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64_15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能輔萬物之自□,□弗敢為”,前句损掩一“然”字,后句损掩一“而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严遵本、道藏河上公本、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...
《老子》18_03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《经幢》‘和’下有‘焉’字。吴、潘作‘孝子’。《抱朴子·诘鲍篇》引鲍敬论‘六親不和焉而孝慈彰矣’,盖本此文,则鲍所见本作‘孝慈’。各本并作‘孝慈’。古‘慈’、‘子’...
《老子》81_01_校笺_08_清世祖
《老子》20_11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69_01_校笺_03_陈柱
《老子》73_01_校笺_03_水海
水海按:作“煞”则为“殺(今简为杀)”之异体(《广韵·黠韵》“煞”同“殺”),《老子》原本則作“殺”。此两句言勇於敢有为者,則遭殺身之祸矣;勇於不敢有为者,則活其身矣。大凡勇於敢者...
《老子》41_07_校笺_07_范应元
《老子》22_05_校笺_02_张煦
《老子》41_09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虽然“渝”、“輸”、“愉”、“媮”古通(上古四字皆在侯部),但《老子》当作“渝”,不当与前文“媮”等重复。 又,刘师培云:“上文言‘廣德若不足,建德若偷’,此与并文,疑‘真...
《老子》40_04_校笺_05_陈鼓应
陈鼓应云:“‘无’和一章的‘无名天地之始’的‘无’相同。但和二章‘有无相生’与十一章‘无之以为用’的‘无’不同。二章与十一章上的‘无’,是指现象界的非具体存在物;而本章的‘无’是意...
《老子》75_03_校笺_09_严灵峰
严灵峰云:“‘以其上求生之厚’,‘上’字原阙,傅奕本、杜道坚本俱有‘上’字。王注云:‘言民之所以僻,治之所以乱,皆由上,不由其下也;民从上也。’依注并上两句例,当有此一‘上’字;因...
《老子》77_03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‘補’作‘與’。”水海按:宋刊河上公本作“與”。今譣河上公注文:“夫抑高舉下,損强益弱,天之道也。”可知河上公本作“益”。敦煌唐写本P二六三九《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》即...
《老子》47_03_校笺_13_严遵
《老子》49_09_校笺_01_校堪
此句,帛书甲本如此;帛书乙本损掩。今从甲本。严遵本、宋徽宗本、邵若愚本、王雱本、彭耜本皆同此句,与帛书甲本合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王羲之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遂州本、景福本、御注三本、...
《老子》52_04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诸家校為“兑”,训“兑”或為“言”(简文),或為“目”(顾欢本河上公注:“‘塞其兑’,‘兑’,目也。使目不妄视。‘开其兑,济其事’,开其五欲之門,济其六尘之事,心神内疲,耳...
《老子》31_03_校笺_04_罗振玉
《老子》34_01_校笺_03_彭耜
《老子》59_07_校笺_08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河上本‘柢’作‘蒂’。注云:‘深根固蒂者,乃長生久視之道。’按:《韩非子·解老》云:‘树木有曼根,有直根。(直)根者,书之所謂柢也。柢也者,木之所以建生也。曼根者,木之...
《老子》15_10_校笺_02_焦竑
《老子》63_音韵_02_水海
《老子》16_10_校笺_02_武内义雄
《老子》64_12_校笺_07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民之從於世事,為利欲所诱,鲜因其自然,乃生心作意以為之。其始也,未必不謹;其終也,多至於贪肆。故常於其事近乎成而敗之。若能謹終如始,則尚庶幾无敗事矣。”
《老子》65_07_校笺_04_蒋锡昌
《老子》18_04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各本及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、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索隐、《魏豹传》索隐、《汉书·魏豹传》注、《后汉书·卢植传》注、《文选·西征赋》注、《结客出自蓟北门行》注引并作‘忠臣’。《...
《老子》20_08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67_08_校笺_04_俞樾
俞樾云:“‘不敢為天下先,故能成器長’按:《韩非子·解老》作‘不敢為天下先,故能為成事長’。‘事’、‘器’异文,或相传之本异,或彼涉上文‘事无不事’句而误,皆不可知。至‘故能’下有...
《老子》68_03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胃不静之德”,损掩一“是”字,“謂(简作谓)”省作“胃”或假作“胃”,“争”假作“诤”(上古二字皆为庄纽耕部)。帛书乙本作“是胃不争□德”,“謂”假作“胃”,损...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