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子汇编数据 第128页

《老子》71_02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不知知,病矣’,古本。道不可知,人能知乎不知之处者,庶几于道矣。故《庄子》曰:‘知止其所不知,至矣。’然则不知而妄知为病矣。”
0458

《老子》15_10_校笺_09_培真

培真云:“‘妝呵其若浴’,文中的‘妝’字帛书甲本此字已残缺;帛书乙本抄為‘’,今查未见有此字,疑為‘妝’字的古写‘糚’的异体字,以形容修养生之道者本质的莫辨,因切全章文义,故改為‘...
0358

《老子》25_05_校笺_11_唐玄宗

唐玄宗疏云:“‘字’者,表其德,‘名’者定其体。老子云妙本生化,冲用莫穷,寂寥虚静,不可定其形状。先天地生,难以言其氏族。故吾不知其名,但见其大通于物,将欲表其本然之德,故字之曰道...
05414

《老子》70_06_校笺_08_罗振玉

罗振玉云:“敦煌辛本‘是以’作‘故’。”
04713

《老子》47_02_校笺_08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王注:‘故不出户闚牖,而可知也;’七十章王注:‘可不出户闚牖而知;’疑王本‘見’作‘知’。”
0265

《老子》51_05_校笺_10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《道藏宋张太守汇刻四家注》此节附注校语云:‘明皇、王弼二本命并作爵。’各王注本均误录作弼注,殿本亦如此。纪昀曰:‘按此句,疑命字下原校语,误作弼注。’按纪说是也。道藏张...
05615
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3_张煦

张煦云:“苏、葛、林、赵‘殁’作‘没’。”
0436

《老子》65_02_校笺_07_张舜徽

张舜徽云:“各本作‘智多’,而王弼注云:‘多智巧诈’,下文又注云‘以其多智也’,是王本原作‘多智’无疑。今从景龙碑本。多犹重也,尚也。皆语承上文申言民之所以難治,由于為人君者以己才...
05213

《老子》37_05_校笺_12_徐梵澄

徐梵澄云:“守道,则萬物將同此自然之化。其有不顺不同此自然之化者,必作。作者,变也。变者则以此道鎮之,则静,静则自然而正。鎮静,难言也。夫將不辱,不失也。自来以鎮静而免大祸,挽大难...
010015

《老子》26_05_校笺_12_高亨

高亨云:“俞说近之。但余疑此文当作‘輕則失臣,躁則失民’。河上本‘臣’字,《韩非子》引同,可证古本如此,原不误也。‘民’作‘君’者,盖形近而讹。‘輕則失臣,躁則失民’者,言輕則其臣...
0428

《老子》18_音韵_05_本章韵读

本章韵读:義、僞,歌部;慈,之部,歌之合韵。亂,元部;臣,真部;元真合韵。
04110

《老子》54_02_校笺_12_王安石

王安石注云:“善建者,建德也。··(见前引文)。能建德抱一,则德之盛,故盛德百世祭祀。祭祀者见于愈远而不忘,故曰:‘子孫祭祀不輟。’”
0379

《老子》18_述评

这一章节旨在说明“仁义”、“大伪”、“孝慈”、“贞臣”产生的社会思想背景。老子认为,“仁义”、“大伪”、“孝慈”、“贞臣”等都是在君上失道丧德的病态社会条件下出现的。至德之世,道德...
0409

《老子》21_02_校笺_06_张煦

张煦云:“开元作‘唯恍唯忽’。赵亦作‘忽’。吕同王弼。”水海按:赵孟頫作“惟恍惟忽”。
04515

《老子》58_03_校笺_05_张煦

张煦云:“苏‘倚’作‘依’,葛无两‘之’字。”水海按:今查苏辙本,经文“倚”如字,而不作“依”;而注文云:“盖福倚于禍,禍伏于福,譬如昼夜寒暑之相代。”其字亦作“倚”而不作“依”。...
0289
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14_黎子耀

黎子耀云:“‘故道之出言也,曰’,‘故’,通古。‘言’,今本作‘口’,盖由‘言’之缺损。句中‘曰’字,今本脱。”
06911

《老子》13_11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愛以身為天下,若可託天下’,纂微‘若可託天下’作‘則可以寄天下’。司马‘寄天下’添‘矣’字。程‘若可’下有‘以’字。”
05210

《老子》31_08_校笺_14_徐梵澄

徐梵澄云:“由是而用兵,而兵為不祥之器,必不免於殺人。孟子又有说於梁襄王之言,襄王问曰:‘天下惡定乎?’孟子对曰:‘定於一。’又问:‘孰能一之?’对曰:‘不嗜殺人者能一之。’孟子言...
03410

《老子》20_04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通行本作“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”,前一短语“人之所畏”,“之”,结构助词,用在主词“人”和谓词“畏”之间,形成“之”字结构,这个“之”字结构作主语,“之”字不译,这一短语意思...
05113

《老子》59_音韵_07_水海

水海按:“治人事天,莫若嗇。夫唯嗇,是以蚤服。蚤服是謂重積德。重積德則无不克,无不克則莫知其極。莫知其極,可以有國。有國之母,可以長久。”嗇【fǐek】、服【bǐwek】、德【tek】、克【...
05412

《老子》14_08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“兮”误译作“呵”;乙本“兮”,亦误译作“呵”,“名”作“命”。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易玄本、敦煌丙本、楼正本、节解本、成玄英本、李约本、强思齐本、...
05010

《老子》23_06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作“德者,同於德”是也。“德”即道的本性於万物的显现,成玄英谓“道是德之体,德是道之用”者也。上句谈“從事而道者,同於道”,承蒙上句而省“從事”二字,本句就说“...
0419

《老子》46_05_校笺_09_于思伯

于思伯云:“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作‘故禍莫憯於欲利’。”
04515

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08_方以智

方以智云:“‘繟然’与‘坦然’、‘啴然’互通。焦氏《老子翼》曰:‘繟音闡,王作坦,严作默,不如作繟为长。’知按王辅嗣注作‘坦然’者亦通。盖‘單’与‘亶’古通,犹‘嬗’之于‘禪’,‘...
0459

《老子》36_08_校笺_18_薛蕙

薛蕙云:“利器者,喻國之威武权势之属。示,观也,猶《春秋传》所云‘观兵黩武’也。剛强者,危亡之道也;柔弱者,安存之道也。有國家者,岂可以强大而自恃乎?···譬國能守柔,则常安,不可...
0535

《老子》14_09_校笺_1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謂道不可以狀言,而万狀由之而著,故曰‘无狀之狀’。道不可象言,而万象由之而見,故曰‘无物之象’。”
04315

《老子》20_14_校笺_07_张煦

张煦云:“林作‘我獨昏昏’。”
03214

《老子》20_13_校笺_19_王雱

王雱云:“沌沌,似愚而真智之极。”
06010

《老子》54_03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全损;帛书乙本作“脩之身,亓德乃真”,“修”作“脩”,“其”作“亓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今从《乙本释文》本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、景龙本、范应元本、赵孟頫本“修”作...
0349

《老子》79_04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用两句古谚语,总结本章,又用这两句结束上篇(即《德篇》),意犹深长,用心可谓良苦!
040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