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46_03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禍莫大於不知足’,河上本在此句上有‘罪莫大於可欲’一句。”
《老子》33_05_校笺_09_古棣
古棣云:“王弼注是符合《老子》原意的。‘金玉满堂,莫之能守’(九章),‘多藏必厚亡’(四十四章),故‘多藏’、‘金玉满堂’不为富;‘能守’、‘不亡’(即王弼说的‘不失’)才算富。可...
《老子》32_07_校笺_12_肖天石
肖天石云:“知止其所当止,而不止其所不当止,吉祥止止,以‘止至善’为止,而自不殆。”
《老子》22_04_校笺_11_古棣
古棣云:“‘抱一’,傅奕本‘抱’作‘衰’,‘衰’即‘抱’的古异体字。帛书甲本和乙本作‘執一’。按作‘抱一’于义爲長。十章有‘抱一’語。十九章‘見素抱朴’,‘抱朴’亦即‘抱一’,‘朴...
《老子》48_06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‘足’,河上作‘可’。”
《老子》60_05_校笺_11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言天下有道,神与聖人两不相傷,故得交歸于民也。本章言神不傷人,以明聖人之不傷人。聖人不傷人之道奈何?曰清静无为,不去扰民而已。如此,则天下安乐,而万民皆得其利矣。”
《老子》29_03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依余说于‘執者失之’下,增‘是以聖人无為,故无敗;无執,故无失。’”
《老子》60_05_校笺_07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鬼与聖人俱两不相傷也。夫两不相傷,则人得治于阳,鬼得治于阴;人得全其性命,鬼得保其精神,故德交歸焉。”
《老子》53_08_校笺_09_古棣
古棣云:“《老子》故书应重‘盗夸’,否则语法不完整。帛书乙本‘也’后无‘哉’字,‘哉’字应有,与上文‘夸’、‘餘’谐韵,无‘哉’字则失韵。”
《老子》32_01_校笺_06_劳健
劳健云:“‘道常无名’,‘名’字與下‘臣’、‘賓’诸字为韵。或以第三十七章有‘无名之樸’句,读此章亦以‘樸’字为句,非也。”
《老子》27_06_校笺_17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言聖人心虽凝寂,教则流通,故常用善能以救人,必令释然而达解。大慈平等,无所偏隔,凡是于人,尽皆善诱,故云‘常善救人,故无棄人’。”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20_陈奇猷
陈奇猷云:“‘固’,当以读‘姑’为是。《说林上》:‘《周书》曰:將欲敗之,必固輔之;將欲取之,必姑與之。’用‘姑’字可证。”尹振环云:“甲、乙本皆作‘古’。《说文》:‘姑,····...
《老子》26_04_校笺_12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傅、范古本并作‘如之何’,‘之’字疑衍。‘奈何’乃注文,强本成疏‘如何,奈何也’,可证。”
《老子》74_06_校笺_05_张煦
张煦云:“赵无‘斵’下‘者’字。‘稀’,各本作‘希’,无‘自’字。苏、林无‘其’字。葛‘手’下有‘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54_03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罗卷、馆本、赵写及《治要》、《文选·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诗》注引‘修’并作‘脩’,下同。‘修’是,‘脩’借。各本及《文选·经曲阿诗》注引‘之’下有‘於’字。罗卷上‘其’字...
《老子》17_03_校笺_18_水海
水海按:“大上”以降,君主以仁义治世,民众则得以親譽之,即“大道废,案有仁义”(下章文),故所謂“其次”者。再降之,仁义不足以为治,则继以刑罚,民众则畏之,所以謂再“其次”。又降之...
《老子》32_08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俾道之在天下也”。“俾”(bǐ),使。诸本作“譬”,当为音假(“俾”,帮纽支部;“譬”,滂纽锡部。帮、滂同为双唇声,而构成旁纽双声。支部和锡部,主要元音相...
《老子》64_08_校笺_04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敦煌辛本‘千里之行’作‘而百刃之高’。‘始’作‘起’。”
《老子》67_04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寶而持之’,一作‘持而寳之’。‘寳’,一作‘保’。”
《老子》66_06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本字当作“猒”。“猒”(yàn)與“厭”為古今字。《说文》谓“猒(猒)”“从甘、从肽”。段玉裁《说文注》:“‘厭’专行而‘猒’废矣··‘猒’、‘厭’古今字。”其本义為...
《老子》25_04_校笺_08_清世祖
清世祖云:“‘可以為天下母’者,天下万物之所由生也。”
《老子》13_10_校笺_11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陈碧虚云:‘王弼本作故貴以身為天下者,則可以託天下矣;愛以身為天下者,則可以寄天下矣。’陶氏据王注,谓王本上句作‘託’,下句作‘寄’,正与相合。是陈见王本,与傅、范...
《老子》28_09_校笺_03_唐玄宗
唐玄宗注云:“常德应用,曾不差忒,德用不穷,故復歸於无極。”
《老子》02_01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蒋、陈之说是。又,宋徽宗注云:“道无异相,孰為美惡?性本一致,孰為善否?有美也,恶為之对,故曰:‘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已。’有善也,不善為之对,故曰:‘皆知善之為善,斯不...
《老子》17_04_校笺_09_张煦
张煦云:“开元、吕、葛无‘故’字、‘焉’字。林无‘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4_05_校笺_05_王弼
王弼注云:“‘為之於未有’,谓其安未兆也;‘治之於未亂’,谓闭微脆也。”
《老子》67_13_校笺_09_张煦
张煦云:“吕等作‘以戰則勝’。”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知”。想尔本、傅奕本等本即作“知”。《庄子·胠箧篇》和《在宥篇》两次援引皆作“知”。“知”,后来写作“智”。又,帛书甲本与通行本无“而”字,乙本有“而”字...
《老子》39_05_校笺_09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帛书无‘一’字,下句又以‘谓’起,苏辙曰:‘致之言极也。’高亨曰:‘致,犹推也,推而言之如下文也。’如此,‘其致之也’,似是启下,非总上,高说是。‘一’字当属衍文。”
《老子》36_06_校笺_12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‘柔弱勝剛强’,按:此句景龙碑本作‘柔勝剛,弱勝强’;傅奕本作‘柔之勝剛,弱之勝强`;分为二句,非。帛书甲本作‘友弱勝强’,是误‘柔’为‘友’,又奪‘剛’字也。乙本作‘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