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子汇编数据 第111页

《老子》54_01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《韩非子·喻老》无‘者’字,下同。‘褒’作‘抱’,非。”
0438

《老子》16_01_校笺_04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至‘吾以觀其復也’,‘靖’作‘静’。唐写卷子残本、宋河上‘致’作‘至’。按:‘虚’借為‘空’,‘極’借為‘渴’,音相近也。‘靖’,各本并作‘静’,后...
0438

《老子》63_03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本皆无二‘乎’字。”
04312

《老子》18_03_校笺_05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按:室町本有‘焉’字,与广明本同。‘六親’,王注:‘父子、兄弟、夫妇也;’《吕览·论人篇》曰:‘何谓六戚?父母、兄弟、妻子;’譣义作‘孝慈’二字是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...
0439

《老子》66_01_校笺_06_罗运贤

罗运贤云:“《初学记·江部》引作‘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,以其无不受之,苟有所逆,众流不至者多矣’。《御览》六○引作‘以其善下也’。”
04315

《老子》38_音韵_05_水海

水海按:“應”、“扔”皆蒸部字,古棣误为耕部。“仁”,真部【en】,“禮”,脂部【ei】,真脂通韵,故“仁”、“禮”押韵。“薄”,铎部。“華”,读为“荂”,李善谓读为枯瓜切,郝懿行谓“...
0436

《老子》69_今译

用兵的人有话说道:“我不敢采取攻势,而宁可采取守势;不敢贸然前进一寸,而宁可后退一尺。”这就叫做想要摆阵相对,而却使对方无阵可摆;想要奋臂相斗,而却使对方无臂可举;想要执兵相战,而...
04310

《老子》73_01_校笺_02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按:六朝残卷‘殺’作‘煞’,卷子成疏‘殺’作‘煞’。”
04313

《老子》41_09_校笺_08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輸’,各本并作‘渝’。然据范说,则古本上句作‘輸’,不应此复作‘輸’。纪谓‘渝’一作‘媮’,亦与此本上句重。似作‘渝’者是。”又云:“《说文》‘渝,变污也。’古书多用...
04314

《老子》42_10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父’,李如字,祖也,本也。”
04314

《老子》27_11_校笺_10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雖有其智,自任其智。不因物,于其道必失,故曰‘雖智大迷’。”
0439

《老子》30_04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取强焉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达真、陈并无‘焉’字,叶作‘强取焉’。”
04314

《老子》08_04_校笺_04_张煦

张煦云:“吕、苏、葛‘人’作‘仁’。”
04313

《老子》09_05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功遂’,‘遂’,本又作‘成’。”
04313

《老子》32_07_校笺_12_肖天石

肖天石云:“知止其所当止,而不止其所不当止,吉祥止止,以‘止至善’为止,而自不殆。”
0439

《老子》62_07_校笺_05_张煦

张煦云:“赵(秉文)无‘也’字。”
04310

《老子》64_05_校笺_02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‘為之於未有,治之於未亂’,贾谊《新书·审微篇》引老聃同此。《吴志·孙策传》引同敦煌庚本。严遵本二‘於’字并无。”
04313

《老子》18_01_校笺_11_唐玄宗

唐玄宗疏云:“大道廢者,世俗浇漓,人人浮竞,玄晏之风斯泯,穆清之化不存,失至道无为之事,故云廢也。廢则有兼爱之仁,裁非之義,淑薛于其间矣。故《庄子》曰:‘道隐于小成。’小成谓仁義等...
0438

《老子》45_03_校笺_10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随物而直,直不在一,故若屈也。大巧因自然以成器,不造为异端,故若拙也。”
04315

《老子》49_07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聖人之在天下’,严遵、王弼同古本。”水海按:今譣之严遵本和王弼本,皆无“之”字。然王弼注云:“是以聖人之于天下·”王弼本似有“之”字。
0435

《老子》59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全损,乙本同此,今从乙本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,张榜本作“夫為嗇,是謂蚤服”,凌瀛初本作“夫謂嗇,是以蚤復”,乾道本作“夫謂嗇,是以蚤服”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景龙本、...
0439

《老子》65_04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德”。《文子·道原篇》引即作“德”。“德”和“賊”上古皆职部字,谐韵,可证《老子》古本如此。又,“不知(zhì)”,即不曲巧伪诈,指淳朴无為,正与“知(zhì...
04311

《老子》20_09_校笺_14_吴澄

吴澄云:“(衆人)徇外以为悦,如享太牢而食,可悦口者甚美;如登春臺而观,可悦目者甚备。我则泊然而静,情欲未开,无端倪可见,如婴兒未能孩笑之时,一不知外物之为乐也。”
04314
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16_古棣

古棣云:“‘善數者不用籌策’,‘數’,帛书甲本和乙本、传世各本多皆如此,河上公本、《老子想尔注》本作‘計’;作‘數’作‘計’皆通,于义无差异,从众本。‘籌策’,王弼本及其他通行本皆...
0439

《老子》55_06_校笺_08_易顺鼎

易顺鼎云:“毕氏《考异》从傅奕本作‘数’,引《太玄经》、《玉篇》证之。鼎按:《庄子·庚桑楚篇》云:‘終日號而嗌不嗄’,正本《老子》之文,较之《太玄经》、《玉篇》,更为近古可据。‘嗄...
04310

《老子》32_07_校笺_02_纪昀

纪昀云:“按:‘可’,河上公注本及各本俱作‘所’。”
0439

《老子》16_04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各歸其根’,司马、曹、陈‘各’下并有‘復’字。”
0437

《老子》81_04_校笺_07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刑玄、庆阳、磻溪、楼正均作‘與’。二‘愈’字,邢玄作‘逾’,范作‘俞’。‘俞’古字,作‘逾’误。又‘聖人不積’,赵、高并作‘無積’,范作‘无積’,河上公、王弼作‘不積’...
0439

《老子》21_05_校笺_14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窈冥,深远之叹。深远不可得而見,然而万物由之。不可得見,以定其真,故曰‘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’也。”
0439

《老子》75_03_校笺_09_严灵峰

严灵峰云:“‘以其上求生之厚’,‘上’字原阙,傅奕本、杜道坚本俱有‘上’字。王注云:‘言民之所以僻,治之所以乱,皆由上,不由其下也;民从上也。’依注并上两句例,当有此一‘上’字;因...
043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