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物书舍-齐物书舍-第226页
齐物书舍的头像-齐物书舍
管理员
万物静观皆自得丨微信公众号【齐物书舍】

《老子》15_03_校笺_02_陆德明

<p>《老子》15_03_校笺_02_陆德明</p>-齐物书舍
陆德明云:“‘强’,其丈反。”
0309

《老子》67_03_校笺_08_蒋锡昌

<p>《老子》67_03_校笺_08_蒋锡昌</p>-齐物书舍
蒋锡昌云:“按:明、吴二本无‘也’字,‘夫’字属下读。”
0305

《老子》20_15_校笺_17_朱谦之

<p>《老子》20_15_校笺_17_朱谦之</p>-齐物书舍
朱谦之云:“英伦作‘忽若晦’,广明、景福、室町三本作‘忽兮其若海’。按:王、范本作‘澹’字是也。王羲之本亦作‘澹’,景龙碑本误作‘淡’。《说文》:‘澹,水摇也,从水詹声;’与‘淡’...
03014

《老子》75_04_校笺_08_石田羊一郎

<p>《老子》75_04_校笺_08_石田羊一郎</p>-齐物书舍
石田羊一郎云:“‘是’下,依义当有‘以’字。”
03012

《老子》26_05_校笺_04_范应元

<p>《老子》26_05_校笺_04_范应元</p>-齐物书舍
范应元云:“‘本’字,严遒、王弼同古本;河上公作‘輕則失臣’,与前文不相贯,宜从古本。人主輕忽慢易,則失根本之重;躁动多欲,則失為君之德。故人君不可须臾而離於重、静也。”
0309

《老子》62_02_校笺_03_张煦

<p>《老子》62_02_校笺_03_张煦</p>-齐物书舍
张煦云:“‘善人之所寳’,吕等无‘所’字。”
0309

《老子》18_02_校笺_12_水海

<p>《老子》18_02_校笺_12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“知”(zhì),后来写作“智”,智慧之谊。《集韵·寘韵》:“智,或作知。”徐灏《说文解字注笺·矢部》:“‘知’,智慧即知识之引申,故古只作‘知’。”《论语·里仁篇》:“里仁...
03014

《老子》23_09_校笺_03_毕沅

<p>《老子》23_09_校笺_03_毕沅</p>-齐物书舍
毕沅云:“‘失亦得之’,河上作‘失亦樂失之’,王弼作‘失亦樂得之’。”水海按:道藏河上公本、强思齐本引河上公注文本并作“失亦樂得之”。毕氏之校疏失也。
0306

《老子》27_05_校笺_09_唐玄宗

<p>《老子》27_05_校笺_09_唐玄宗</p>-齐物书舍
唐玄宗疏云:“夫坐忘遗照,深契道原于诸法中,尽能不滞系心于此,故云善結。夫用繩約者,繩散则約解。以道結者,心静则道冥,适使万缘尽兴,终能一无所染,虽无繩索約束,岂可解而散呼?故云‘...
03015

《老子》48_06_校笺_05_马叙伦

<p>《老子》48_06_校笺_05_马叙伦</p>-齐物书舍
马叙伦云:“成玄英《庄子·逍遥游篇》疏引作‘不足以取天下也’。譣五十七章弼曰:‘上章云:及其有事,又不足以取天下也。’是王有‘又’字,‘矣’作‘也’。宋河上‘足’字不作‘可’。”
03010

《老子》64_03_校笺_11_朱谦之

<p>《老子》64_03_校笺_11_朱谦之</p>-齐物书舍
朱谦之云:“按:‘脆’字,敦、遂二本作‘毳’。《释文》曰:‘河上本作膬’。又七十六章‘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’,遂本作‘柔毳’。‘脆’即《说文》‘脃’字。《一切经音义》卷十四引《说文》...
03013

《老子》70_05_校笺_02_彭耜

<p>《老子》70_05_校笺_02_彭耜</p>-齐物书舍
彭耜云:“‘知我者稀,則我貴矣’,‘稀’,司马、苏、曹、陈、黄、程并作‘希’。苏、曹、陈、叶、程并作‘則我者貴’。”
0308

《老子》40_04_校笺_06_水海

<p>《老子》40_04_校笺_06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周立升、詹剑峰之说是。“无”,即“无名天地之始”、“有无相生”的“无”,它不是“虚无”,更不是黑格尔的“纯无”,也根本不是“存在于头脑中的观念性的东西”。作为一个哲学概念,...
03010

《老子》43_音韵_05_古棣

<p>《老子》43_音韵_05_古棣</p>-齐物书舍
古棣云:“益、益、之为韵,之入之部,益入锡部,之锡是邻近韵部,故可谐韵。也、矣,之部,亦入韵,所以还是富韵。”按:也,上古为歌部字,非为之部。古棣误。
0309

