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79_03_校笺_05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'敦、遂、景三本句首有'故'字,'徹'敦本作'撤',遂本作'轍'。'
《老子》03_07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使夫知者不敢為也’,五注无‘敢’字,邵无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56_08_校笺_02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不可得而贵,亦不可得而賤’,诸本无‘亦’字,河上公有。”
《老子》26_02_校笺_14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君子者,谓人主也,言其志可以君人子物,故云君子。輜,屏車也。重者是輕者原也,此举喻也。言人君常守重静,犹如所為之不離輜重,行者若失輜重,是无所取给,必遭冻馁。人君若好...
《老子》65_03_校笺_06_张煦
张煦云:“林、苏无‘故’字。吕‘故’上有‘是’字。各本无‘也’字,下同。”
《老子》70_04_校笺_05_陶绍学
陶绍学云:“王弼注曰:‘故有知之人,不得不知之也;’疑王本‘无知’作‘有知’。”
《老子》15_07_校笺_16_水海
水海按:“涣”后应有“兮”字。松灵仙云:“外虽矜庄若众,内恒和畅放散无复滞著,涣然如凝冰消散也。”则釋“兮”為“然”。此“兮”為语尾助词,用在动词“涣”(涣散)之后,表示状态,译為...
《老子》31_05_校笺_03_纪昀
纪昀云:“‘兵者不祥之器’,按:自此句至‘言以喪禮處之’,似有注语杂入,但河上公注本及各本俱作经文,今仍从之。”
《老子》20_07_校笺_04_纪昀
纪昀云:“‘如春登臺’,按:‘春登臺’,一本作‘登春臺’。”
《老子》09_02_校笺_02_傅奕
傅奕云:“‘而棁之’,‘’,音揣,量也。‘棁’,士活切,解也。”
《老子》39_08_校笺_03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御览》八八二引‘以’作‘依’。”
《老子》31_07_校笺_12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‘淡’当据《释文》作‘澹’。‘澹’為‘憺’字之假。《说文》:‘憺,安也。’按:‘恬澹為上’,言安静為上也。‘勝而不美’,言用兵之事,勝而不美也。”
《老子》07_01_校笺_04_水海
水海按:当作“天長,地久”。若作“天地長久”,则与下文重也。又,朱谦之云:“‘天長地久’,盖古有此语,此引而释之耳。”朱说是。
《老子》24_02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易州、馆本无四‘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3_02_校笺_17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飄風,狂疾之風也。驟雨,暴急之雨也。夫風者所以散物,雨者所以润物,若狂疾暴急,則害物而不久。以况言教所以诠理,若执滞教,则无由悟了,必失道而生迷。故風雨不可飘骤,言教...
《老子》67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语,帛书甲本作“若宵,細久矣”,“肖”假作“宵”。帛书乙本作“若宵,久矣亓細也夫”,“肖”假作“宵”,《乙本释文》即校为“肖”。今从《乙本释文》。严遵本作“若肖,久其小矣”。遂...
《老子》36_06_校笺_17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欲歙,先與之張;欲弱,先與之强,而卒令其歙弱者,是柔弱之道能制勝於剛强也。故云‘柔弱勝剛强’。”
《老子》62_08_校笺_12_魏源
魏源云:“陈象古‘不曰’作‘不日’。”
《老子》29_05_校笺_16_水海
水海按:古棣说為是,《老子》故书当作“或炅或吹”。“炅(rè)”,“熱(简作热)”的古字。王冰注《素问·举痛论》谓:“炅,熱(简作热)也。”《老子·德篇》“靓勝炅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...
《老子》14_13_校笺_04_张煦
张煦云:“苏‘能’作‘以’。”水海按:道藏苏辙本经文作“能”。
《老子》34_04_校笺_10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‘常无欲’三字,盖涉王注‘故天下常无欲之时’而衍。敦煌丁本无此三字,是也。按十四章:‘搏之不得名曰微。’《广雅·释诂》二:‘微,小也。’故此‘小’非大小之小,乃搏之...
《老子》42_07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故物或損之而益,或益之而損’,罗卷、臧疏、彭、寇、张嗣成、馆本、磻溪并无下‘或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3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如此,乙本全损,今从甲本。吴澄本无此两句,他本则有。
《老子》03_06_校笺_02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‘民’,御注本避讳作‘人’。”
《老子》67_13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以戰則勝’,五注‘戰’作‘陳’,‘勝’作‘正’,邵‘勝’亦作‘正’。”
《老子》39_09_校笺_08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言川谷乖一,灾否斯起,致泉源枯竭,流注不通也。”
《老子》10_05_校笺_03_成玄英
成玄英云:“‘天門’,河上公本作‘天地’。”水海按:譣河上公注云:“‘天門’谓北极紫微宫,‘開闔’谓终始五际也。治身,天門谓鼻孔,開谓喘息,闔谓呼吸也。”则河上公本亦作“天門”。作...
《老子》21_05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窈’,乌了反。‘冥’,莫经反。”
《老子》64_05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今本唯有敦煌庚本、傅奕本、范应元本二“於”下有“其”字,同帛书释文本(按所损缺字数,帛书甲、乙本皆当有“其”字),而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引两“於”字作“其”,尚可说明西汉初《...
《老子》66_01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善下之’,五注、达真、黄、程、邵‘下’并有‘也’字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