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26_05_校笺_14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‘輕則失根,躁則失君’,焦竑《老子翼》及王夫之《老子衍》如此。焦竑用王辅嗣本,盖所据《永乐大典》王本也。帛书甲、乙本及傅、范‘根’作‘本’。河上及唐宋诸本,‘根’多作‘...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16_古棣
古棣云:“‘善數者不用籌策’,‘數’,帛书甲本和乙本、传世各本多皆如此,河上公本、《老子想尔注》本作‘計’;作‘數’作‘計’皆通,于义无差异,从众本。‘籌策’,王弼本及其他通行本皆...
《老子》03_07_校笺_10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据罗氏影印贞松堂藏《西陲秘籍丛残》校敦煌本,‘敢’下有‘不’字,罗《考异》中失校。强思齐引成玄英疏:‘前既舍有欲得无欲;复恐无欲之人,滞于空见,以无欲為道;而言不敢不為...
《老子》29_08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是以聖人’,司马‘以’作‘故’。”
《老子》08_音韵_06_古棣
古棣云:“按:高亨此说误。此句为抱韵(略有变通):‘淵’与‘仁’为韵,‘地’與‘治’为韵,‘地’字并不失韵。于义,亦非‘不可解’。此‘地’字是用‘至下’、‘下之亟’之义。”
《老子》31_述评
本章节言述兵事乃不得已而用之,即“为而不争”,表达了老子反对侵伐战争的思想。老子表现了自己对兵器的厌恶情绪。他认为兵器是不祥之物,兵器与凶杀相连,祸患都是人们借助它来造成的,因此,...
《老子》32_07_校笺_13_冯达甫
冯达甫云:“知止,知道道之所在,不要因有名而忘忽(乎)道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‘在止於至善,知止而后有定。’朱注:‘止者,所当止之地,即至善之所在也。知之,则志有定向。’”
《老子》11_01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三十幅’,輻音福,车輻亦是。‘共一轂’,轂,古木反,车轂。”
《老子》35_05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二十三章‘希言自然’,弼注曰:‘下章言道之出言,淡兮其无味也,視之不足見,聽之不足聞;’则王同此(‘淡兮其无味’),‘味’下有‘也’字。今王本盖为后人依别本改之矣。罗卷...
《老子》59_01_校笺_07_魏锡曾
魏锡曾云:“‘治人事天’,御注‘人’作‘民’。”
《老子》59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全损,帛书乙本作“重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莫知其□”,前句损掩“積德則无不克”,后句损掩“无不克則”和句尾“極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据通行本校补,今从。道藏河上公本、宋...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2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炉之有鞴,方可治炼。夫鞴之將欲翕也,必固張之。張之不固,则不能翕也。其次可以类推。天下之理,有張必有翕,有强必有弱,有兴必有废,有與必有取,此春生夏长,秋敛冬藏,造化消...
《老子》15_03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强’,其丈反。”
《老子》62_07_校笺_06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敦煌庚本无‘何’字,辛、壬有之。景龙本、敦煌辛本均无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4_05_校笺_03_大田晴轩
大田晴轩云:“《尚书·周官》‘制治於未亂,保邦於未危’;王西庄后案以為用此章之语。”
《老子》19_02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絶仁棄义,民復孝慈’,《晋书·李充学箴》引‘民’作‘家’。” 又,河上公注云:“絶仁之见恩惠,棄義之尚华言。‘民復孝慈’,德化淳也。”
《老子》67_06_校笺_06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以慈仁,故能勇于忠孝也。”
《老子》39_05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顾本引《节解》曰:‘谓天地人神靈水泉萬物各共一以成,故曰:其致之也。’则《节解》作‘其致之也’,与敦煌戊本同。”
《老子》21_05_校笺_14_王弼
王弼注云:“窈冥,深远之叹。深远不可得而見,然而万物由之。不可得見,以定其真,故曰‘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39_11_校笺_08_王卡
王卡云:“《意林》无句首‘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4_01_校笺_15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二本同作‘炊者不立’一句,似非偶然。帛书组读‘炊’字为‘吹’,谓为‘古导引术之动作’,言无实据,亦不足信。愚以为帛书‘炊者不立’,当从今本读作‘企者不立’。‘吹...
《老子》74_01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六朝残卷无‘常’字。‘如之’作‘柰’。馆本有‘常’字。‘如之何其以死惧之’,各本作‘柰何以死惧之’。”
《老子》42_03_校笺_07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物之生也,既因陰陽和气而得成全,当须負荷陰气,怀抱陽气,爱养冲气,以为柔和,故广成子告黄帝曰,我守其一以抱其和,故我修身···形未尝衰。是知元气冲和,群生所赖。老子举...
《老子》23_03_校笺_10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乙本保存完好,与世传今本相互勘校,彼此经文差异有二:一、‘天地’二字今本重复两次,甲、乙本仅出现一次。二、甲、乙本‘孰為此’,今本多作‘孰為此者’。如王本‘孰為此者?...
《老子》43_02_校笺_09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御注、河上、王弼无‘於’字,傅奕作‘出於无有,入於无間’。”
《老子》26_02_校笺_10_严灵峰
严灵峰云:“河上公注曰:‘輜,静也。聖人終日行道,不離其静与重也。’甚得其义。河上公以‘静’、‘重’对文是也。··按本章上下文,俱以‘重’、‘静’,‘輕’、‘躁’对文,可证。疑古原...
《老子》49_07_校笺_04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‘在’,疑‘任’字之讹。”
《老子》03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全损,后句作“□民不為□”,损掩“使”和“盗”二字;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邢玄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、傅奕本、李约本、陆希声本、杜光庭本...
《老子》54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全损;帛书乙本作“脩之身,亓德乃真”,“修”作“脩”,“其”作“亓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今从《乙本释文》本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、景龙本、范应元本、赵孟頫本“修”作...
《老子》55_05_校笺_14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《释文》云:‘本一作朘;’当从之。顾本成疏:‘《字林》云:峻,小儿阴也;’强本荣注:‘峻,童儿阴也;’是成、荣并作‘峻’。按:‘朘’,小儿阳物也。‘作’,挺举也。此言..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