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37_04_校笺_11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‘鎮之以无名之樸,夫將不欲’,帛书乙本如此,惟‘欲’作‘辱’字,当是音假,据今改。甲本无‘鎮之以’三字。傅、范亦无‘镇之以’三字,全句作‘无名之樸,夫亦將不欲’。诸王本...
《老子》15_13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高诱《淮南子》注云:‘保,本或作服。’”
《老子》64_03_校笺_05_焦竑
焦竑云:“‘脆’,此芮反。‘判’,一作‘破’。”又云:“‘易判’,‘判’一作‘泮’,一作‘破’。”
《老子》64_07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於累’,累,劣被反。”
《老子》20_03_校笺_07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王本作‘美之與惡,相去何若;’正与傅奕本同。注云:‘唯阿美惡,相去何若?’是其证也。今本作‘若何’,非王本之旧。”
《老子》21_07_校笺_07_范应元
范应元注云:“道本无名,然天地人物非此则不能生,故其生天地人物之名,自今及古,自然不去,以閲衆始也。”
《老子》76_04_校笺_16_王弼
王弼注:“强兵以暴于天下者,物之所恶也,故必不得勝。”
《老子》25_04_校笺_04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《道德真经集注》(唐明皇、河上公、王弼、王雱注)引王弼注:‘故可以為天地母也。’是古王本‘下’作‘地’,当据改正。今本经注并作‘下’,盖皆经后人所改也。”
《老子》77_01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“也”、“歟”(或“與”)、“乎”三字古通(见《经传释词》)。帛书本作“也”,感叹语气词,相当于今语“呀”。张弓,指上弓弦。《说文》:“張,施弓弦也。”又,此二语以張弓喻自...
《老子》78_06_校笺_05_张煦
张煦云:'吕等无'主'上'之'字。'
《老子》47_02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实应当作“闚”(kuī,去随切)。毕沅云:“按:《韩非子》作‘不闚於牖,可以知天道’;《说文解字》曰:‘窥,小视也;’‘闚,闪也’,‘闪,闚头门中也。’《方言》:‘凡相窃视,...
《老子》49_03_校笺_04_古棣
古棣云:“这几句话中的‘吾’,指代上文中的‘聖人’,也就是老子理想的聖明之君;‘者’、‘之’,指代上文的‘百姓’。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:‘百姓’善的,吾要以善对待他;不善的,吾也要以...
《老子》49_10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本作“屬(简作属)”,帛书乙本作“注”,二字古多通用(声纽皆为章,屬双声通假)。屬(zhǔ),专注之义。《尚书·盘庚》“尔沈不屬,惟胥以沈”,孙星衍疏:“言乘舟弗济,汝...
《老子》28_09_校笺_05_吴静宇
吴静宇云:“復歸无極,就是与原道相合的意思。”
《老子》05_02_校笺_05_吴澄
吴澄云:“聖人无心于爱民,而任其自作自息,故以芻狗為喻。盖聖人之心,虚而无所倚著,若有心于爱民,则心不虚矣。”水海按:吴氏所谓“心虚”,含有心无成见之意。
《老子》30_08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御注、河上、王弼作‘是謂不道,不道早已’;傅奕、王氏引刑州本,皆作‘非道’。”
《老子》08_03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居衆人之所惡’,‘惡’去声。‘故幾於道’,‘幾’平声。古本。苏曰:‘一本道下有矣字。’”
《老子》53_述评
这一章,老子站在人民的立场,对为政者的“非道”行为进行了挞伐,对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给予了揭露,反映了老子进步的政治思想。 当时朝政(包括各诸侯国)败坏。那些为政者,高台榭、修宫室,...
《老子》55_06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終日號而嗌不嗄,和之至也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达真、陈并无‘嗌’字。纂微、苏、曹、陈下无‘也’字。‘嗌’音益,咽也。黄茂材云:‘古本无嗌字。’而嗌不嗄,《庄子》之文也...
《老子》32_06_校笺_09_高亨
高亨云:“‘始制有名’,按:始为道制名,道乃有名。‘名亦既有,夫亦將知之。知之可以不殆。’二‘之’字,王本原作‘止’。河上本作‘之’。今据改。按:‘夫’猶彼也,指侯王言。‘止’作‘...
《老子》13_02_校笺_09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旧钞河上本作‘何謂寵辱?’诸王弼本作‘何謂寵辱若驚?’”
《老子》34_06_校笺_13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正是言聖人之道,广大悉备之义。聖人者,大道之用也。大道者,聖人之体也。聖人与大道為体用,是何如其大也。”
《老子》58_04_校笺_02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景龙碑‘熟知其極’,诸本‘熟’皆作‘孰’。此言众人不知禍福之所归也。《文子·微明篇》云:‘利与害同门,禍与福同邻,非神圣莫之能分,故曰:禍兮福所倚,福兮福所伏,孰知其極...
《老子》58_07_校笺_05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‘人之迷,其日固久’,按此句盖有夺文。《周易·明夷》王注曰:‘民之迷也,其日固已久矣’,足证王本《老子》亦当同此。《晋书·李充传》,充著《学箴》引《老子》云:‘人之迷也...
《老子》14_03_校笺_08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搏’,王本作‘搏’,遂州本、敦煌本均误作‘博’。易、马之说是也。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:‘是故視之不見其形,聽之不聞其声,循之不得其身;无形而有形生焉,无声而五音鸣焉,无...
《老子》14_06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《文选·头陀寺碑文》注引有‘一者’二字,各本并无‘一者’二字及二‘之’字,盖涉上下文而误衍。唐写卷子残本、磻本无‘一者’二字,‘皦’作‘暾’。‘皦’字,陆、二赵、易州并...
《老子》37_03_校笺_06_张煦
张煦云:“苏‘樸’作‘朴’,下同。”水海按:道藏苏辙本作“樸”,而不作“朴”。
《老子》62_07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如此;帛书乙本损掩,仅留一“古”字。今从甲本。道藏河上公本“以”字无,“此”后有“道”字,“何”后无“也”字,作“古之所貴此道者何”。宋刊河上公本、严遵本、王弼本、顾...
《老子》62_今译
“道”是万物的主宰,是善人的珍宝,也是不善人被保护的法宝。“美言”犹如美物能夺众货之价那样,可以取得人们的信赖;受人尊敬的行为(,对人们的影响),就像别人庆贺给自己的礼物那样珍重。...
《老子》63_07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吴澄本有“是以聖人終不為大”至“故終无難”六句,而这六句放在“其安易持”章节中。马失校明矣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