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子汇编数据 第226页

《老子》61_08_校笺_06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两者各得其所欲,故大者宜為下’,按:六朝残卷无‘两者’二字,易州作‘此两者’,馆本、卷子成疏作‘夫两者’,易州、柰卷、张之象无‘故’字,譣弼注曰:‘故曰:各得其所欲,...
03013

《老子》63_03_校笺_05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各本‘於’下皆有‘其’字。”
03011

《老子》67_03_校笺_08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按:明、吴二本无‘也’字,‘夫’字属下读。”
0305

《老子》38_10_校笺_11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大丈夫,君子也。是以大丈夫處其忠信之厚,而不處其薄;處其道之實,而不處其華。盖知仁義禮其末必至于亂,不如相忘于道德也。”
0308

《老子》42_03_校笺_07_唐玄宗

唐玄宗疏云:“物之生也,既因陰陽和气而得成全,当须負荷陰气,怀抱陽气,爱养冲气,以为柔和,故广成子告黄帝曰,我守其一以抱其和,故我修身···形未尝衰。是知元气冲和,群生所赖。老子举...
0309

《老子》76_03_校笺_11_宋常星

宋常星云:“由人与萬物与草木看来,其理皆同,其气皆同。故凡堅而不柔,强而不弱者,必至遇剛易折,其气易散,皆是死之徒也。凡柔而能和,弱而不猛者,必能持久不坏,其气不散,皆是生之徒也。...
03015

《老子》25_08_校笺_10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《老子》屡以‘天’、‘地’、‘侯王’与‘道’并言,盖以三者皆為道所生,而得其一体故也。十六章:‘王乃天,天乃道;’此以‘王’、‘天’、‘道’三者并言也。三十九章:‘昔之...
03015

《老子》29_06_校笺_04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羸’,古本作‘剉’。王本作‘挫’。”水海按:今见王弼本全句作“或强或赢”。而下句则作“或挫或隳”,才出“挫”字,但亦非本句“剉”字。焦氏此说有疏失。
03015

《老子》33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语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、王羲之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敦煌丁本、英伦本、景福本、遂州本、虞世南本、楼正本、王真本、成玄英本、...
0308

《老子》60_02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以道莅’,‘莅’,力至反。古无此字,《说文》作‘竦’。”
03015

《老子》15_03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强’,其丈反。”
0309

《老子》18_02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“知”(zhì),后来写作“智”,智慧之谊。《集韵·寘韵》:“智,或作知。”徐灏《说文解字注笺·矢部》:“‘知’,智慧即知识之引申,故古只作‘知’。”《论语·里仁篇》:“里仁...
03014

《老子》20_15_校笺_17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英伦作‘忽若晦’,广明、景福、室町三本作‘忽兮其若海’。按:王、范本作‘澹’字是也。王羲之本亦作‘澹’,景龙碑本误作‘淡’。《说文》:‘澹,水摇也,从水詹声;’与‘淡’...
03014

《老子》39_04_校笺_06_王念孙

王念孙云:“河上公本‘貞’作‘正’。注云:‘為天下平正。’念孙按:《尔雅》曰:‘正,长也。’《吕氏春秋·君守篇》‘可以為天下正’。高注曰:‘正,主也。’‘為天下正’,犹《洪范》言‘...
03015

《老子》75_04_校笺_08_石田羊一郎

石田羊一郎云:“‘是’下,依义当有‘以’字。”
03012

《老子》26_05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本’字,严遒、王弼同古本;河上公作‘輕則失臣’,与前文不相贯,宜从古本。人主輕忽慢易,則失根本之重;躁动多欲,則失為君之德。故人君不可须臾而離於重、静也。”
0309

《老子》62_02_校笺_03_张煦

张煦云:“‘善人之所寳’,吕等无‘所’字。”
0309

《老子》80_01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小國寡民,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也’,古本。老子前言治大國莅天下之式;而此言小國者,谓王者有道,则國不在大,民不在多,诚能无欲无为,则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也。”
03011

《老子》38_04_校笺_04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有宏普博施仁爱之者,而爱之无所偏私,故上仁為之而无以為也。”
03014

《老子》23_09_校笺_03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失亦得之’,河上作‘失亦樂失之’,王弼作‘失亦樂得之’。”水海按:道藏河上公本、强思齐本引河上公注文本并作“失亦樂得之”。毕氏之校疏失也。
0306

《老子》27_05_校笺_09_唐玄宗

唐玄宗疏云:“夫坐忘遗照,深契道原于诸法中,尽能不滞系心于此,故云善結。夫用繩約者,繩散则約解。以道結者,心静则道冥,适使万缘尽兴,终能一无所染,虽无繩索約束,岂可解而散呼?故云‘...
03015

《老子》48_06_校笺_05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成玄英《庄子·逍遥游篇》疏引作‘不足以取天下也’。譣五十七章弼曰:‘上章云:及其有事,又不足以取天下也。’是王有‘又’字,‘矣’作‘也’。宋河上‘足’字不作‘可’。”
03010

《老子》64_03_校笺_11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按:‘脆’字,敦、遂二本作‘毳’。《释文》曰:‘河上本作膬’。又七十六章‘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’,遂本作‘柔毳’。‘脆’即《说文》‘脃’字。《一切经音义》卷十四引《说文》...
03013

《老子》38_03_校笺_04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上德无為而无以為’,古本作‘上德无為而无不為’。”
02911

《老子》21_03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芴兮芒兮,中有象兮’,王弼、司马公同古本,别本作‘其中有象’。今從古本。”
0299

《老子》72_03_校笺_05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夫惟无猒,是以无猒’,范同此。彭、白、二赵、吴‘惟’字同此,各本作‘唯’。两‘无’字各本作‘不’,是也。上‘猒’字吴、潘作‘狎’,当从之。”
0296

《老子》22_09_校笺_05_魏源

魏源云:“河上作‘夫惟不矜,故天下莫之争’。”水海按:河上公注云:“此言天下贤與不肖,无能與不争者争也。”是河上公本则作“故天下莫能與之争”。魏氏有误明矣。
02910

《老子》51_03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’,程‘是以’作‘故’,无‘而’字。”
0299

《老子》57_10_校笺_12_宋常星

宋常星云:“无事者,不劳民力,不贵难得之货,不纵可欲之情。私念所起谓之欲。樸者,心之浑厚。以无欲修之于己,即以无欲教之于民。”
0297

《老子》20_03_校笺_03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善’,古本作‘美’。”
0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