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20_18_校笺_16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敦煌本、遂州本‘獨’正作‘欲’。又,王羲之本‘貴’下亦有‘求’字,此帖断为明皇增字后所作无疑。”
《老子》68_音韵_02_古棣
古棣云:“帛书最末两句,甲本作‘是謂用人,是謂天,古之極也’,乙本作‘是謂用人,是謂肥(配)天,古之極也’。许抗生从乙本,并谓‘疑传本之力两字為后人增之’。此校误。如依乙本则失韵,...
《老子》39_0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如此;乙本无“之”字。今从甲本。其他诸本并同甲本。“昔”,王弼注为“始也”,河上公注为“往也”。两说皆通。“一”,约有五种解释,下面分别例举。 其一,释为“道”。成玄...
《老子》21_02_校笺_09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道藏王本‘惚’作‘忽’。《释文》出‘怳’字,知王本作‘怳’,《头陀寺碑文》注引《老子》作‘怳’,王注亦作‘怳’。《抱朴子·地真篇》引‘老子曰’与河上本同。英伦本与御注同...
《老子》69_04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仍无敵’,王弼作‘扔’。”水海按:道藏王弼本、张之象刊王弼本注云:“用战犹行无行,攘无臂,執无兵,扔无敵也。”则此二本作“扔”。而道藏集注本引王弼注“扔”则作“仍”。
《老子》39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其”作“亓”;帛书乙本作“亓至也”,无“之”字。今从甲本。葛玄序文本“至”作“致”,无“之”字,“致”后有“一也”,谓“其致一也”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...
《老子》21_05_校笺_07_王昶
王昶云:“至元作‘杳兮冥,其中有精’。”
《老子》69_音韵_01_江有诰
本章江有诰韵读谓:客、尺韵(鱼部,尺,杵入声),行、兵韵(阳部),臂、敵韵(支部)。江氏并据韵移“執无兵”句于“仍无敵”之上。朱谦之谓:“江说是矣。惟敦、遂二本作‘執无兵,仍无敵’...
《老子》39_08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臧疏‘歇’作‘泄’。成疏曰:‘歇,廢也。’是成亦作‘歇’。”
《老子》21_08_校笺_09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‘以顺衆父’,世传今本多同王本作‘以閲衆甫’,遂州本作‘以閲終甫’。《释文·释言语》:‘順,循也,循其理也。’《易经·说卦》:‘昔者圣人之作《易》也,将以顺性...
《老子》70_04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夫惟’,李上音扶,叹世人无了悟之知。纂微、司马‘惟’作‘唯’。‘是以不吾知也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、叶、程并‘吾’作‘我’,无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9_1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如此;帛书乙本无“而”字。今从甲本。严遵本、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御注三本、傅奕本、景龙本、遂州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强思齐本、杜光庭本、宋徽宗本、邵若愚本、苏辙本、陈...
《老子》24_01_校笺_08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‘企’,《释文》:河上作‘豉’。按‘豉’殆‘跂’字之讹。御注、广明二本亦作‘跂’。广明本此上有‘喘者不久’句。”吴云《二百兰亭斋金石记》校广明本云:“诸本皆无‘喘者不久...
《老子》70_06_校笺_11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经文相同。‘褐’下有‘而’字,今本多同王本脱此字。从经义分析,‘而’字在此作连词,可训‘與’或‘而又’,犹言聖人被褐而又懷玉,特突出‘懷玉’之意,故‘而’字不...
《老子》39_14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此其以賤為本邪,非乎’,程‘邪’上有‘非’字,无下二字(即无‘非乎’二字)。”
《老子》24_05_校笺_03_水海
水海按:“矜”(jīn),矜夸,骄傲,自负。《正字通·矛部》:“矜,骄矜自负貌。”《尚书·大禹谟》“汝惟不矜,天下莫与汝争能”,孔传:“自贤曰矜。”自矜,即自恃其能,矜夸自高之义。 ...
《老子》71_03_校笺_09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韩非《喻老》,以‘病病’作‘不病’,王先慎注曰:‘此谓不以为病,故能除病’,显然已非老旨。俞樾、刘师培皆据韩以改老,错了。如依《御览》所引来演推,此章全文当作‘知不知,...
《老子》39_16_校笺_07_洪赜煊
洪赜煊云:“‘琭琭’犹‘録録’,《广雅·释诂》:‘逯逯,众也;’《说文》:‘娽,随从也;’并通用字。王本‘貴物以多而见賤,落落石坚貌,石本賤物,以坚而自貞,是以两不欲也。’《晏子春...
《老子》24_07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或’,馆本作‘有’。易州‘或’下有‘有’字,疑涉下句而衍,或读者以一本作‘有’字者校注‘或’字下,传写误入正文。‘或’、‘有’古通。”
《老子》72_02_校笺_12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王弼本作‘无狎’,河上、景龙、敦煌本均作‘狹’。作‘狹’是也。”
《老子》41_03_校笺_07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俞氏此议甚详赡,故录存之。而其所据盖为唐强思齐《道德真经玄德纂疏》引河上公注云:‘故大而笑之也’,遂臆测古本河上亦作‘大而笑之’。但是,今本河上公注则作‘故大笑之’,并...
《老子》22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此;帛书乙本“敝”假作“”(二字上古皆为并母月部)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正。今从甲本。道藏河上公本“洼”作“窊”,“敝”作“弊”,谓“窊則盈,弊則新”。宋刊河上公本、...
《老子》72_音韵_01_江有诰
本章江有诰韵读谓无韵。高本汉谓:威、至韵。武内义雄谓:威、至韵,知、愛、贵韵。朱谦之云: 严可均《说文声类·脂部》收“至声”、“威声”。王念孙《古韵谱》威、愛与貴同入脂部,至,并入...
《老子》41_06_校笺_1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道之明者,微妙幽玄,故如昏昧。道之进者,不与物争,故如退缩。道之夷者,高下随宜,故如不平等也。”
《老子》22_04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抱一’谊,見前第十章。‘式’,法也。與上章‘容’字谊同。法者,謂法象,或模范也。‘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’,言是以聖人行卫生之术,為天下模范也。此极言聖人重身轻物,故不...
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10_大田晴轩
大田晴轩云:“‘坦然’平貌,言天道平易,似无謀者,而歙、張、與、奪、善謀而不失也。‘坦然”或作‘繟然’,繟,音闡,舒缓貌,亦通。”
《老子》41_09_校笺_02_虞世南
虞世南云:“河上作‘愉’。”
《老子》22_08_校笺_03_水海
水海按:“矜”(jīn),矜夸,骄傲,自负。详見上章节校笺文。全句意思是:不自负骄矜,所以能長久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‘矜’,大也。聖人不自贵大,故能長久不危。”
《老子》73_述评
这一章节的主旨是一个,即宣扬“天道”“柔弱不争”的思想;“人法自然”,所以人亦应“柔弱不争”。 这里应首先弄懂《老子》的“天”与“天道”的概念指的是什么。 《老子》书中提到“天”的,...
《老子》41_13_校笺_03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至道妙本,幽隱窈冥,非形器之所测量,岂名言之能诠辩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