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60_05_校笺_11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言天下有道,神与聖人两不相傷,故得交歸于民也。本章言神不傷人,以明聖人之不傷人。聖人不傷人之道奈何?曰清静无为,不去扰民而已。如此,则天下安乐,而万民皆得其利矣。”
《老子》36_音韵_05_邓廷桢
邓廷桢云:“淵,古音真、先同部。《周易·乾》九四‘或跃在淵’與九五‘利见大人’为韵。《诗经·燕燕》‘其心塞淵’與‘寡人’为韵,《定之方中》‘秉心塞淵’與两‘人’字为韵。”
《老子》15_04_校笺_05_李道纯
李道纯云:“‘豫兮若冬涉川’,或云‘與兮’,或以下六句、三句无‘兮’字者,非也。”
《老子》61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作“牝恒以靓勝牡,为亓靓□,□宜為下”,“静”假作“靓”(上古二字皆为从纽耕部),损第二句句末的“也”字和第三句句首的“故”字,无第三句句末的“也”字。帛书乙本作“...
《老子》37_03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御注、王弼作‘之樸’。”
《老子》15_06_校笺_08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景福本作‘客’,景龙、英伦、御注诸本均作‘儼若客’。”
《老子》61_07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“兼畜”,即“并畜”,帛书甲、乙本此两语义同。“畜”,畜养,饲养,育养。“兼畜”义谓收抚、收养。“入事”:入,进身;事,服事;此语义谓侍奉。此二句言:大邦没有過分的欲望,就...
《老子》37_05_校笺_07_劳健
劳健云:“‘定’字本从‘正’,义得互通。《说文》引古文‘正’作‘正’,夏竦《古文四声韵》‘定’字引汉简又作‘主’,形并近同。”
《老子》15_08_校笺_0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景福本作‘敦兮其若樸’。按:‘敦兮’,淳厚貌。‘樸’,《说文》:‘木素也。’木素者,木已锯為料,而猶未雕饰成器之称。”
《老子》62_02_校笺_06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敦、景、遂三本作‘所不保’,‘不’字恐衍。”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孰能濁以靖之而徐清’,‘靖’一作‘静’。然‘靖’训安,接下文义相贯。‘而’字,王弼同古本。谓心虽应物,而谁能濁之?以其能安定之,而徐自清也。”
《老子》62_05_校笺_10_高亨
高亨云:“按:‘拱璧’,聘问之物;‘駟馬’,使者所乘。使者乘车抱璧以聘邻国,则拱璧何能先駟馬哉?知其义不可通也。疑‘以先’二字正在‘駟馬’二字下。‘先’,借为‘詵’。《说文》:‘詵...
《老子》15_13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无“者”字;帛书乙本作“葆此道□□欲盈”,损掩“者不”二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从《乙本释文》。高明校本漏脱“者”字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傅奕...
《老子》62_08_校笺_12_魏源
魏源云:“陈象古‘不曰’作‘不日’。”
《老子》15_音韵_06_本章韵读
本章韵读:者,鱼部;達,月部;鱼月合韵。志、志,之部。容,东部,與、浴(屋部)遥韵,东屋通韵。水,微部;,真部,微真合韵。客、澤,铎部。樸、濁、浴,屋部。静、生、盈、盈、成,耕部。
《老子》63_02_校笺_08_高亨
高亨云:“‘大小’者,大其小也,小而以為大也;‘多少’者,多其少也,少而以為多也。视星星之火,谓将燎原。观涓涓之水,云将漂邑。即谨小慎微之意。”水海按:释德清云:“世人皆以名位為大...
《老子》16_03_校笺_08_张煦
张煦云:“‘凡’,吕等作‘夫’。”
《老子》63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□□□□,□□必多難”,前句损掩七个字,《甲本释文》校补为“夫輕諾者必寡信”;后句损掩“多易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作“夫輕若□□信,多易必多...
《老子》16_07_校笺_01_校勘
此两语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之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想尔本、彭耜本无“也”字,作“知常,明”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邢玄本、御注三本、遂州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、傅奕本等诸唐人本...
《老子》64_03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其脆’,陆‘脆’七岁切,李‘危也’,谓‘嗜欲未坚,如物危脆’。‘易泮’,纂微、司马、曹、陈并作‘破’。”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此‘公’、‘王’、‘天’三字,皆用作实字。二十五章:‘故道大,天大,地大,王亦大;’与此文例相似,可证。此文‘公’、‘王’即四十二章之‘王公’;或先言‘公’,或先言‘王...
《老子》64_06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“合抱”,两臂围拢,形容树的粗大。“毫”,《说文》作“”,隶作“豪”。《说文》云:“,豕,鬣如笔管者。出南郡。从希,高声。豪,籀文从豕。”《玉篇》云:“豪,亦作‘豪’。‘豪...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太上’,陆、王弼‘太’作‘大’,音太。”
《老子》64_10_校笺_10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聖人不作於意,不生於心,因物付物,顺其自然。物之得全於聖人者,咸若其性,咸遂其生,周应无穷,随宜处妙,惟其无為,故无敗矣。随事处事,合乎当然,事之得成於聖人者,上下安其...
《老子》17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其次畏之,其下母之”,“母”为“侮”之假借(“母”,明纽之部;侮,明纽侯部;二字可双声假借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乙本同甲本,唯“其”作“亓”。今从《甲本释文》...
《老子》64_14_校笺_09_王先慎
王先慎云:“王弼注:‘學不學,以復衆人之過。’‘歸’字疑衍。”
《老子》17_04_校笺_15_冯达甫
冯达甫云:“上善之德,其一就是‘言善信’。商鞅变法,首在于立信。孔子说:‘民无信不立。’(《论语·颜渊》)已失信于人,必然人不我信。所以信不足,于是有不信。”
《老子》65_02_校笺_02_焦竑
焦竑云:“‘以其智多’,古本作‘以其多智也’。”
《老子》17_06_校笺_14_唐玄宗
唐玄宗注云:“功成而不执,事遂而无为,百姓日用而不知,謂我自然而成遂,则‘太上下知有之’之謂也。”
《老子》65_05_校笺_04_彭耜
彭耜云:“‘亦楷式’,陆、王弼‘稽’作‘楷’。李‘楷’,口骇切,模也。司马下有‘也’字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