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子汇编数据 第244页

《老子》21_05_校笺_06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窈冥,中有精’,顾欢与此同。御注作‘窈兮冥,其中有精’。河上、王弼作‘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’。”
0345

《老子》39_10_校笺_18_成玄英

成玄英疏云:“君王不能用道守贵、乖理悖德,將恐神器颠覆,社稷倾危,夏桀、殷纣即其人也。”
0325

《老子》24_05_校笺_02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《论语义疏》三引李充曰:‘自矜者不莊。’李‘長’作‘莊’,声近而误。”
0405

《老子》41_03_校笺_06_俞樾

俞樾云:“今按:王说是也。‘下士聞道,大而笑之’,与上文‘上士聞道,勤而行之’两句相对。傅奕本作‘上士聞道,而勤行之’,‘下士聞道,而大笑之’,盖误移两‘而’字于句首,然下句之有‘...
0375

《老子》22_08_校笺_02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馆本‘矜’作‘矝’,盖‘矜’之缺笔。案:‘矜’,借為‘兢’。《说文》:‘兢,竞也。读若矜。’古书矜夸字皆‘兢’之借。后同。”
0425

《老子》22_11_校笺_03_张煦

张煦云:“赵‘誠’上有‘故’字。”
0265

《老子》23_06_校笺_02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德者,同於德’,古本作‘從事於德者,德者同於德’。”水海按:傅奕本作“從事於得者,得者同於得。”焦氏说有误。
0255

《老子》25_05_校笺_04_刘师培

刘师培云:“按:《韩非子·解老》‘圣人观其玄虚,用其周行,强字之曰道’;则‘字’上当有‘强’字,与下‘强為之名曰大’一律,今本捝。又按:《牟子·理惑论》引亦有‘强’字,是东汉本尚未...
0395

《老子》26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语,帛书甲本“輕(简作轻)”假作“巠”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正。乙本同此两语。今从乙本。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英伦本、楼正本、虞世南本、李约本、陆希声本、...
0445

《老子》02_05_校笺_09_石田羊一郎

石田羊一郎云:“‘不治’本作‘不為始’,‘為’字恐后人所增,‘始’与‘治’字形相近,传写者误作‘始’耳。王弼本作‘而不辭’,‘辭’字恐本作‘’,治古文,后人误加辛旁為‘辭’,‘不辭...
0545

《老子》03_08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全损;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傅奕本、范应元本“治”作“為”,谓“則无不為矣”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易玄本、景福本、敦煌甲本、遂州本、虞世南本、李约...
0335

《老子》30_07_校笺_08_罗运贤

罗运贤云:“《治要》引无此句。”
0485

《老子》54_02_校笺_05_纪昀

纪昀云:“《韩非子·喻老》作‘子孫以其祭祀世世不輟’。”
0465

《老子》56_07_校笺_09_吕惠卿

吕惠卿云:“不就利,不违害,故不可得而利,不可得而害。”
0385

《老子》34_01_校笺_06_王昶

王昶云:“至元作‘大道汎兮’。”
0475

《老子》13_01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此前句是古语,老子引而用之。“龍(简作龙)”,通“寵(简作宠)”(chǒng),《甲本释文》即校為“寵”。《广雅·释言》云:“龍,寵也。”王念孙疏证:“龍、寵声相近,故古人以二...
0565

《老子》59_01_校笺_10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作‘式’是也。强本荣注:‘莫过以道,用为法式’;是李荣所见本亦作‘式’。‘式’即法式,犹今语规律。《说文》:‘式、法也’;《周书·谥法》:‘式,法也’;《广雅·释诂》:...
0435
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25_余培林

余培林云:“‘歙’,收缩的意思。越王勾践要灭掉吴国,先劝吴王攻打齐国,勝了齐国,又劝吴王和晋国在黄池之会上争霸。这些目的都达到之后,吴王日渐骄奢,似張而实歙,於是越王一举而消灭了吴...
0265

《老子》16_05_校笺_08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‘静曰復命’,御注、邢玄、庆阳、楼正、磻溪、王羲之、楼古、赵孟頫、傅、范各本与此石(景龙碑本)同。河上、王弼作‘是謂復命’。”水海按:傅奕本作“靖曰復命”,与景龙碑石本...
0255

《老子》63_述评

这一章节旨在阐发一些辩证法的观点。 《老子》开头提出“为无为,事无事,味无味”的命题。这是从辩证方法论的角度来说明老子何以主张“无为”的。前面已经说过,老子的“无为”并非“不为”,...
0395

《老子》18_02_校笺_04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出’,古本下有‘焉’字。”
0255

《老子》80_02_校笺_03_毕沅

毕沅云:“二‘民’字(另一‘民’字指‘使民復結繩而用之’之‘民’),王弼作‘人’。改‘民’为‘人’,皆唐本也。”水海按:今王弼注云:“使民不用,惟身是宝,不贪货赂。故各安其居,重死...
0345

《老子》68_02_校笺_06_武内义雄

武内义雄云:“敦、遂、景三本‘與’作‘争’。按:此‘争’字與下‘不争之德’相对,作‘争’是也。”
0275

《老子》72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畏畏,則□□□□矣”,前句损掩“民之不”三字,“威”假作“畏”(上古二字皆为影纽微部);后句损掩“大威將至”四字;《甲本释文》全已校补。帛书乙本二“威”字...
0415

《老子》40_音韵_02_水海

水海按:“反也者道之動也,弱也者道之用也。”動、用为韵,二字皆为东部。“天下之物生於有,有生於无。”有【xǐwe】,之部,无【mǐwa】,鱼部。上古楚音阴声韵之部〔e】和鱼部【a】可以相通...
0345

《老子》25_02_校笺_15_王安石

王安石云:“寂者,上也;寥者,遠也。寂无遗响,太空寥廓。”
0275

《老子》77_09_校笺_09_刘师培

刘师培云:“按:‘其’上疑脱‘以’字。五十章云:‘夫何故?以其生生之厚。’又曰:‘夫何故?以其无死地。’此文疑与之同例。言為而不恃,功成不處,由于聖人不欲自显其賢也。若无‘以’字,...
0245

《老子》78_05_校笺_03_薛蕙

薛蕙云:''是以聖人云','是以'一作'故','人'下一有'之言'二字。'
0415

《老子》78_07_校笺_13_水海

水海按:'王',《说文》謂'天下所归往也'。《榖梁传·庄公三年》云:'其曰王者,民之所归往也。'则训'王'為'往',人所归落,斯為'王'之本义。《六书故·疑》云:'王,有天下曰王。帝与王一也。'...
0495

《老子》27_04_校笺_11_罗运贤

罗运贤云:“《御览》六五九引‘揵’作‘楗’。”
026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