广圻云:“傅本‘普’作‘溥’。按:普、溥同字也。”
0389

《老子》32_01_校笺_16_冯达甫

<p>《老子》32_01_校笺_16_冯达甫</p>-齐物书舍
冯达甫云:“道是永恒的自然法则,故曰‘常’。道没有任何属性可指,没有任何形式可称,故曰无名。”
03810

《老子》32_04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32_04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天地相谷,以俞甘洛”,“合”字作“谷(jué)”(《甲本释文》和高明《帛书老子校注》引误为“谷”),“洛”为“露”之假(上古二字皆为来纽铎部,为同音假借),《甲本...
0387

《老子》45_05_校笺_05_严灵峰

<p>《老子》45_05_校笺_05_严灵峰</p>-齐物书舍
严灵峰云:“《韩非子·解老》云:‘众人之用神也躁,躁则多费;多费之谓侈。圣人之用神也静,静则费;少费之谓啬。’亦‘静’、‘躁’对言。《孙子·军争篇》云:‘以治待乱,以静待譁。’《淮...
0388

《老子》50_09_校笺_05_朱谦之

<p>《老子》50_09_校笺_05_朱谦之</p>-齐物书舍
朱谦之云:“兕,兽名,犀之雌者,《尔雅》云:‘形似野牛,一角,重千斤;’《淮南子·坠形训》:‘南方之美者,有梁山之犀象焉。’高诱注:‘梁山在会稽,长沙湘南有犀角象牙,皆物之珍也。’...
0389

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09_蒋锡昌

<p>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09_蒋锡昌</p>-齐物书舍
蒋锡昌云:“此‘无’与上三‘无’字不同,為‘有无’之‘无’,常语也。二‘之’字均系统指上文轂木、陶土、房屋三者而言。谓有此三者以為利,无此三者以為用也。”
03811

《老子》67_11_校笺_03_罗振玉

<p>《老子》67_11_校笺_03_罗振玉</p>-齐物书舍
罗振玉云:“御注本‘且先’二字颠倒。”
0389

《老子》46_02_校笺_02_罗运贤

<p>《老子》46_02_校笺_02_罗运贤</p>-齐物书舍
罗运贤云:“《西都赋》引‘戎馬生郊’。”
03811

《老子》31_12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31_12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两句,帛书甲本前句同,后句作“以悲依立之”,“哀”假作“依”(上古二字皆为影纽微部,为双声叠韵假借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乙本作“殺□□,□□□立□”,前句损掩“人衆”二字,后句...
03815

《老子》10_06_校笺_13_释德清

<p>《老子》10_06_校笺_13_释德清</p>-齐物书舍
释德清云:“‘明白四達’,谓智无不烛也。然常人有智,则用智于处,衒耀见闻。聖人智包天地,而不自有其知,谓含光内照,故曰‘明白四達,而无知’。老子问人能如此乎。”
03815

《老子》32_08_校笺_06_水海

<p>《老子》32_08_校笺_06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俾道之在天下也”。“俾”(bǐ),使。诸本作“譬”,当为音假(“俾”,帮纽支部;“譬”,滂纽锡部。帮、滂同为双唇声,而构成旁纽双声。支部和锡部,主要元音相...
03810

《老子》34_03_校笺_11_俞樾

<p>《老子》34_03_校笺_11_俞樾</p>-齐物书舍
俞樾云:“按:河上公本作‘愛養’,此作‘衣養’者,古字通也。盖‘衣’字古音与隐同。故《白虎通·衣裳篇》曰:‘衣者隐也;’以声為例也。而‘愛’古音亦与隐同,故《诗经·烝民》毛传训‘愛...
0386

《老子》20_12_校笺_05_蒋锡昌

<p>《老子》20_12_校笺_05_蒋锡昌</p>-齐物书舍
蒋锡昌云:“‘我愚人之心也哉’,李荣‘也’字无。谓圣人居心,无识无求,一若愚人也。”
03813

《老子》21_述评

<p>《老子》21_述评</p>-齐物书舍
这又是一章道的写状。开头两句概括地阐明了“德”和“道”的关系。老子认为“孔德”的一个法则就是“唯道是从”。“道”是核心,“德”是由“道”决定的;“道”内在于万物,“德”是“道”所显...
03815

《老子》42_06_校笺_03_彭耜

<p>《老子》42_06_校笺_03_彭耜</p>-齐物书舍
彭耜云:“‘而王公以為稱’,清源‘公’下有‘自’字。”
0385

《老子》31_01_校笺_09_张煦

<p>《老子》31_01_校笺_09_张煦</p>-齐物书舍
张煦云:“文津、苏无‘者’字。”
03810

《老子》11_06_校笺_09_宋常星

<p>《老子》11_06_校笺_09_宋常星</p>-齐物书舍
宋常星云:“室因虚其中,故有室之用。人知室之可以安身,不知室之非虚其中,焉可以容物。”
03812

《老子》34_04_校笺_08_罗运贤

<p>《老子》34_04_校笺_08_罗运贤</p>-齐物书舍
罗运贤云:“按:‘於小’、‘為大’对文。‘於小’,猶為小也。《史记·张仪列传》:‘韩果称為东藩之臣;’《赵策》‘為’作‘於’,是已。”
03812

《老子》13_05_校笺_07_朱谦之

<p>《老子》13_05_校笺_07_朱谦之</p>-齐物书舍
朱谦之云:“‘驚’借为‘警’,《易》‘震驚百里。’郑注:‘驚之言警戒也。’”
03815

《老子》62_07_校笺_02_彭耜

<p>《老子》62_07_校笺_02_彭耜</p>-齐物书舍
彭耜云:“‘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’,司马、苏、曹、达真并无‘也’字。陈无‘何也’字。”
03815
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,沕身不怠”,损掩“道乃久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帛书乙本前句作“道乃”,误脱“久”字(高明已校补),后句作“没身不殆”。今前句从《甲本释文》,后句从...
0388

《老子》81_01_校笺_04_陶鸿庆

<p>《老子》81_01_校笺_04_陶鸿庆</p>-齐物书舍
陶鸿庆云:“按:俞氏据河上注知经文两‘言’字,皆当作‘者’,与下文一律者也。今按王注云:‘实在质也,本在朴也;’但释‘信’与‘美’之义,而不及‘言’,以其所见本亦作‘者’也。”
03814

《老子》21_08_校笺_12_想尔注

<p>《老子》21_08_校笺_12_想尔注</p>-齐物书舍
想尔注云:“道有以来,更閲終始非一也。甫者,始也。”
03811

《老子》23_06_校笺_06_水海

<p>《老子》23_06_校笺_06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作“德者,同於德”是也。“德”即道的本性於万物的显现,成玄英谓“道是德之体,德是道之用”者也。上句谈“從事而道者,同於道”,承蒙上句而省“從事”二字,本句就说“...
038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