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13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《周语》:‘以文修之;’韦注:‘文,礼法也。’此‘文’亦為礼法,即指上文‘聖智’、‘仁義’、‘巧利’三者而言。‘此三者以為文不足’,谓以上言三者為礼法,不足以治天下...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14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经文相同,与今本之主要差别是:首句‘此三言也’,今本多作‘此三者’,或谓‘三者’。所谓‘三言’,系指前述之‘聖智’、‘仁義’、‘巧利’而言。虽说‘三言’、‘三...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15_水海
水海按:作“三者”不如作“三言”义切。“者”为特指代词,和数词“三”组成名词性词组,译为“三种说法”、“三种言论”等。可知“此三者”即代“此三言”。作“三言”就更直接恰切表达了经意...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16_唐玄宗
唐玄宗注疏云:“‘三者’,谓‘三絶’。此三者但令棄絶,未示修行,故以為文不足垂教,更令有所屬者,在下文‘見真素’、‘抱淳樸’、‘少私邪’、‘寡贪欲’也。” 又,桂君五十郎云:“此节...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17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《文子》引‘絶學无憂’在‘絶聖棄智’之上,疑古本如是,盖与三‘絶’字意义相同。今在‘唯之与阿’句上,则意似不属矣。或谓‘绝聖棄智’以下,皆以两句足义,此止一句,恐非。不...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18_水海
水海按:通行本经文作“此三者”,譣帛书甲、乙本作“此三言也”,虽文稍异,然其义同,且“此三言”指上文“三絶”,文谊亦坐实,故“此三言也,以為文未足”為原经文无疑。徐梵澄谓:“‘此三...
《老子》19_05_校笺_01_校勘
《老子》19_05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19_05_校笺_03_范应元
《老子》19_05_校笺_04_罗运贤
《老子》19_05_校笺_05_马叙伦
《老子》19_05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“令”,《广韵》“力政切”,去声,上古為来母耕部【lǐen】,动词,使、让之谊。《广雅·释诂》:“令,使也。”“之”,代词,代它们,即“此三言”。此“之”不可少。通行本皆漏传...
《老子》19_05_校笺_07_宋徽宗
《老子》19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見素抱□□□□□”,损掩“樸”和“少私寡欲”五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作“見素抱樸,少□而寡欲”,损掩一“私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前句从乙本,后句从《...
《老子》19_06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19_06_校笺_03_毕沅
《老子》19_06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馆本作‘見抱樸’。各本‘褒’作‘抱’,后同。易州、宋河上、范、吴‘樸’并作‘朴’。《说文》曰:‘樸,木素也。朴,木皮也。’则作‘樸’者是正字,作‘朴’者假借字。‘褒...
《老子》19_06_校笺_05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按:‘私’当作‘思’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曰:‘凡德者以无為集,以无欲成,以不思安,以不用固。’‘思’、‘欲’并言。又《文选·谢灵运邻里相送方山诗》李注引《老子》曰:‘少思...
《老子》19_06_校笺_06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按:‘見’、‘导’谊近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‘踰年历岁,未得一城;’《战国策·赵策》‘得’作‘見’,可证。《说文》:‘导,取也。’‘見素’与‘抱樸’,‘少私’与‘寡欲’,...
《老子》19_06_校笺_07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按:‘私’本作‘思’,唐王真《论兵要义述》、强思齐本、陈象古本、元大德三年陕西宝鸡县《磻溪宫道德经幢》‘私’均作‘思’,此其证也。惟《庄子·山木篇》语同此石(作‘私’)...
《老子》19_06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《庄子·山木篇》:‘其民愚而樸,少私而寡欲。’其言本此,可证《老子》自作‘私’,不作‘思’。若李注作‘思’,则為‘私’之误。《文选》嵇叔夜《幽愤诗》及谢灵运《田南树...
《老子》19_06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本残缺,乙本“私”字处也残剩半字。然将其残迹与第七章诸“私”字对照,亦可证乙本原作“少私”无疑。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私”。刘师培说误。又,傅奕作“褒”,帛书本及通行本作...
《老子》19_06_校笺_10_成玄英
《老子》19_06_校笺_11_王安石
王安石注云:“不言‘守素’而言‘見素’,不言‘返樸’而言‘抱樸’,不言‘无私’而‘少私’,不言‘絶欲’而言‘寡欲’。盖‘見素’然后可以‘守素’,‘抱樸’然后可以‘返樸’,‘少私’然...
《老子》19_06_校笺_12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‘素’即‘樸’,‘私’即‘欲’,二者谊一,不过易词以言之。五十七章‘我无欲而民自樸’,可知‘樸’即‘无欲’。‘无’亦‘寡’也,故此文‘少私’,即七章之‘无私’;‘寡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