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67_09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“舍”(shě),后来写作“捨”,是“捨”的古字。《广韵·马韵》谓:“舍”,同“捨”。《易经·贲》云:“舍车而徒。”《经典释文》谓:“舍,音捨。”《尚书·汤誓》云:“舍我穑事...
《老子》43_02_校笺_15_王道
王道云:“无間,无隙也。寻丈之水,能浮万斛之舟;六尺之辔,能驭千里之马;至柔馳騁至剛者,此类是也。天地之气,本无形也,而能贯乎金石;日月之光,本无质也,而能透乎蔀屋;无有入於无間者...
《老子》28_08_校笺_08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忒’,敦煌本作‘貸’,按‘貸’假借為‘忒’。《礼记·月令》‘毋有差貸’,即毋有差忒也。章炳麟《新方言》曰:‘《月令》注:不貸,不得过差也,貸本作忒。今人谓过曰忒,如过...
《老子》57_音韵_05_水海
《老子》14_05_校笺_11_帛书老子乙本释文
《帛书老子乙本释文》校注:“‘裙’,甲本作‘園(hǔn)’,通行本作‘混’。‘裙’,疑即‘緄(kǔn)’字,《战国策·宋策》‘束组三百緄’,注‘十首為一緄’。在此读為‘掍(hǔn)’,同...
《老子》59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损掩前句,后句同此;帛书乙本作“莫知亓□□□有國”,前句损一“極”字,后句损“可以”二字;帛书《老子甲、乙本释文》已校补,今从。龙兴观本“莫”作“能”,谓“能知其極...
《老子》15_12_校笺_08_张煦
《老子》38_03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上德无為而无以為也”是也。俞樾、马叙伦、许抗生等人皆失校,而张松如、陈鼓应正校为“上德无為而无以為”。据帛书甲、乙本可知,《老子》没有说过“道常无為而无不為”的...
《老子》24_04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此。今从甲、乙本。想尔本、馆本、遂州本“伐”作“饒(简作饶)”,无“者”字,谓“自饒无功”。景龙本、御注本、(唐)李荣本无“者”字,作“自伐无功”。周如砥本“...
《老子》41_06_校笺_06_张煦
《老子》75_04_校笺_14_吴澄
吴澄云:“賢,犹勝也。貴生,貴重其生,即生之厚。求生之心重,保养太过,将欲不死而适以易死。至人非不爱生,顺其自然,无所容心,若无以生為者,外其身而身存,賢於重用其心,以貴生而反易死...
《老子》45_01_校笺_03_张煦
《老子》78_06_校笺_06_马叙伦
《老子》47_04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此两句(并下句)是承接上文而作的结论。掌握着“道”的规律和运行法则的聖人,不出行就能推知(其他事物的情况),不望就能明晓(事物的道理)。韩非或谓“不行而知”义为“能并智”,...
《老子》01_03_校笺_02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无名天地始’,《史记·日者列传》引作‘无名者,萬物之始也’。王弼注:‘凡有皆始于无,故未形无名之时,则为萬物之始。’似两句皆作‘萬物’,非。按‘始’与‘母’不同字义,...
《老子》30_05_校笺_10_王弼
《老子》56_音韵_01_江有诰
《老子》34_07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、乙本皆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敦煌丁本、英伦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陆希声本、强思齐本、(唐)李荣本、葛玄序文本...
《老子》62_02_校笺_09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‘善人之也葆’,‘葆’字今本作‘寳’(引者按:或‘實’)。‘葆’从玉,葆省声,乃‘寳’字别构。‘葆’、‘寶’通用,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‘珍寶’,《项羽本纪》...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作‘孰能濁以止,静之徐清’。王弼、陆希声作‘孰能濁以静之徐清’。陈景元作‘孰能濁以激,静之徐清’。或说作‘止’者,與下‘久’字為韵,当是也。‘澂’本或作‘澄’,非。...
《老子》63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圖難乎□□□,□□□□□□”,前句损掩“其易也”三字,后句全部损掩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作“□□□□□□,□□乎其細也”,前句全损,后句损掩“為大”二字...
《老子》66_04_校笺_11_吴澄
《老子》69_03_校笺_06_陈鼓应
《老子》42_09_校笺_06_高亨
高亨云:“《庄子·山木篇》:‘从其强梁。’《释文》:‘强梁,多力也。’‘强梁者不得其死’句,见《说苑·敬慎篇》所载《金人铭》。当是古代遗言。故《老子》谓‘人之所教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44_03_校笺_09_王弼
《老子》78_04_校笺_06_罗振玉
《老子》78_07_校笺_06_孙鑛
《老子》27_11_校笺_07_马叙伦
《老子》03_03_校笺_11_劳健
《老子》30_08_校笺_18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凡物壯极則老,兵强极則敗,故兵之恃强,犹物之用壯,适足以速其衰老。兵恃强則不可全其善勝,兹二事者,是謂不合於道。贤臣明主,知其不合於道,当须早止不为,故云‘不道早已’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