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66_07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“天下”,此為定语中心词及其前面的结构助词“之”省略了,这个定中结构為“天下之人”。唐玄宗疏文即谓“故天下之人莫能與聖人争”。“莫”,否定性不定代词,可译为“没有人”、“没...
《老子》41_06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40_01_校笺_04_钱钟书
钱钟书云:“‘反’有两义。一者,正反之反,违反也;二者,往反(返)之反,回反(返)也。《中庸》:‘生于今之世,反古之道,如此者栽及其身者也’,郑玄注:‘谓不知今王之新政可从’;《汉...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03_毕沅
《老子》44_0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如此;乙本损掩。今从甲本。景龙本“孰”作“熟”,谓“得與亡熟病?”李道纯本、张嗣成本“亡”作“失”,谓“得與失孰病?”其他诸本与《韩诗外传》引并同帛书甲本。
《老子》49_03_校笺_01_校堪
此两句,帛书甲本后句句末损掩一“之”字,今据诸通行本校补;帛书乙本仅残留前句句首一“善”字,其余全损。其他诸本两“善者”后有“吾”字,作“善者吾善之,不善者吾亦善之”。王雱本、崇宁...
《老子》28_11_校笺_11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敦煌本‘制’作‘制’。‘無’,今王本作‘不’,与御注、景福二本同,《释文》出‘無割’二字,知王本作‘無’,今据改。景龙本、敦煌本均作‘是以大制无割’。”
《老子》04_02_校笺_10_劳健
《老子》05_05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此二句的‘言多’作‘多言’。按:‘數’,借為‘速’。《礼记·曾子问》:‘不知其已之迟數。’注:‘數读為速。’《庄子·人间世篇》‘以為棺椁则速腐’,崔...
《老子》53_03_校笺_17_王弼
《老子》09_03_校笺_10_唐玄宗
《老子》31_12_校笺_08_张舜徽
《老子》56_06_校笺_09_古棣
古棣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皆有‘亦’字,河上公古本(指王羲之本)、王弼本及其他通行本皆无‘亦’字。按:《老子》是诗,以诗求之,‘亦’字不应有,无‘亦’不害其义,有之于诗而言则为赘词。”
《老子》58_05_校笺_02_道德真经集注
《老子》15_14_校笺_04_薛蕙
薛蕙云:“‘故能敝不新成’,‘故’一作‘是以’,一作‘是以能敝復成’。‘敝’,缺者。至人之所贵新成者,世俗之所贵,惟不欲盈,故能守其敝缺,而不愿為新成也。”
《老子》64_15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以輔’,各本及《文选·鹦鹉赋、鹪鹩赋》注引同此。‘以’字涉上文而衍。‘輔’疑為‘順’字之讹。《贾子·道术篇》‘行歸而過谓之順’,此‘順’字义同。‘恃’亦‘顺’讹。”
《老子》66_01_校笺_10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‘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,以其善下之’,按:“傅、赵本‘之’下有‘也’字,《御览·地部、皇王部》引同。唯《地部》引无‘之’字,高翻本同。柰卷本作‘以其善下之故’。”
《老子》22_11_校笺_03_张煦
《老子》78_01_校笺_08_石田羊一郎
《老子》28_01_校笺_04_刘师培
《老子》13_08_校笺_04_毕沅
《老子》13_10_校笺_09_张煦
《老子》61_06_校笺_02_严可均
《老子》63_01_校笺_07_高亨
高亨云:“‘味无味’当作‘知无知’。盖古文‘知’字或有作‘呋’者,反文也。‘呋’、‘味’形近,故讹作‘味’耳。‘為无為’者,以‘无為’為為也;‘事无事’者,以‘无事’為事也;‘知无...
《老子》20_05_校笺_04_焦竑
《老子》68_02_校笺_06_武内义雄
《老子》70_01_校笺_03_马叙伦
《老子》07_04_校笺_04_彭耜
《老子》34_04_校笺_05_魏稼孙
《老子》15_13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无“者”字;帛书乙本作“葆此道□□欲盈”,损掩“者不”二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从《乙本释文》。高明校本漏脱“者”字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傅奕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