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物书舍-齐物书舍-第204页
齐物书舍的头像-齐物书舍
管理员
万物静观皆自得丨微信公众号【齐物书舍】

《老子》14_08_校笺_09_魏源

<p>《老子》14_08_校笺_09_魏源</p>-齐物书舍
魏源云:“苏辙本‘物’作‘象’。”
0315

《老子》60_02_校笺_09_朱谦之

<p>《老子》60_02_校笺_09_朱谦之</p>-齐物书舍
朱谦之云:“又:‘莅’,傅本作‘涖’,毕沅曰:‘古涖字作竦,亦通用位,俗作涖及莅,并非也。’按:‘竦’与‘蒞’义同。‘莅’,《玉篇》:‘力致切,《诗经》云:方叔莅止。莅临也。’‘竦...
0319

《老子》61_06_校笺_06_杨树达

<p>《老子》61_06_校笺_06_杨树达</p>-齐物书舍
杨树达云:“‘大國以下小國,則取小國;小國以下大國,則取大國;故或下以取,或下而取。’俞氏云:‘或下以取,或下而取’两句,文义无别,疑有夺误,当作‘故或下以取小國,或下而取大國’。...
03112

《老子》41_05_校笺_07_林希逸

<p>《老子》41_05_校笺_07_林希逸</p>-齐物书舍
林希逸云:“‘建言’者,立言也。言自古立言之士有此数语。”水海按:杨柳桥亦谓“建言”“即是《左传》所谓‘太上立德,其次立功,其次立言’的‘立言’。”
03113

《老子》25_述评

<p>《老子》25_述评</p>-齐物书舍
本章节是老子对“道”本体及运动特性、作用等的集中描述。可以说是老子的“道本体论”的重要章节。 曾经做过史官的老子,有记录和观察天象的实际活动;因此,他对于天道和宇宙方面的思考,必然...
0319

《老子》02_05_校笺_13_水海

<p>《老子》02_05_校笺_13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高亨谓无“焉”字是,帛书本即无“焉”字,可证高说之确。但高谓“作”当在“萬物”上,则不确也,帛书本“作”在“萬物”后。又,朱谦之谓“辭”当作“始”,朱说则是也。三十章王弼注...
0316

《老子》29_08_校笺_10_王安石

<p>《老子》29_08_校笺_10_王安石</p>-齐物书舍
王安石注云:“安于所安,则能去甚;以俭為宝,则能去奢;以不足自处,则能去泰矣。”
0319

《老子》58_07_校笺_07_魏源

<p>《老子》58_07_校笺_07_魏源</p>-齐物书舍
魏源云:“‘民之迷,其日故久矣’,傅奕‘人之迷也,其故以久矣’。一本无‘矣’字。”
0318

《老子》16_07_校笺_05_水海

<p>《老子》16_07_校笺_05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帛书乙本《老子·德篇》有“知常曰明”句(通行本第五十五章)。本处用如判断句“知常,明也”意盛。“知常”:认识萬物运动变化中的不变之律则。“明”:“萬物的运动和变化都依循着循...
03112

《老子》64_11_校笺_04_焦竑

<p>《老子》64_11_校笺_04_焦竑</p>-齐物书舍
焦竑云:“‘常於幾成’,一‘於’下有‘其’。”
03114

《老子》74_03_校笺_02_彭耜

<p>《老子》74_03_校笺_02_彭耜</p>-齐物书舍
彭耜云:“‘吾岂執而殺之,孰敢’,司马‘孰’上有‘夫’字,下有‘也’字。纂微、司马、苏、五注、曹、陈、达真、叶、清源、黄、程、邵‘豈’并作‘得’。”
0317

《老子》35_02_校笺_13_宋徽宗

<p>《老子》35_02_校笺_13_宋徽宗</p>-齐物书舍
宋徽宗注云:“圣人之御世,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而民歸之如父母,故曰執大象,天下往。阴阳和静,鬼神不扰,群生不伤,万物不夭,民虽有知,无所用之,何害之有?安则无危亡之忧,平则无险...
0317

《老子》13_10_校笺_03_范应元

<p>《老子》13_10_校笺_03_范应元</p>-齐物书舍
范应元云:“‘則可以託天下矣’,古本。一本作‘若可寄天下’。按:《庄子·在宥篇》作‘則可以託天下’。”
0315

《老子》39_05_校笺_05_王昶

<p>《老子》39_05_校笺_05_王昶</p>-齐物书舍
王昶云:“至无同开元。”
0318

《老子》23_06_校笺_07_唐玄宗

<p>《老子》23_06_校笺_07_唐玄宗</p>-齐物书舍
唐玄宗疏云:“德者,道用之名也,谓其功用被物,物有所得,故谓之德尔。谓体悟之人,顺事於道,岂唯自能了出,抑亦功济苍生。苍生被其德,德者忘其功,凡所施為,同於道用,故云‘德者,同於德...
03113

