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22_10_校笺_11_许永璋
《老子》27_10_校笺_04_水海
水海按:马氏、朱氏之说非是。今譣帛书本,作“不貴其師,不愛其资”,正与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同,证明《老子》故本在战国秦汉即如此,有“不”字。再者,联系下文,是说“不贵其師,不愛其资”...
《老子》51_述评
《老子》62_01_校笺_04_范应
《老子》65_03_校笺_11_范应元
《老子》22_09_校笺_04_毕沅
《老子》43_音韵_04_彭耜
《老子》77_09_校笺_06_罗振玉
《老子》49_05_校笺_03_吴澄
吴澄云:“民之善、不善,信、不信;聖人不分其是非,皆以為善,以為信。不惟善者得善,信者得信;而不善者亦得善,不信者亦得信矣。‘得’谓民得此善,信而不失,盖不善、不信亦化而為善、信,...
《老子》50_05_校笺_09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《老子》此言,所以戒人君宜寡欲以全其生也。《吕氏春秋·本生篇》云:‘贵富而不知道,适足以为患。不如贫贱;贫贱之致物也难,虽欲过之,奚由?出则以车,入则以辇,务以自佚,命...
《老子》07_04_校笺_12_高亨
高亨云:“无‘非’、‘邪’二字,是也。‘以其无私,故能成其私’,文意贯达,若增‘非’、‘邪’二字,则语气折阂矣。‘以其无私,故能成其私’,与‘以其不自生,故能長生,’句法一律,若增...
《老子》11_06_校笺_03_张煦
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01_校勘
此二语,帛书甲本无“而”字,作“死不忘者,壽也”;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景福本、《意林》本、《治要》本、室町旧钞本、《中都四子》本“忘”皆作“妄”,无“也”字,謂“死而不妄者,壽”。...
《老子》39_13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謂(简作谓)”借为“胃”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物部),“胃”后损缺一字,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校补为“曰”;“穀”,简作“橐”。帛书乙本同此句,唯“謂(简作谓)”借作“胃...
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11_陶绍学
《老子》77_04_校笺_04_毕沅
《老子》28_11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各本‘大制’上并有‘故’字。磻溪作‘大制不割’;易州作‘是以大制无割’;馆本作‘是以大制不割’;罗卷作‘是以大剬无割’,‘制’作‘制’者,形近而误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...
《老子》07_02_校笺_14_范应元
《老子》31_11_校笺_03_焦竑
《老子》33_03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36_07_校笺_19_张舜徽
《老子》80_音韵_03_本章韵读
《老子》20_06_校笺_0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《释文》出‘若亨’,则王本作‘若亨’,当据改正。《释文》谓河上公作‘饗’,则陆见河本作‘饗’。按:‘衆人’与‘我’对言,前指俗君,后指圣人也。河上注:‘熙熙,淫放多情...
《老子》42_08_校笺_17_水海
水海按:张松如删去帛书甲本“故”字,不妥。然高明谓“故”假为“古”亦不确。上文谈了柔谦之道,此用“故”承接,启下文进一步谈违背柔谦之道的危害,所以“故”不可少。许抗生改“議”为“以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