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64_02_校笺_03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按:帛书甲本作‘其安也,易持也’。以此例之,下数句必皆有‘也’字,语法相同。”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04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‘公乃生’诸王本‘生’作‘王’,今据敦煌无注本及道藏次解本改正。”
《老子》65_01_校笺_03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馆本作‘古之善為士者,非以明民,將以娱之’。‘道’当作‘天下’,十五章‘古之善为道者’,王‘道’作‘士’,《文子·上仁篇》作‘天下’。譣义彼当作‘道’,此当作‘天下...
《老子》18_音韵_04_水海
水海按:“故大道廢,安有仁義;知慧出,安有大僞;六親不和,安有孝慈。”義【nǐai】、僞【nǐwai】,皆疑纽歌部;慈【dzǐe】,之部(古棣谓“慈入支部”,则误也);上古楚语歌之合韵(通语...
《老子》67_1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如此;乙本无“必”字。按:有“必”字,表必然,义足。今从甲本。严遵本无“必”字,作“則死矣”,同帛书乙本。傅奕本、范应元本作“是謂入死門”。宋刊河上公本、道藏河上公本...
《老子》20_18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经训堂刊傅奕本“吾”作“我”,“欲獨”作“獨欲”,谓“我獨欲異於人,而貴食母”。想尔本、遂州本“吾”作“我”,无“欲”后“獨”字,谓“我欲異於...
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10_高延第
高延第云:“‘至譽无譽’,河上本作‘致数車无車’,王弼本、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作‘致數輿无輿’,各为曲说,与本文谊不相附。陆氏《释文》出‘譽’字,注‘毁譽也’,是原本作‘譽’。由‘譽...
《老子》72_04_校笺_04_张煦
张煦云:“吕等无‘而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41_08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建德若輸’,‘輸’,傅奕云:‘古本作輸。’引《广韵》(当为《广雅》)云‘輸,愚也’。河上公(注)作‘揄’,乃草字变‘車’为‘手’。傅奕云:‘手’字之误,动经数代,况‘...
《老子》42_08_校笺_05_薛蕙
薛蕙云:“‘我亦教之’,一作‘亦我教之’,一作‘亦我義教之’。”
《老子》43_03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是以知无為之有益也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并上有‘吾’字,下无‘也’字,叶只无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7_08_校笺_16_肖天石
肖天石云:“天生聖人,知常襲明,任运因化,不与物忤,斯善人也。”
《老子》02_05_校笺_1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御注、王弼作‘功成不居’,河上作‘功成而弗居’。”
《老子》28_05_校笺_03_水海
水海按:景龙本作“得”則為“德”字之借,非《老子》本字也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足,止也。人能為天下谷,則德乃常止於己。”
《老子》54_02_校笺_12_王安石
王安石注云:“善建者,建德也。··(见前引文)。能建德抱一,则德之盛,故盛德百世祭祀。祭祀者见于愈远而不忘,故曰:‘子孫祭祀不輟。’”
《老子》11_06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鑿户牖以為室,當其无,有室之用’,古本。半門曰户,交木曰牖。器中虚通,则能容受;室中虚通,则能居处,是當其无处,乃有器与室之用也。《庄子》曰:‘室无空虚,则妇姑勃蹊;...
《老子》33_05_校笺_06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随境自适,心不妄贪,謂之知足。人能以澹泊自守,以寡欲自安,身虽贫而志不贫,境虽困而道不困,既无不足,则长富矣。”
《老子》57_02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作“奇”是,作“其”为借字(上古二字皆为群纽)。从军事学的角度来说,“奇”、“正”是古代兵家研究制敌取胜的一种理论。“正”指一般的、正常的制敌取胜之术;“奇”指特殊的、变化...
《老子》58_03_校笺_07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按:《韩非子·解老》所引于‘禍兮’句下,有‘以成其功也’五字,疑此节多佚文。”
《老子》58_08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全损,帛书乙本同,惟“廉”假借为“兼”(上古二字皆为谈部)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为“廉”,今从《乙本释文》。河上公本、王羲之本、景龙本、顾欢本、敦煌庚本、景福本、葛玄序...
《老子》35_08_校笺_05_魏稼孙
魏稼孙云:“‘用不可既’,按御注脱‘既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6_07_校笺_18_林希逸
林希逸云:“‘淵’喻道也,‘鱼’喻人也。人之不能外於道,犹魚之不可脱於淵也。”王夫之云:“函道可以自适,抱道可以自存,其如魚之自遂於淵乎!”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10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潘静观本作‘太上不知有之’。各本及《文选·华林园集诗》注、《让中书令表》注引同此(‘太上下知有之’)。韩非引此而说之曰:‘此言太上之下,民无说也,则安取怀惠之民。’则韩...
《老子》66_01_校笺_07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百谷王’,各本‘王’下有‘者’字。‘以其善下之’,河上无‘其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6_05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民不害’,古本下有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13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《周语》:‘以文修之;’韦注:‘文,礼法也。’此‘文’亦為礼法,即指上文‘聖智’、‘仁義’、‘巧利’三者而言。‘此三者以為文不足’,谓以上言三者為礼法,不足以治天下...
《老子》81_04_校笺_07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刑玄、庆阳、磻溪、楼正均作‘與’。二‘愈’字,邢玄作‘逾’,范作‘俞’。‘俞’古字,作‘逾’误。又‘聖人不積’,赵、高并作‘無積’,范作‘无積’,河上公、王弼作‘不積’...
《老子》67_02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夫惟大,故似不肖’,李‘夫’音扶,下同。清源无此七字。”
《老子》67_13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以戰則勝’,五注‘戰’作‘陳’,‘勝’作‘正’,邵‘勝’亦作‘正’。”
《老子》38_06_校笺_11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谓上禮之君,其禮无上,故言‘上禮’。‘為之’者,言为禮制度,序威仪也。‘而莫之應’,言禮华盛实衰,饰伪烦多,动则离道,不可應也。‘則攘臂而仍之’,言禮烦多不可應,上下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