《老子》44_04_校笺_04_蒋锡昌

<p>《老子》44_04_校笺_04_蒋锡昌</p>-齐物书舍
蒋锡昌云:“按:‘知足不辱’与‘知止不殆’,词异谊同,谓人主不贪名與貨者,则无辱殆也。人主无辱殆则清明在躬,天君泰然,以之治身则健康,以之理国则民安,故可以長久也。《史记·范睢蔡泽...
03014

《老子》10_04_校笺_03_范应元

<p>《老子》10_04_校笺_03_范应元</p>-齐物书舍
范应元云:“‘愛民治國,能无以知乎’,王弼、孙登同古本。”
03015

《老子》26_05_校笺_05_焦竑

<p>《老子》26_05_校笺_05_焦竑</p>-齐物书舍
焦竑云:“‘失根’,古本、龙兴观碑次解本作‘失本’,诸本作‘失臣’。”又云:“‘失根’,一作‘失本’,一作‘失臣’,非。今从王辅嗣本。”
0307

《老子》27_04_校笺_20_吴澄

<p>《老子》27_04_校笺_20_吴澄</p>-齐物书舍
吴澄注云:“‘關鍵,拒門木也。閉門者,必用關鍵,然常人所为尔。有道者观之,则岂謂之善哉?善閉者以不閉为閉,故无關楗,而其閉自不可開。”
0305

《老子》58_09_校笺_08_魏源

<p>《老子》58_09_校笺_08_魏源</p>-齐物书舍
魏源云:“‘燿’,王弼作‘耀’。”水海按:王弼注文“以光照求其隐慝也”,王似当作“耀”。
03012

《老子》60_05_校笺_09_唐玄宗

<p>《老子》60_05_校笺_09_唐玄宗</p>-齐物书舍
唐玄宗疏云:“‘两’者,谓聖与神也。夫民,國之本,亦神之主。若鬼神傷民,则害國之本;聖人伤民,则匮神之主。今两不相害,故德交歸,岂唯神聖独丰,抑亦兆民咸赖。”
03010

《老子》62_05_校笺_08_易顺鼎

<p>《老子》62_05_校笺_08_易顺鼎</p>-齐物书舍
易顺鼎云:“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‘叔仲带窃其拱璧。’杜注:‘拱璧,公大璧。’《玉篇》:‘珙,大璧也。’‘拱璧’即‘珙璧’。王注谓为‘拱抱寶璧’,非是。”
03014

《老子》41_08_校笺_15_水海

<p>《老子》41_08_校笺_15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当作“媮(tōu)”,苟且、怠惰之义。同“偷”。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·需部》谓:“媮,字亦作偷。”《汉书·元帝纪》云:“媮合苟从,未肯极言,朕甚闵焉。”颜师古注:“媮,与偷同...
03012

《老子》22_08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22_08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想尔本、馆本“弗矜”作“不自矝”,“矝”字误,无“能”字,谓“不自矜,故長”。吕惠卿本“弗矜”作“不自欽”,无“能”字,謂“不自欽,故長”...
0309

《老子》23_09_校笺_04_纪昀

<p>《老子》23_09_校笺_04_纪昀</p>-齐物书舍
纪昀云:“《永乐大典》无‘樂’字。”
03013

《老子》27_07_校笺_13_成玄英

<p>《老子》27_07_校笺_13_成玄英</p>-齐物书舍
成玄英疏云:“‘襲’,承也,用也,即结叹常善聖人利物无棄,可謂承用聖明之道也。”
03010

《老子》27_11_校笺_02_范应元

<p>《老子》27_11_校笺_02_范应元</p>-齐物书舍
范应元云:“‘雖知大迷’,‘知’去声。”
03010

《老子》50_09_校笺_01_校堪

<p>《老子》50_09_校笺_01_校堪</p>-齐物书舍
此句,帛书甲本“兕”作“矢”,为“兕”的假借。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校“椯”为“揣”,高明校为“投”。帛书乙本作“罗无□□□□”,损掩“所椯其角”四字。严遵本、敦煌唐写本P二六三九、 ...
0308

《老子》31_06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31_06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二句,帛书甲本损掩前句的“兵者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,后句同此;乙本损掩前句“不祥”后的“之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,后句同此。今前句甲、乙本合校即得此句,后句从甲、乙本。今...
0309

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10_宋常星

<p>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10_宋常星</p>-齐物书舍
宋常星云:“强行者,乾乾不息,臂如川流不息,不舍昼夜,须臾不肯间断,便是强行有志之人也。”
03011

《老子》34_05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34_05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萬物歸焉□□為主,可名於大”,前句损掩“而弗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后句同此。乙本前句同此句,后句作“可命於大”,“名”作“命”(上古“命”通“名”,二字皆...
030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