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77_04_校笺_12_沈一贯
《老子》29_05_校笺_07_严可均
《老子》53_07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32_02_校笺_03_彭耜
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故本有“者”字,想尔本等删字本无“者”字为误。又,“彊(简作强)”,努力,尽力。《集韵·养韵》:“彊(今简作强),勉也。”《荀子·宥坐篇》:“幼不能彊(今简作强)学...
《老子》12_0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馳騁田臘使人□□□”,“獵”假作“臘”(二字上古皆為来纽叶部),“心發狂”三字损掩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乙本同此句,唯“獵”假作“臘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今从《...
《老子》12_05_校笺_07_成玄英
《老子》58_07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臧疏‘人’作‘民’。依《周易》注则王亦作‘民’,今作‘人’者,后人据别本改之也。各本无‘也’字。馆本‘日’作‘曰’。白、柰卷、易州、馆本、磻溪、臧疏并无‘矣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6_06_校笺_08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《韩非子·喻老》云:‘处小弱而重自卑,謂損弱勝强也。’是《老子》古本‘柔’当作‘損’,‘强’上无‘剛’字。‘弱’即小弱,‘損’即自卑,言以自卑及小弱勝强也。其作‘柔弱’...
《老子》36_07_校笺_16_唐玄宗
《老子》16_05_校笺_03_张煦
张煦云:“苏作‘是謂復命’。”水海按:蒋锡昌云:“苏作‘静曰復命’。”据苏本经文作“静曰復命”。据苏氏注文:“天之命曰命,以性接物而不知其为我,是以寄之命也。此之謂復命。”知苏作“...
《老子》63_07_校笺_10_严灵峰
《老子》20_04_校笺_07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‘有之所畏,亦不可以不畏人’。按:各本作‘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’。语意不明,显有缺夺,今据帛书乙本补正。此言人君为众人之所畏,人君亦不可不畏众人也。”
《老子》81_01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朱谦之说是。陈柱据俞樾误说校为“信者不美,美者不信”,今验之帛书本,皆失校也。又:“信”,真实;“美”,华丽。此“美言”,与“巧言”义通。吴澄云:“言之实者,不饰美;言之美...
《老子》38_04_校笺_04_王弼
《老子》38_07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马叙伦、蒋锡昌之说是。而古棣在第一句有双“失”字,后三句中无后“失”字,谓:“德属于道,道是体、德是用,用韩非的话说就是‘德者道之功’,所以第一句应作‘失道而失德’。失道即...
《老子》42_10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我□以為學父”,损掩“將(简作将)”字,“學”即“斅”的省文。乙本作“吾將以□□父”,损掩“為學”二字。两本合校,得此句。敦煌己本、傅奕本、范应元本“斅父”作“學...
《老子》27_02_校笺_07_吴云
《老子》47_03_校笺_11_古棣
古棣云:“‘其出彌遠,其知彌尠’,傅奕本、范应元本皆如此,今存其他各本‘尠’作‘少’。……‘尠’读鲜,与‘遠’同入元部,如作‘少’,则失韵。高亨亦从傅奕本、范应元本。今存傅奕本作‘...
《老子》01_08_校笺_02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此两者同,出而異名,同謂之元。元之又元,衆妙之門’,‘元’古本皆作‘玄’,清本以避聖祖讳,改‘玄’为‘元’。今当更正,以下仿此。”水海按:《绩语堂碑录》因避清帝玄烨之...
《老子》48_述评
《老子》50_01_校笺_01_校堪
此句,帛书甲本仅残存一“生”字;帛书乙本作“□生入死”,损掩“生”前“出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传世诸本及《韩非子·解老》所引皆同此句。《文选·秋兴赋》注引句末有“也”字。
《老子》29_08_校笺_01_校勘
此三语,帛书甲本作“是以聲人去甚、去大、去楮”,“聖(今简作圣)”假作“聲”(上古二字皆為书纽耕部,故為同音通假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“奢”假作“楮”(上古二字皆為鱼部,故可叠韵...
《老子》32_05_校笺_08_罗振玉
《老子》33_04_校笺_02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《周易集解》一虞翻引‘自勝者强’,二引‘勝人者有力也’。疑《老子》本文‘知人者智’、‘勝人者有力’下各有‘也’字,乃两句为一义也。”水海按:有“也”字是。
《老子》59_03_校笺_07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早服’二字可从《韩非子》注,‘服’训服从道理。《虞书》‘五刑有服’,《传》:‘从也;’《尔雅·释诂》:‘服,事也;’《礼记·孔子闲居》:‘君子之服之也’,注:‘犹习也...
《老子》16_音韵_05_本章韵读
《老子》67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损掩,《甲本释文》校补为“天下皆謂我大,不肖”。乙本作“天下□胃我大,大而不宵”,前句损掩一“皆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,“謂(简作谓)”假作“胃”,“肖”假作“宵...
《老子》39_06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毋已”。帛书本為是。河上公注中有“不可但欲清明无已时”语,可知河上公本原作“无已”。“无”则是“毋”的假借字。“毋”,副词,表示否定,相当于“不”。《韩非...
《老子》71_01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“上”、“尚”古字通(上古二字皆为禅纽阳部)。然而《老子》本字当作“尚”。“尚”,高尚也。又,“知不知”,约有三种解释:其一是,“知道言不知”(河上公注);其二是,“知道像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