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42_06_校笺_12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孤寡不轂(当为‘穀’),而王公以為稱者,处谦卑、法空虚和柔也。”
《老子》25_10_校笺_07_王弼
王弼注云:“法,谓法则也。人不违地,乃得全安,法地也。地不违天,乃得全载,法天也。天不违道,乃得全覆,法道也。道不违自然,乃得其性,法自然也。法自然者,在方而法方,在圆而法圆,于自...
《老子》45_05_校笺_04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此文(指‘躁勝寒,静勝熱’)疑作‘静勝躁,寒勝熱’。二十六章:‘静為躁君’,‘静’、‘躁’对言,其证一也。六十章王注:‘躁则多害,静则全真;’六十一章王注:‘雄躁动贪欲...
《老子》46_01_校笺_04_吴澄
吴澄云:“‘糞’下诸家并无‘車’字,惟《朱子语录》所说有之,而人莫知其所本。今按张衡《东京赋》云:‘卻走馬以糞車’,是用《老子》全句。则后汉之末,‘車’字未阙。魏王弼注,去衡未远,...
《老子》04_01_校笺_09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道沖,而用之久不盈’,傅奕本作‘盅’,‘盅’即‘沖’之古文。《说文·皿部》:‘盅,器虚也。’盖器中之虚曰盅,盅则容物,故《庄子·应帝王篇》曰:‘太盅莫胜。’··作‘久...
《老子》11_03_校笺_05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埏’,司马、碧虚作‘挻’。‘埏’,始然反。《考工记》曰:‘埏,和。’‘埴,黏也。’和水土烧以為陶也。”
《老子》62_08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不曰’,‘曰’纂微、曹、陈作‘日’。‘邪’,李以遮切,疑问之辞,亦作‘耶’。”
《老子》63_04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上文有“圖難”、“為大”之语,此文作“天下之難”、“天下之大”,则前后文“難”、“大”文字一律。他本此二句中作“難事”、“大事”,则上、下行文不一也,故帛书本作“天下之難”...
《老子》18_04_校笺_11_清世祖
清世祖云:“大道为公,主臣一德,何从而有忠臣之名?故有忠臣者,由于國家昏亂也。此见每降而愈下,去道日远之意。”
《老子》80_02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卷子成疏无‘使民重死’一句。譣疏有,盖误夺。馆本‘徙’作‘從’。”
《老子》24_06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范、寇、张嗣成、二赵、吴、馆本、臧疏‘在’并作‘於’。成疏曰:‘言矜夸自是之人,其在道行也。’是成作‘在道’,下有‘也’字。馆本、易州、臧疏及《文选·奏弹王源文》注引无...
《老子》72_01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大威至矣’,一作‘則大威至’。”又云:“‘民不畏威,則大威至矣’,‘威’、‘畏’古通用。人不畏其所当畏,则大可畏者至矣。下文皆畏其所当畏之事。”
《老子》72_03_校笺_09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‘夫唯弗猒,是以不猒’,前作‘弗猒’,后作‘不猒’,前后用词不同,谊有区分。今本前后用‘不’字,或同用‘无’字,绝非《老子》原本之旧。朱谦之云:‘……。’朱说...
《老子》75_04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唯无以生為者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、达真上有‘夫’字。‘是賢於貴生也’,纂微、司马、曹、苏、陈并无‘也’字,叶‘是’下有‘以’字,‘也’作‘夫’。”
《老子》76_04_校笺_05_俞樾
俞樾云:“按:‘木强則兵’,于义难通。河上公本作‘木强則共’,更无义矣。《老子》原文本作‘木强則折’。因‘折’字阙坏,止存右旁之‘斤’,又涉上句‘兵强則不勝’,而误为‘兵’耳。‘共...
《老子》27_01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轍’,李(畋):直列切,輪輾地为轍。”
《老子》47_01_校笺_10_王弼
王弼注云:“事有宗而物有主,途虽殊而其归同也,虑虽百而其致一也。道有大常,理有大致。执古之道,可以御今;虽处於今,可以知古始。故不出户、闚牖,而可知也。”
《老子》52_05_校笺_05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龙本(即龙兴观本)作‘開其門’,以与上文‘閉其門’相对,似较他本为胜。”
《老子》30_07_校笺_10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强本成疏引经文云:‘是果而勿强。’是成‘果’上有‘是’字。‘果’上当从范本增‘是謂’二字。‘是謂果而勿强’,与下文‘是謂不道’并列。十四章:‘是謂无状之状,···.是謂...
《老子》30_音韵_06_水海
水海按:“以道佐人主,不以兵强於天下。其事好還,師之所居,楚棘生之。善者果而已矣,毋以取强焉。”主【tǐwo】,侯部,下【xea】,鱼部,侯部【o】和鱼部【a】音近而旁转,侯鱼合韵,主、下...
《老子》31_03_校笺_09_高明
高明云:“今本第二十四章云:‘曰馀食赘行,物或惡之,故有道者不處。’帛书甲、乙本同作‘曰馀食赘行,物或惡之,故有欲者弗居’。今本‘有道者’,帛书两處皆作‘有欲者’。‘有欲’二字与‘...
《老子》54_05_校笺_04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修之身,谓一身修;修之家,谓一家修。始於一身,终於天下,例可知也。言善立之人,照了真性,真性清静,无诸伪杂,伪杂既尽,德乃真纯。修道於家,上和下睦,移修身於家,故其德...
《老子》55_08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损掩“生”后之“曰”字。今从甲本。严遵本、道藏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王羲之本、虞世南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敦煌己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杜光庭本、宋徽宗本、王安石本...
《老子》11_01_校笺_07_秦维聪
〔美〕秦维聪《李耳道德经补正》的《补正注释》云:“甲、乙、王文皆为古‘轂’字,故改為‘軸’字,以求易懂。”水海按:秦先生即把“三十幅同一轂”妄改為“三十輻同一軸”。《说文》云:“轂...
《老子》57_音韵_04_魏源
魏源云:“古‘譌’与訛通,故‘為’、‘化’二字并读如讹。《诗经·王风·兔爰》‘為’、‘吪’同韵。‘静’与‘正’韵,‘事’与‘富’韵,‘欲’与‘樸’韵。”
《老子》36_07_校笺_13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魚脱於淵,謂去剛得柔,不可复制也。”
《老子》15_04_校笺_07_王昶
王昶云:“开元、至元无‘兮’字,下句同。”
《老子》62_09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如此,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他本皆同帛书本。
《老子》66_01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善下’,‘下’,遐嫁反。”
《老子》38_01_校笺_03_梁启雄
梁启雄《韩子浅解》云:“德是人性以内的东西,得是从外界得来的东西。据下句‘言其神不淫于外’,和上句‘得者外也’,下‘德’字借為‘得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