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36_06_校笺_20_薛蕙
薛蕙云:“物盛则衰,有如上文之所云者,则柔能勝剛、弱能勝强明矣。”
《老子》14_13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紀”,帛书乙本作“紀”即其证。作“己”者,因抄刻者写“紀”的初字“己”而致也。 关于“紀”之义,诸说纷纭。其一训“紀”为“纲紀”。河上公注云:“人能知上古...
《老子》60_04_校笺_10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本章言不傷人,以鬼神为客,以聖人为主。弼注以‘神’、‘聖’对举并称,一若不分轻重,此非老子之本义也。‘其神不傷人’上有‘非其’二字,正所以表明其本意重在下句之聖人也。陶...
《老子》36_08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范‘邦’字同此。各本及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、《荀子·正名篇》杨注、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高注、《文选·关中诗》注、《后汉书·杜笃传》引并作‘國’。易州及《后汉书·翟酺传》...
《老子》15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、傅奕本、李约本、陆希声本、强思齐本、杜光庭本、宋徽宗本、苏辙本、陈象古本...
《老子》61_02_校笺_02_成玄英
成玄英云:“‘大國’即万乘之邦。‘郊’,郭外也,之往也。言大國虚容譬于江海,江海处众流之下,故百川竞注。大國用道谦柔,故万邦归往,朝宗慕义满于郊郭也。‘郊’,本亦作‘交’字者,言大...
《老子》37_02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作‘侯王’,‘守’下有‘之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5_05_校笺_06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景龙、御注二本均无‘兮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1_03_校笺_18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大國之君,所以不事威武,而用谦卑之德,以柔服之,小者将欲怀来附庸之君,取其小國之人而为臣妾尔。大國之君既以谦卑之道而柔服小國,小國之君則朝聘会盟,不敢离叛,以卑下之礼...
《老子》37_04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亦將不欲’,王弼作‘夫亦將无欲’。”
《老子》15_07_校笺_12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唐写卷子残本、范、白、吴作‘涣兮若冰之將釋’。易州、臧疏、寇、赵及《类聚》九引同此(指傅本‘涣若冰將釋’)。彭、张嗣成‘冰’下有‘之’字,赵写‘涣’下有‘兮’字。按:‘...
《老子》62_01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萬物之奥也’,‘奥’,李乌报切,言道体无外而万物资给于奥中。纂微、苏、曹、陈、清源、程并无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5_10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若浴”,损掩“滋兮其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校补為“呵其”;“浴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改為“谷”。乙本作“滋呵其若浴”,“兮”时译為“呵”;《乙本释文》校改“浴”為...
《老子》62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人之不善也,何棄□有”,前句有一“也”字,后句损掩一“之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作“人之不善,何□□□”,后句损掩“棄之有”三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...
《老子》15_1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女以重之,餘生”,“女”為“安”之假借(上古“女”為泥纽鱼部字【nǐa】,“安”為影纽元部字【an】;鱼部【a】和歌部【ai】主要元音相同,可以通转;歌部【ai】和元部...
《老子》62_07_校笺_05_张煦
张煦云:“赵(秉文)无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5_14_校笺_11_俞樾
俞樾云:“王本作‘蔽’,乃‘敝’之假字。唐景龙碑作‘弊’,亦‘敝’之假字。《永乐大典》正作‘敝’。‘不新成’三字,景龙碑作‘復成’二字。然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《老子》曰:‘服此道者...
《老子》63_01_校笺_03_王弼
王弼云:“以无為為居,以不言為教,以恬淡為味,治之极也。”
《老子》16_02_校笺_06_张煦
张煦云:“吕、苏、林、赵无‘其’字。”水海按:蒋锡昌云:“苏、林、赵‘觀’下有‘其’字。”道藏苏本有“其”,观苏注文,似无“其”字。
《老子》63_04_校笺_05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此文,于‘難事’、‘大事’上均有‘之’字,当为古本。”
《老子》16_05_校笺_04_魏源
魏源云:“‘静曰’,王弼作‘是謂’。”
《老子》63_音韵_01_江有诰
江有诰韵读谓无韵。奚侗谓:為、味韵,易、細、易、細、大、大韵。
《老子》16_10_校笺_01_校勘
此两语,帛书甲本皆同之。敦煌唐写本S四七七《老子道经河上公章句》本、广明本“常”下有“曰”字,作“知常曰容”。其他诸今存本皆同帛书甲、乙本。
《老子》64_05_校笺_02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為之於未有,治之於未亂’,贾谊《新书·审微篇》引老聃同此。《吴志·孙策传》引同敦煌庚本。严遵本二‘於’字并无。”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4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御注本‘没’作‘殁’,傅、范本亦作‘殁’。劳健《古本考》从傅本作‘没’,实误校。”
《老子》64_08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作“百仞”不误,此言高。正与上文“九成”言高相谐。我疑心:古文“仁”字作“”,从千、心。传写者先由“仞”假为“仁”,后传者误写“百仞之高”為“百千之高”,后再误写為“千里之...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并作‘其次親而譽之’。陆希声作‘其次親之譽之’。”
《老子》64_12_校笺_06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此戒慎学人,令道心坚固,終始如一,岂有敗乎?”
《老子》17_03_校笺_18_水海
水海按:“大上”以降,君主以仁义治世,民众则得以親譽之,即“大道废,案有仁义”(下章文),故所謂“其次”者。再降之,仁义不足以为治,则继以刑罚,民众则畏之,所以謂再“其次”。又降之...
《老子》64_音韵_02_邓廷桢
邓廷桢谓:持、谋韵,云:“謀,古音在之咍部,凡《诗经》五见,皆与蚩、丝、丘、期、媒、姬、思、骐、时等字為韵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