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56_02_校笺_02_马叙伦
《老子》61_03_校笺_07_魏源
魏源云:“‘天下之牝,常以静勝牡。牝以静為下。’又一本无‘以静為下’四字。吴澄则谓‘下牝字疑衍’,按:吴说得之而未尽,盖下‘牝’字,当在‘牡’字之下,乃倒文,非衍文也。陈象古读‘牝...
《老子》64_11_校笺_06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‘其’、‘幾’古通,见王氏《经传释词》。此‘幾’借为近,‘其成’,即‘幾成’也。傅、范作‘其幾成’,此‘其’字作代词,是后世演化出来的用法。龙兴碑及赵至坚本‘民’作‘人...
《老子》20_01_校笺_02_姚鼐
《老子》41_06_校笺_09_奚侗
奚侗云:“‘夷’,平也。平有正谊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八年》:‘忿纇无期’,杜注:‘戾也。’戾有反谊,此谓正言若反。夷纇相对,与明昧、進退同。河上本误作‘類’。”
《老子》27_05_校笺_07_古棣
古棣云:“‘繩’,帛书乙本作‘’(甲本缺文)。‘’即‘繩’字之误。‘繩約’,即繩索。《说文》:791道篇校笺译评‘繩,索也;’‘約,纒束也;’是‘繩’、‘約’皆謂用丝繩捆物也。···...
《老子》04_01_校笺_03_彭耜
《老子》53_05_校笺_05_王先慎
《老子》60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天下,亓鬼不神”,损掩“以道立”三字;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帛书《甲、乙本释文》及高明等皆校“立”为“莅”。道藏严遵本、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景龙本、御...
《老子》61_02_校笺_02_成玄英
成玄英云:“‘大國’即万乘之邦。‘郊’,郭外也,之往也。言大國虚容譬于江海,江海处众流之下,故百川竞注。大國用道谦柔,故万邦归往,朝宗慕义满于郊郭也。‘郊’,本亦作‘交’字者,言大...
《老子》81_07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全损,帛书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除赵孟頫本之外,其他诸本“人”前有“聖(简作圣)”字,“弗”作“不”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遂州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...
《老子》39_02_校笺_05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气象之大者,莫大乎乾元,故先标之为得一之首。纯阳之气由得一,故能穹窿广覆,资始萬物尔。形质之大者,莫大乎坤仪,纯阴之质,由得一故,故能旁礴厚载,资生萬物尔。”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21_詹剑峰
詹剑峰云:“‘希,言自然’,据何心山说:‘此处当希字绝句,不可以希言与多言对解。’据宋徽宗说:‘希者独立於万物之上而不与物对,列子所谓疑独者是也。’可见‘希’即道也。这章肯定:道即...
《老子》77_03_校笺_04_薛蕙
《老子》46_01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易说是也。各本及《韩非子·解老》、《喻老》、《汉书·西域传》注、《文选·七命》注引并无‘車’字。···《盐铁论·未通篇》曰:‘当此之时,却走馬以糞。’《晋书·束皙传》属...
《老子》28_04_校笺_05_高亨
高亨云:“按:此文本作‘知其雄,守其雌,為天下谿。為天下谿,常德不離,復歸於婴兒。知其白,守其辱,為天下谷。為天下谷,常德乃足,復歸於樸。’其‘守其黑,為天下式,為天下式,常德不忒...
《老子》51_02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高明说是。《老子》古本当作“器”。作“熱(简为热)”、“熟”者,皆为“勢(简为势)”之误。作“勢”,义尚不可通(当为“器”之假借。“勢”为书纽月部,“器”为溪纽质部,月部【...
《老子》51_07_校笺_05_释德清
《老子》07_04_校笺_11_蒋锡昌
《老子》57_02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作“奇”是,作“其”为借字(上古二字皆为群纽)。从军事学的角度来说,“奇”、“正”是古代兵家研究制敌取胜的一种理论。“正”指一般的、正常的制敌取胜之术;“奇”指特殊的、变化...
《老子》36_02_校笺_07_王弼
《老子》22_述评
《老子》77_01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79_03_校笺_05_武内义雄
《老子》03_08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作“治”則是。又,朱谦之云:“按:不敢、不為,即不治治之。《论衡·自然篇》曰:‘蘧伯玉治卫,子贡使人问之:何以治卫?对曰:以不治治之。夫不治之治,无為之道也。’谊即本此。盖...
《老子》30_06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景龙本“毋”作“不”,“已”作“以”,无“居”字,谓“果而不得以”。其他诸本“毋”亦作“不”,亦无“居”字,谓“果而不得已”。
《老子》34_07_校笺_05_焦竑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13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《周语》:‘以文修之;’韦注:‘文,礼法也。’此‘文’亦為礼法,即指上文‘聖智’、‘仁義’、‘巧利’三者而言。‘此三者以為文不足’,谓以上言三者為礼法,不足以治天下...
《老子》21_05_校笺_03_彭耜
《老子》41_06_校笺_10_高亨
高亨云:“‘夷道若纇’,河上本作‘類’(水海按:王羲之书河上公古本石刻拓本作‘纇’)。易顺鼎曰:‘夷,平也。《左传·昭公十六年》:刑之颇類。服注:類,读为颣,颣,不平也。颣与夷正相...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