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55_08_校笺_17_水海
《老子》24_01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跂’,去智切,举踵也。‘跨’,枯化切,越也。立而跂欲高于人也,然岂可久立邪?行而跨欲越于人也,然岂可久行邪?跂也跨也,以譬人之好高争先,所立所行不正,不可以长久也。”
《老子》41_06_校笺_10_高亨
高亨云:“‘夷道若纇’,河上本作‘類’(水海按:王羲之书河上公古本石刻拓本作‘纇’)。易顺鼎曰:‘夷,平也。《左传·昭公十六年》:刑之颇類。服注:類,读为颣,颣,不平也。颣与夷正相...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11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希言者,忘言也。夫言者在乎悟道,悟道则忘言;不可都忘,要其诠理。但自然之理,不当有与不有。希言之义,亦不定言,故以希言之言,用显自然之理,故云希尔。若能因彼言教,悟证...
《老子》45_01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“成”,《说文》谓“就也”,《广韵》谓“毕也,就也”,即完成、完就、完毕之谊。非指某一具体物。“大成”是泛指最完全、最完满、最圆备。唐玄宗疏:“凡曰学人,功行大成,众德圆备...
《老子》78_06_校笺_10_成玄英
《老子》54_09_校笺_04_罗振玉
《老子》31_11_校笺_13_罗运贤
《老子》10_04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民’,‘治’,河上本又作‘活’。”水海按:今存诸种河上公本以及河上公注文皆作“治”,无作“活”者。可知陆德明于唐代尚见到一河上公古本作“活”的。
《老子》13_10_校笺_06_陶绍学
陶绍学云:“王注:‘无以易其身,故曰貴也;如此,乃可以託天下也。无物可以损其身,故曰愛也;如此,乃可以寄天下也。’是王本亦上句作‘託’,下句作‘寄’。”
《老子》17_05_校笺_18_吴澄
吴澄注:“豫、猶,皆兽名。豫,象属。猶,犬子也。象能前知,其行迟疑。犬先人行,寻又回顾,故迟回不进,謂之猶豫。···貴,宝重也。宝重其言,不肯轻易出口,如犬行之迟疑退缩。盖聖人不言...
《老子》69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莫於於无适,无适斤亡吾吾葆矣”,“禍(简作祸)”假作“”(“禍”、“”皆从“咼”声),“大”假作“於”(上古“大”為定纽月部,“於”為影纽鱼部。月部【at】和铎部...
《老子》39_14_校笺_09_宋徽宗
宋徽宗云:“賤者,貴之所恃以为固;下者,高之所自起。世之人睹其末,而圣人探其本,世之人见其成,而圣人察其微,故常得一也。孤、寡、不穀,名之賤者也,而侯王以為稱,知所本而已。侯王所以...
《老子》40_04_校笺_05_陈鼓应
陈鼓应云:“‘无’和一章的‘无名天地之始’的‘无’相同。但和二章‘有无相生’与十一章‘无之以为用’的‘无’不同。二章与十一章上的‘无’,是指现象界的非具体存在物;而本章的‘无’是意...
《老子》28_11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各本‘大制’上并有‘故’字。磻溪作‘大制不割’;易州作‘是以大制无割’;馆本作‘是以大制不割’;罗卷作‘是以大剬无割’,‘制’作‘制’者,形近而误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...
《老子》07_04_校笺_12_高亨
高亨云:“无‘非’、‘邪’二字,是也。‘以其无私,故能成其私’,文意贯达,若增‘非’、‘邪’二字,则语气折阂矣。‘以其无私,故能成其私’,与‘以其不自生,故能長生,’句法一律,若增...
《老子》11_06_校笺_03_张煦
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01_校勘
此二语,帛书甲本无“而”字,作“死不忘者,壽也”;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景福本、《意林》本、《治要》本、室町旧钞本、《中都四子》本“忘”皆作“妄”,无“也”字,謂“死而不妄者,壽”。...
《老子》39_13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謂(简作谓)”借为“胃”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物部),“胃”后损缺一字,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校补为“曰”;“穀”,简作“橐”。帛书乙本同此句,唯“謂(简作谓)”借作“胃...
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11_陶绍学
《老子》77_04_校笺_04_毕沅
《老子》04_01_校笺_05_焦竑
《老子》07_02_校笺_14_范应元
《老子》31_11_校笺_03_焦竑
《老子》33_03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36_07_校笺_19_张舜徽
《老子》80_音韵_03_本章韵读
《老子》20_06_校笺_0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《释文》出‘若亨’,则王本作‘若亨’,当据改正。《释文》谓河上公作‘饗’,则陆见河本作‘饗’。按:‘衆人’与‘我’对言,前指俗君,后指圣人也。河上注:‘熙熙,淫放多情...
《老子》42_08_校笺_17_水海
水海按:张松如删去帛书甲本“故”字,不妥。然高明谓“故”假为“古”亦不确。上文谈了柔谦之道,此用“故”承接,启下文进一步谈违背柔谦之道的危害,所以“故”不可少。许抗生改“議”为“以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