《老子》76_01_校笺_04_毕沅

<p>《老子》76_01_校笺_04_毕沅</p>-齐物书舍
毕沅云:“‘彊’,或作‘强’。《谷神子》无二‘也’字,下并同。”
0315

《老子》29_07_校笺_21_水海

<p>《老子》29_07_校笺_21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或陪或墮”。“陪”,增益、增添。《说文》云:“陪,满也。”徐铉注音:“薄回切。”《玉篇·阜部》:“陪,加也,助也,益也。”《左传·僖公三十年》:“焉用亡郑...
0319

《老子》36_04_校笺_16_释德清

<p>《老子》36_04_校笺_16_释德清</p>-齐物书舍
释德清云:“此言物势之自然,而人不能察,教人当以柔弱自处也。天下之物,势极则反。譬夫日之將昃,必盛赫;月之將缺,必极盈;灯之將灭,必炽明。斯皆物势之自然也。故固張者,翕之象也;固强...
03111

《老子》22_09_校笺_12_苏辙

<p>《老子》22_09_校笺_12_苏辙</p>-齐物书舍
苏辙注云:“‘不自見’、‘不自是’、‘不自伐’、‘不自矜’,皆不争之馀也,故以‘不争’终之。”
0315

《老子》22_音韵_06_本章韵读

<p>《老子》22_音韵_06_本章韵读</p>-齐物书舍
本章节韵读:全,元部;正,耕部,元耕合韵。盈,耕部;新,真部,耕真合韵。得、惑、牧,职部。章、明,阳部;功,东部,長,阳部,东阳合韵。争、争,耕部。者,鱼部;才、之,之部,鱼之合韵...
03111

《老子》78_08_校笺_05_水海

<p>《老子》78_08_校笺_05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吴说非是。此语正是上四语的哲理概括,他本句前有'故'字者,亦可看出一些端倪。此句表面意思即谓'正话反说'。高延第云:'受國之垢,即國君含垢也。受不祥,即万方有罪,罪在朕躬也。至...
03113

《老子》54_06_校笺_03_吴澄

<p>《老子》54_06_校笺_03_吴澄</p>-齐物书舍
吴澄云:“‘邦’,诸本作‘國’。按:诸《诗序》‘用之邦國焉’之下,孔颖达疏引《老子》云‘修之邦,德酒豐’,盖汉避高祖讳改作‘國’也。唐初聚书最盛,犹有未避讳以前旧本也。”
03115

《老子》10_04_校笺_10_水海

<p>《老子》10_04_校笺_10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能毋以知乎”,帛书乙本作此句,即为《老子》古本。且王弼注为“能无以智乎”(“智”与“知”通),傅奕本作“能无以知乎”,则为佐证。检河上公注云:“治身者,呼...
03113

《老子》10_08_校笺_06_高明

<p>《老子》10_08_校笺_06_高明</p>-齐物书舍
高明云:“与今本勘校,乙本共四句,王本共五句,多出‘為而不恃’一句。类似之排列句,在《老子》书中还有三处:其一,第二章甲、乙本同作‘萬物作而弗始,為而弗恃,成功而弗居也’;王本作‘...
03112

《老子》14_06_校笺_10_老子甲本释文

<p>《老子》14_06_校笺_10_老子甲本释文</p>-齐物书舍
《老子甲本释文》校注:“攸,乙本作謬(简作谬)。按《庄子·天下篇》论庄周‘謬悠之说’,成玄英疏:‘謬,虚也。悠,远也。’疑攸当作攸,读為悠,意為謬悠虚远。通行本作皦(jiǎo)。”
03110
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06_武内义雄

<p>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06_武内义雄</p>-齐物书舍
武内义雄云:“遂州本‘民’作‘人’,盖避唐讳。”
03111

《老子》20_14_校笺_09_马叙伦

<p>《老子》20_14_校笺_09_马叙伦</p>-齐物书舍
马叙伦云:“按:吴作‘昏昏’。馆本作‘昏’。成疏云:‘韬光匿耀,故若昏也。’则成作‘若昏’。赵写同。依下文例,当补一‘昬’字。”
03113

《老子》27_10_校笺_02_马叙伦

<p>《老子》27_10_校笺_02_马叙伦</p>-齐物书舍
马叙伦云:“按:《治要》引‘贵’上无‘不’字(《治要》旧无‘貴其師’三字,日本细井德民等补)。譣义无‘不’字长。《经幢》‘資’作‘質’。石田羊一郎依余删‘不’字。”水海按:马叙伦《...
03115

《老子》28_06_校笺_07_张煦

<p>《老子》28_06_校笺_07_张煦</p>-齐物书舍
张煦云:“苏‘樸’作‘朴’。”
0319

《老子》31_05_校笺_04_刘师培

<p>《老子》31_05_校笺_04_刘师培</p>-齐物书舍
刘师培云:“按:‘不祥之器,非君子之器’二语,必系注文,盖以‘非君子之器’,释上‘不祥之器’也。本文当作‘兵者不得已而用之’。‘兵者’以下九字均系衍文。”
031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