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79_02_校笺_10_朱谦之
朱谦之云:'朱骏声曰:'契,《说文》:大约也。今言合同。《易传·系辞》:后世聖人易之以书契。郑注:以书书木边言其事,刻於木谓之书契。《周礼·质人》:掌稽市之书契。注:取予市物之券也,...
《老子》49_08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字,帛书甲本(块排本)作“焉”,《甲本释文》作“擒擒焉”,《甲本释文》本校為“歙歙焉”;乙本作“欱欱焉”,《乙本释文》本亦校为“歙歙焉”。“”(xī)则為“愉”的异体,高明即校...
《老子》45_01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“成”,《说文》谓“就也”,《广韵》谓“毕也,就也”,即完成、完就、完毕之谊。非指某一具体物。“大成”是泛指最完全、最完满、最圆备。唐玄宗疏:“凡曰学人,功行大成,众德圆备...
《老子》63_04_校笺_12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難事必先自容易之时,作之可也。”“大事必始从细小之时,為之可也。”
《老子》26_02_校笺_15_李贽
李贽云:“有輜重,則虽終日行而不為輕,何則?以重為之根也。”
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12_肖天石
肖天石云:“《周易》曰:‘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’不息者,强行也,健行也,力行不已,而周行不殆也;不能锲而不舍,生死以之,则其于道也,难成难证;故曰:‘强行者有志。’无志者,常半...
《老子》75_03_校笺_07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按:‘求生之厚’,当作‘生生之厚’,《文选·魏都赋》‘生生之所常厚’,张载注引《老子》曰:‘人之輕死,以其生生之厚也;’谓通生生之情以自厚也。足证古本原作‘生生’。《淮...
《老子》20_01_校笺_07_高明
高明云:“按此句(‘绝學无憂’)经文,世传今本皆在第二十章之首。经學者考证,多认為当属第十九章之末。帛书甲、乙本皆不分章,此文上承‘少私寡欲’,下接‘唯與阿,其相去幾何’,中间无明...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8_吴澄
吴澄注云:“‘殆’,謂损寿而危其身也。按:‘殆’字从歺,训危,训将,训近。凡字从歺者,多是死之义。‘殆’者盖危而将近於死也。死者气尽而终,盖有穷匮竟尽之意。‘没身不殆’,终此身而生...
《老子》17_03_校笺_13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陆《音义》书‘次侮’二字,则陆亦作‘其次侮之’。磻溪、馆本并不重‘其次’二字。赵写‘侮’字作‘母’。”
《老子》61_06_校笺_04_俞樾
俞樾云:“‘故或下以取,或下而取’,两句文义无别,疑有夺误。当云‘故或下以取小國,或下而取大國’。盖即承上文而申言之,一句作‘以’,一句作‘而’,‘以’、‘而’互用,正与前所引诸文...
《老子》59_05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則莫知其極。莫知其極’,黄无下四字。”
《老子》08_02_校笺_09_王安石
王安石云:“水之性善利萬物,萬物因水而生。然水之性至柔而弱,故曰不争。衆人好高而惡卑,而水處衆人之所惡也。”
《老子》54_07_校笺_05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强本成疏:‘故言有余···故其德能普。’是成(玄英)‘乃’作‘能’。按‘普’为‘溥’之假借。《说文》:‘溥,沛也。’傅本作‘溥’,乃用本字。‘修之天下,其德乃普’,言修...
《老子》69_05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幾’,音祈,一音机。”
《老子》04_音韵_06_古棣
古棣云:“‘宗’、‘存’、‘先’为韵,‘宗’入侵部,‘存’、‘先’入文部。侵部字【em】与文部【en】元音相同,故可押韵。这里说一说‘宗’字韵部归属问题。王力把先秦韵分成三十部,‘宗’...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05_劳健
劳健云:“‘知常容,容乃公’,以容、公二字为韵。‘天乃道,道乃久’,以道、久二字为韵。独‘公乃王,王乃天’二句韵相远。‘王’字义本可疑,王弼注此两句云:‘荡然公平,则乃至于无所不周...
《老子》57_10_校笺_07_老子乙本释文
帛书《老子乙本释文》校释云:“‘我欲不欲而民自樸’,通行本无上‘欲’字。按严遵《指归》云:‘人主诚能欲不欲之欲’,王弼注云:‘我之所欲唯无欲,而民亦无欲自樸也’,似其本皆原有,经后...
《老子》65_05_校笺_05_焦竑
焦竑云:“‘知此两者,亦楷式’,古本作‘常知此两者,亦楷式。’”
《老子》30_08_校笺_19_苏辙
苏辙注云:“壯之必老,物无不然者。唯有道者成而若缺,盈而若冲,未尝壯,故未尝老、未尝死。以兵强天下,壯亦甚矣,而能无老乎?无死乎?”
《老子》14_13_校笺_05_吴云
吴云云:“‘以知’,傅本作‘能知’,与此石(广明本)同。”水海按:傅奕本作“能知”,与唐广明元年《泰州道德经幢》石碑本作“以知”有别。吴云误校矣。
《老子》21_03_校笺_09_王昶
王昶云:“至元同开元(作‘忽兮恍,其中有象’)。”
《老子》13_03_校笺_11_王昶
王昶云:“至元作‘寵為下’。”
《老子》13_02_校笺_11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《道藏》陈碧虚本作‘何謂寵辱’,毕沅謂陈本作‘何謂寵辱若驚’,较《道藏》多‘若驚’二字,不知所据何本?或谛视有误欤?俞樾言陈本与毕沅同,盖即据毕氏而云也。”
《老子》11_01_校笺_11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古者車三十幅,法月数也。共一轂者,轂中有孔,故众輻共凑之。治身者当除情去欲,使五藏空虚,神乃归之。治国者寡能,揔众弱共扶强也。”
《老子》37_01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高明、郑良树说是,张舜徽、古棣说非是。据查《道篇》“道恒无名”(通行本第三十二章作“道常无名”)任何传本都无作“无名之樸”的。第三十二章讲侯王守“道”之益,本章节则补充讲掌...
《老子》80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小邦寡民,使十百人之器毋用”,前句“寡”省作“寡”,后句无“有”字和“而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乙本作‘使有十百人器而勿用’,通行本亦皆有‘有’、‘而’二字...
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02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有之以為利’,各本句上有‘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7_04_校笺_05_张煦
张煦云:“赵‘而’作‘以’。吕无‘而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8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作“上禮□□□□□□□,□攘臂而乃之”,损掩“為之而莫之應也,則”八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“乃”為“扔”之假借(“乃”,上古泥母之部;“扔”,日母蒸部。据章太炎“..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