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73_01_校笺_03_水海
水海按:作“煞”则为“殺(今简为杀)”之异体(《广韵·黠韵》“煞”同“殺”),《老子》原本則作“殺”。此两句言勇於敢有为者,則遭殺身之祸矣;勇於不敢有为者,則活其身矣。大凡勇於敢者...
《老子》76_01_校笺_07_高明
高明云:“按‘人之生也柔弱’,‘柔弱’指人体中之筋、肉等组织而言,如五十五章‘骨筋柔弱而握固’(乙本),即此‘柔弱’之义。帛书甲本‘其死也仞堅强’,乙本‘其死也信堅强’,‘仞’或‘...
《老子》02_音韵_07_水海
水海按:“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惡已;皆知善,斯不善矣。”美【mǐei】、美〔mǐei】為韵,入脂部。此為句中韵。善【zǐan】、善【zǐan】為韵,入元部。又,已【ǐe】、矣【xǐe】為韵,二字皆...
《老子》30_07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果而不得以是,果而勿强’,各本无‘是’字。”水海按:唐玄宗、焦竑、毕沅、蒋锡昌、朱谦之等校勘家皆“是果而勿彊(强)”句读;严可均本句首“是”字,则归上句末,与众珠异。
《老子》59_01_校笺_07_魏锡曾
魏锡曾云:“‘治人事天’,御注‘人’作‘民’。”
《老子》15_05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唐写卷子残本、馆本、宋河上、白‘鄰’字作‘隣’。易州、臧疏、馆本、寇、赵并无‘兮’字。成于下文‘健德若偷’疏中引此亦无‘兮’字。《文子·上仁篇》引‘兮’下有‘其’字。弼...
《老子》19_05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“令”,《广韵》“力政切”,去声,上古為来母耕部【lǐen】,动词,使、让之谊。《广雅·释诂》:“令,使也。”“之”,代词,代它们,即“此三言”。此“之”不可少。通行本皆漏传...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此。今从帛书本。傅奕本“希”作“稀”。其他诸本皆同帛书甲、乙本。
《老子》08_05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善治’,‘治’直吏反。”
《老子》09_05_校笺_14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功成名遂身退,此举戒也。夫满则招损,谦便受益。惟彼天道,尚不常盈,故功成者隳,名遂者亏。钦求長保,未闻斯语。当须忘功与名,退身辞盛,如彼天道,不失盈虚,则无忧责矣。”
《老子》11_02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當’,丁浪反。‘无有車’,‘車’音居,又去於反。”
《老子》33_05_校笺_07_严复
严复云:“足而不知,虽富,贫耳!”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此;乙本“拾”假作“擒”(上古二字皆入缉部,为叠韵通假)。今从甲本。宋刊河上公本、嘉靖刊河上公本、景福本、敦煌丁本、遂州本、虞世南本、(唐)李荣本、《意林》本、林...
《老子》65_01_校笺_04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按:罗卷壬本‘愚’作‘遇’,又下‘民’字重,《考异》未及。又强本成疏:‘為道犹修道也,言古者善修道之士,实智内明,无幽不烛,外若愚昧,不曜于人,闭智塞聪,韬光晦迹也。’...
《老子》17_06_校笺_11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经训堂刊傅奕校定本‘自’作‘不’,系字之误;道藏傅奕本仍作‘自’,可证也。按:《广雅·释诂》:‘然,成也。’《大戴礼记·武王践阼篇》:‘毋曰胡残,其祸将然;’言其祸...
《老子》66_07_校笺_04_王昶
王昶云:“开元‘莫’作‘與’,误。”
《老子》38_06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之應’,一作‘知應’。‘應’者,‘應对’之‘應’。‘攘’,音禳,揎袖出臂曰攘。‘扔’字,王弼与古本同。《音辩》云:‘引也,就也,推也。音认,又音仍。’《玉篇》:‘扔’...
《老子》39_04_校笺_06_王念孙
王念孙云:“河上公本‘貞’作‘正’。注云:‘為天下平正。’念孙按:《尔雅》曰:‘正,长也。’《吕氏春秋·君守篇》‘可以為天下正’。高注曰:‘正,主也。’‘為天下正’,犹《洪范》言‘...
《老子》74_06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夫代大匠斵’,叶无‘夫’字,司马下有‘者’字。‘希有不傷其手矣’,司马作‘希不自傷其手矣’,五注无‘矣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3_09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‘失亦得之’,河上作‘失亦樂失之’,王弼作‘失亦樂得之’。”水海按:道藏河上公本、强思齐本引河上公注文本并作“失亦樂得之”。毕氏之校疏失也。
《老子》12_02_校笺_04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理惑论》、《文选·射雉赋》注引‘田’作‘畋’。”
《老子》15_09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御注作‘曠若谷,渾若濁’,河上作‘曠兮其若谷,渾兮其若濁’,王弼与河上同,‘渾’字作‘混’。”
《老子》62_03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可以市’,李句‘美言者人忧之如市贾售物’。‘尊行可以加於人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并无‘於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8_10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是以大丈夫居亓厚,而不居亓泊”,乙本作“是以大丈夫居□□□居亓泊”。甲、乙本对照,乙本则缺“亓厚不”三字,句中无“而”字。甲、乙本中的“泊”,为“薄”之假借。亓...
《老子》43_音韵_05_古棣
古棣云:“益、益、之为韵,之入之部,益入锡部,之锡是邻近韵部,故可谐韵。也、矣,之部,亦入韵,所以还是富韵。”按:也,上古为歌部字,非为之部。古棣误。
《老子》61_03_校笺_20_吴澄
吴澄云:“大國不恃其尊,谦降以下小國,則能致小國之乐附;小國甘处于卑(谦卑),俯伏以下大國,則能得大國之见容。”
《老子》73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全损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“惡(wù)”假作“亞”(上古二字皆为影纽铎部)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正为“惡”,今从《乙本释文》本。寇才质本“孰”作“誰(简作谁)”...
《老子》73_05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易州、磎溪、馆本、六朝残卷、宋河上、潘‘疏’作‘疎’。易州及《后汉书·杜林传》注引‘失’作‘漏’,各本及《文选·华林园诗》注、《临终诗》注引同此(‘失’)。罗卷第五卷止...
《老子》43_03_校笺_04_魏稼孙
魏稼孙云:“严举御注‘之’字‘益’字,失校御注‘是’上‘吾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07_02_校笺_04_王昶
王昶云:“邢州无‘且’字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