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物书舍-齐物书舍-第170页
齐物书舍的头像-齐物书舍
管理员
万物静观皆自得丨微信公众号【齐物书舍】

《老子》16_10_校笺_07_顾欢

<p>《老子》16_10_校笺_07_顾欢</p>-齐物书舍
顾欢本御注:“知守真常之道,则必竟虚静如容谷,无不含容也。”
03010

《老子》16_10_校笺_08_黄茂材

<p>《老子》16_10_校笺_08_黄茂材</p>-齐物书舍
黄茂材云:“真常之道,大无不包,知之者必有容宇宙之量。”
03611
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之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想尔本、遂州本两处“乃”字皆作“能”,“王”作“生”,謂“容能公,公能生”。景龙本、(唐)李荣本作“容能公,公能王”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...
03412
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02_焦竑

<p>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02_焦竑</p>-齐物书舍
焦竑云:“‘公乃王’,龙兴观碑次解本作‘公能生’。”
04314
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03_严可均

<p>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03_严可均</p>-齐物书舍
严可均云:“‘公能王’,邢州本作‘公能生’。”
0528
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04_武内义雄

<p>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04_武内义雄</p>-齐物书舍
武内义雄云:“‘公乃生’诸王本‘生’作‘王’,今据敦煌无注本及道藏次解本改正。”
0369
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05_劳健

<p>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05_劳健</p>-齐物书舍
劳健云:“‘知常容,容乃公’,以容、公二字为韵。‘天乃道,道乃久’,以道、久二字为韵。独‘公乃王,王乃天’二句韵相远。‘王’字义本可疑,王弼注此两句云:‘荡然公平,则乃至于无所不周...
0455
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06_马叙伦

<p>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06_马叙伦</p>-齐物书舍
马叙伦云:“按:馆本、易州‘乃’字并作‘能”,下同。弼注曰:‘荡然公平,则乃至於无所不周普也;无所不周普,则乃至於同乎天也。’盖王本‘王’字作‘周’,‘周’字坏脱成‘王’,读者以‘...
0369
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07_高亨

<p>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07_高亨</p>-齐物书舍
高亨云:“‘容乃公,公乃王,王乃天,天乃道,道乃久’,此五句疑原作‘容乃公,乃王,乃天,乃道,乃久’。今本重公、王、天、道诸字,后人所益也。二十二章曰:‘强为之名曰大,大曰逝,逝曰...
0397
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08_蒋锡昌

<p>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08_蒋锡昌</p>-齐物书舍
蒋锡昌云:“此‘公’、‘王’、‘天’三字,皆用作实字。二十五章:‘故道大,天大,地大,王亦大;’与此文例相似,可证。此文‘公’、‘王’即四十二章之‘王公’;或先言‘公’,或先言‘王...
04315
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09_张松如

<p>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09_张松如</p>-齐物书舍
张松如云:“‘容乃公,公乃全,全乃天,天乃道,道乃久。’按:劳健《古本考》如此。诸本‘全’均作‘王’,盖自帛书已然。帛书乙本‘王’已模糊,甲本尚清楚。····‘公’、‘王’、‘天’...
0545
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10_高明

<p>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10_高明</p>-齐物书舍
高明云:“蒋氏之说虽辨,但是他设计的‘为人模范者便可为公,为公者便可为王’,此种三级递迁制度,於先秦历史无征,故难苟同。··劳氏认为‘公乃王,王乃天’之‘王’字,是‘全’的坏字;王...
04015
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11_水海

<p>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11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劳健、马叙伦、张松如诸家,或改“王”为“全”,或改“王”为“周”,皆以王弼注立说改经文,且对王说理解有误,难免为妄论。高亨则以类比法删去经文要字,甚为不慎。高明之说甚是,今...
0348
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12_唐玄宗

<p>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12_唐玄宗</p>-齐物书舍
唐玄宗疏云:“能含容应物,乃公正无私,无私则天下歸往,是謂王矣。”
02814
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13_苏辙

