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05_音韵_05_黄瑞云
黄瑞云云:“窮、中,冬部。”水海按:春秋时代的韵部应该是二十九部,后来由於语音演变,冬部才从侵部中分化出来,所以战国时代的韵部才是三十部;而春秋时代(以《诗经》用韵情况为代表)冬部...
《老子》12_06_校笺_10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腹’者,无知无欲,虽外有可欲之境而亦不能见。‘目’者,可见外物,易受外境之诱惑而伤自然。故老子以‘腹’代表一种简单清静、无知无欲之生活;以‘目’代表一种巧伪多欲,其结...
《老子》58_08_校笺_11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是以聖人方而不割,廉而不劌’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、《文子·上义篇》均同此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‘劌’作‘穢’。顾本成疏‘不穢而穢’,节解‘不可以穢浊妨道行也’,是成、节...
《老子》70_今译
我的话很容易理解,(也)很容易实行;但是,人们没有谁能理解它,(也)没有谁能实行它。(我的)话语有主旨,(我的)行事有根据。因为人们不理解我的话语的道理,所以就不能理解我。理解我的...
《老子》24_06_校笺_03_王道
王道云:“‘行’,当作‘形’。‘贅形’,形之附贅者,骈拇之类。”
《老子》22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“自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,“章”误作“明”;帛书乙本同此句。今从乙本。今通行本“視(简作视)”作“是”,“章”作“彰”,謂“不自是,故彰”。唯想尔本“章”如字...
《老子》03_04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之治’,苏、五注、叶下各有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52_04_校笺_13_高明
高明云:“俞、孙、奚三氏之说皆通,尤以奚侗举‘兑為口’引申為人之耳目鼻口,谓‘塞兑、閉門,使民无知无欲,可以不劳而理’,更切《老子》经义。帛书甲本作‘塞其’,‘閎’字也写作‘悶’。...
《老子》77_音韵_01_江有诰
本章江有诰韵读谓无韵。邓廷桢谓:舉、與韵,并云:“‘與’,一本作‘補’,舉、補亦韵也。”陈柱谓:舉、補韵,餘、下韵。武内义雄谓:恃、處韵。
《老子》78_05_校笺_10_高亨
高亨云:''聖人云','聖人'上王本原有'是以'二字。严遵本无,今据删。'
《老子》02_05_校笺_1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御注、王弼作‘功成不居’,河上作‘功成而弗居’。”
《老子》06_02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并作‘天地根’,无‘之’字。”水海按:道藏河上公本作“天地之根”,宋刊河上公本则作“天地根”。又,譣王弼注云:“本其所由,与太极同体,故謂之‘天地之根’也。”...
《老子》08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“争”作“静”;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顾欢本、傅奕本、宋徽宗本、邵若愚本、林希逸本、董思靖本、王雱本、陈景元本、彭耜本、寇才质本、赵孟頫本、大田晴轩本“尤”下有“...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11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范、罗卷、易州、臧疏同(作‘翕’)。成疏曰:‘翕,合也。’是成亦作‘翕’。白、潘及《意林》引作‘噏’。彭、磻溪作‘歙’。易州‘固’作‘故’。罗卷第三卷止‘張’字。按...
《老子》62_09_校笺_06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,非謂其反求诸己则得之,得之则昔雖有罪,而亦可以免之邪?故為天下之貴也。‘邪’者,托疑辞以问人也。此道求,则得之;舍,则失之。凡人未得道,则有妄作之...
《老子》41_03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下士聞道,大笑之’,古本‘道’下有‘而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2_04_校笺_04_张煦
张煦云:“吕‘聖人’上有‘是以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02_06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作‘功成而不居,夫惟不居,是以不去’。‘惟’字,宋河上、吴同此,各本作‘唯’。”
《老子》15_10_校笺_02_焦竑
焦竑云:“‘曠兮其若谷’,龙兴观碑次解本无‘兮其’二字。‘曠’,空也。‘若谷’,虚而无所藏也。”
《老子》20_13_校笺_11_张煦
张煦云:“吕作‘純純兮’。吕无‘皆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7_04_校笺_08_孙鑛
孙鑛云:“‘鍵’,今本作‘楗’。”
《老子》01_08_校笺_04_扬雄
扬雄云:“玄者,幽摊萬类而不见形者也。”(《太玄经·玄摊图》)
《老子》32_06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天將知止’,御注、王弼作‘夫亦將知止’,河上作‘夫亦將知之’。”水海按:今譣河上公本“夫”作“天”,严氏校误。
《老子》59_音韵_05_古棣
古棣云:“本章音韵:一韵到底,句句为韵。嗇、嗇、道、道、德、德、克、克、極、極、母、母、久、柢、道为韵,按照王力的说法,这叫做‘密韵’。嗇、德、克、極、柢入职部;母、久入之部,道入...
《老子》42_08_校笺_06_焦竑
焦竑云:“‘人之所教,我亦教之’,古本作‘人之所以教我,亦我之所以教人’。一作‘人之所教,亦我義教之。”
《老子》56_06_校笺_07_朱谦之
朱谦之:“‘而疏’句,柰卷有‘亦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3_03_校笺_06_张煦
张煦云:“开元‘圖’作‘啚’,吕‘圖難’句作‘心不外物於其易’。”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14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经文相同,与今本之主要差别是:首句‘此三言也’,今本多作‘此三者’,或谓‘三者’。所谓‘三言’,系指前述之‘聖智’、‘仁義’、‘巧利’而言。虽说‘三言’、‘三...
《老子》20_18_校笺_13_劳健
劳健云:“‘食母’二字,范本误从唐玄宗加字,作‘求食於母’。玄宗自注云:‘先无求、於两字,今所加也。’明非古本。范氏失於校正。”又云:“‘食’,音嗣,养也。‘母’谓本也。知养其本,...
《老子》70_03_校笺_09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有本始,有根柢之言,谓之有宗。立万事之主,为万法之尊,谓之有君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