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42_09_校笺_05_马其昶
马其昶云:“周《金人铭》云:‘强梁者不得其死。’此古人之所以教人者,吾亦教之,故举其语而赞之曰:吾将以为教父,言当奉此铭若师保也。”
《老子》04_04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湛兮似或存’,罗卷无‘兮’字,‘或’作‘常’。《文选·七里濑诗》注、《论语义疏》七引并与此同。《义疏》又引河上注曰:‘或,常也。’则河上亦作‘或’矣。藏疏本亦作‘或’...
《老子》45_02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应作“盈”。作“满”者,后人因“满”与“盈”义同,而改为此字,或谓“避汉惠帝(刘盈)讳而改”也。“沖”,应作“盅”。《说文》云:“盅,器虚也。从皿,中声。《老子》曰:‘道盅...
《老子》32_06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夫亦將知止”,王弼本、御注本、傅奕本等通行本正同帛书乙本,俱作此文句。河上公本“止”作“之”,则由篆体比、二字形近而误耳。想尔本復又作“止”,后来多数本从...
《老子》43_05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希及之矣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、叶、清源无‘矣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1_02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不知知,病矣’,古本。道不可知,人能知乎不知之处者,庶几于道矣。故《庄子》曰:‘知止其所不知,至矣。’然则不知而妄知为病矣。”
《老子》62_02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《谷神子》引‘保’上有‘不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05_音韵_07_本章韵读
本章韵读:仁、仁,真部;狗、狗,侯部。间,元部;籥,药部;元药合韵。淈、出,物部。窮、中,侵部。
《老子》20_10_校笺_05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儽儽兮其若不足,似无所歸’,此句王弼同古本;河上公作‘乘乘兮若无所歸’;严遵作‘若无所之’。今从古本。‘儽’,力追切,《说文》:‘垂貌;’《博雅》云:‘瘦貌。’”
《老子》41_08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《庄子·寓言篇》引‘廣’作‘盛’。《史记·老子列传》‘君子盛德,容貌若愚’,此义。疑当从《庄子》作‘盛’,是故书。《淮南子·说林训》引作‘大’。各本及《文选·竟陵王行状...
《老子》15_08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樸’,普角反。又作‘朴’。”
《老子》28_04_校笺_11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榮,寵贵也;辱,卑贱也。处於榮贵,遂起骄奢,而福善祸淫忽然凋落,比之榮寵翻為祸甚,若知倚伏不常贵,為祸始应须自戒,勿為放逸,处於榮华,恒如卑贱,故贵以贱為本,高以下為...
《老子》22_09_校笺_14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此言人君去健羡,绌聪明,清虚自守,卑弱自持,而自处于不争之地,是以天下之人,皆莫能與之争也。”
《老子》67_14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以慈衛之’,叶(梦得)上有‘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4_14_校笺_09_王先慎
王先慎云:“王弼注:‘學不學,以復衆人之過。’‘歸’字疑衍。”
《老子》42_06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严遵同古本,河上公作‘而王公以為稱’。今从古本。”按:严遵云:“衆人之所惡,而侯王之所以自名也。”严遵似作“自名”。然今存怡兰堂与道藏二严本经文皆作“而王公以名稱”。不...
《老子》52_04_校笺_11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孙义较长。‘塞’当作‘’。《说文》曰:‘窒也。’今通用‘塞’。‘闭其門’,易州,馆本‘閉’作‘閇’。‘勤’借为‘瘽’,《说文》曰:‘病也。’”
《老子》69_06_校笺_16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并作“相若”,盖《老子》原文当如此。作“相加”,义不可通。“加”字无“当”义,道藏集注本引王弼注正作“若,当也”。王弼当作“若”,与帛书本同。我疑心《老子》原文...
《老子》15_04_校笺_09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‘豫’,《释文》:本或作‘懊’。‘焉’,景福本作‘兮’,景龙碑本、御注本、敦煌丙本无‘焉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2_10_校笺_02_焦竑
焦竑云:“‘豈虚言哉’,古本‘言’下有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6_04_校笺_08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欲令众生在己之先,所以退身居物之後。故经云:一切未得道,我常不有望前,则处下而反高。此则守退而翻进。”
《老子》76_05_校笺_13_吴澄
吴澄注云:“上文言兵强者,为人所勝,是處下也,不能如勝人者之處上。木强者,近根之干,是處下也,不得如小枝之處上。推此物理,则知人之德行,凡堅强者,矜己凌人,必蹶其贵高,而反處人下矣...
《老子》63_述评
这一章节旨在阐发一些辩证法的观点。 《老子》开头提出“为无为,事无事,味无味”的命题。这是从辩证方法论的角度来说明老子何以主张“无为”的。前面已经说过,老子的“无为”并非“不为”,...
《老子》22_06_校笺_03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聖人不以其目視千里之外,乃因天下之目以視,故能明达也。”
《老子》40_0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如此;乙本损缺“弱也”二字。今从甲本。其他诸本皆无两“也”字。
《老子》20_13_校笺_06_吴澄
吴澄云:“‘沌沌兮’,‘沌’,杜本切,如‘浑沌’之沌,冥昧无所分别也,作平声读,亦与《庄子》‘愚芚’之芚同,谓无知也。昭昭已明,俗人皆以有知为智,我獨无知而愚也。”
《老子》62_音韵_04_水海
水海按:“道者萬物之注也,善人之葆也,不善人之所保也。”注和葆、保押韵,三句又有虚字脚,故此还是富韵。“美言可以市,尊行可以賀人。人之不善,何棄之有?”市【zǐe】、有【xǐwe】为韵...
《老子》27_04_校笺_13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《汉书·司马迁传》注引晋灼曰:‘老子曰:善閉者无關楗。’严君平曰:‘折關破楗,使奸者自止。’晋、严所见本皆作‘楗’,与王本同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作‘鍵’,《说山训...
《老子》09_04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司马光‘驕’作‘憍’,非。”
《老子》28_10_校笺_15_王弼
王弼注云:“真散則百行出,殊类生,若器也。聖人因其分散,故為之立官長。以善為师,不善為资,移风易俗,復使歸於一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