<p>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13_苏辙</p>-齐物书舍
苏辙注云:“无所不容,则彼我之情尽,而尚谁私乎?无所不公,则天下将往而歸之矣。”
05515

《老子》16_12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16_12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之;乙本作“□□天,天乃道”,损掩“王乃”二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从甲本。想尔本、遂州本“王”作“生”,两处“乃”字皆作“能”,謂“生能天,天能道”。景龙本、...
0425

《老子》16_12_校笺_02_焦竑

<p>《老子》16_12_校笺_02_焦竑</p>-齐物书舍
焦竑云:“‘王乃天’,龙兴观碑次解本作‘生能天’。”
0368

《老子》16_12_校笺_03_严可均

<p>《老子》16_12_校笺_03_严可均</p>-齐物书舍
严可均云:“‘王能天,天能道’,邢州本作‘生能天,天能道’。”
0395

《老子》16_12_校笺_04_马叙伦

<p>《老子》16_12_校笺_04_马叙伦</p>-齐物书舍
马叙伦云:“疑‘天’字乃‘大’字之讹。下文‘吾强為之名曰大’,‘字之曰道’,‘天下皆謂吾大’皆可证。石田羊一郎从余说。”
0366

《老子》16_12_校笺_05_水海

<p>《老子》16_12_校笺_05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“天”:自然之天。“王乃天”:天下歸往才能顺任自然。“天乃道”:顺任自然才能合於道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能王,则德合神明,乃与天通。德与天通,则与道合同也。”
0387

《老子》16_12_校笺_06_王弼

<p>《老子》16_12_校笺_06_王弼</p>-齐物书舍
王弼注云:“无所不周普,则乃至於同乎天也。与天合德,体道大通,则乃至於穷極虚无也。”
04212

《老子》16_12_校笺_07_唐玄宗

<p>《老子》16_12_校笺_07_唐玄宗</p>-齐物书舍
唐玄宗疏云:“惟天为大,唯王则之,其德同天而无不覆,故云‘王乃天’。王德如天,则无为而理,道化乃行,故云‘天乃道’。言守静致虚,歸根復命,其德如此,可以为王。”
03714

《老子》16_12_校笺_08_王安石

<p>《老子》16_12_校笺_08_王安石</p>-齐物书舍
王安石注云:“王者,人道之極也。人道极,则至於天道矣。天与道合而为一。”
04414
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,沕身不怠”,损掩“道乃久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帛书乙本前句作“道乃”,误脱“久”字(高明已校补),后句作“没身不殆”。今前句从《甲本释文》,后句从...
0388
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2_彭耜

<p>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2_彭耜</p>-齐物书舍
彭耜云:“‘没身不殆’,叶无此四字。”
0339
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3_张煦

<p>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3_张煦</p>-齐物书舍
张煦云:“苏、葛、林、赵‘殁’作‘没’。”
0416
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4_朱谦之

<p>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4_朱谦之</p>-齐物书舍
朱谦之云:“御注本‘没’作‘殁’,傅、范本亦作‘殁’。劳健《古本考》从傅本作‘没’,实误校。”
02412
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5_张松如

<p>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5_张松如</p>-齐物书舍
张松如云:“帛书甲本‘没’作‘沕’,‘殆’作‘怠’,皆音假相通。”
0266
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6_水海

<p>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6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“道乃久”:道者,“先天地生而不为久,长於上古而不为老”(《庄子·大宗师篇》),故謂道乃久。“久”,指没有时间界限。据杨慎说:“孔子以前,‘久’皆音几,至孔子传《周易》方有...
03313
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7_王弼

<p>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7_王弼</p>-齐物书舍
王弼注云:“穷極虚无,得道之常,则乃至於不穷極也。无之为物,水火不能害,金石不能残。用之於心,则虎兕无所投其爪角,兵戈无所容其锋刃,何危殆之有乎!”
03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