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子汇编数据 第25页

《老子》17_03_校笺_05_薛蕙

薛蕙云:“‘其次畏之,其次侮之’,一无下‘其次’二字。”
0299

《老子》52_07_校笺_03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《牟子·理惑论》引三句‘用其光,復其明,无遗身殃’。又‘復歸其明’,高翻作‘於明’。”
0549

《老子》56_04_校笺_07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紛’,赵、馆本、易州作‘忿’,张之象作‘分’。譣弼注曰:‘除争原也;’河上注曰:‘紛,结恨不休者;’成疏曰:‘释恚怒也。’是王、河上、成皆作‘忿’。”
0395

《老子》27_07_校笺_09_张舜徽

张舜徽云:“此言善为君者,常能于平时审度人物之高下良窳(yǔ)而使之各得其用也。是以无棄人,无棄物。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云:‘贤主之用人也,犹巧工之制木也。大者以为舟航柱梁,小者以为...
03212
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“道乃久”:道者,“先天地生而不为久,长於上古而不为老”(《庄子·大宗师篇》),故謂道乃久。“久”,指没有时间界限。据杨慎说:“孔子以前,‘久’皆音几,至孔子传《周易》方有...
03313

《老子》28_01_校笺_16_唐玄宗

唐玄宗疏云:“知,辨识也。雄,刚躁也。雌,柔静也。夫物贵全和,法求中道,雄則过亢,雌則卑弱,俱未适中於善行,必当缘督以為经,故知其雄躁,則当守其雌静。守其雌静,亦当知其雄躁。知雄守...
04413

《老子》57_05_校笺_0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民多利器,而國家滋昏’,古本有‘而’字。授人以杀人之器,教人以杀人之事,则民多倣效,故國家滋益昏乱。是以兵不可以为常也。”
04613

《老子》07_04_校笺_17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‘私’通作‘厶’。韩非曰:‘苍颉作字,自营为厶。’是‘无私’者,即不以此等外物自营,而损及其身也。人不以此等外物自营,是为最善于自营者,故曰:‘能成其私’也。”王弼谓:...
0549

《老子》13_10_校笺_06_陶绍学

陶绍学云:“王注:‘无以易其身,故曰貴也;如此,乃可以託天下也。无物可以损其身,故曰愛也;如此,乃可以寄天下也。’是王本亦上句作‘託’,下句作‘寄’。”
0536

《老子》61_08_校笺_03_薛蕙

薛蕙云:“‘夫两者各得其所欲,大者宜為下’,一无‘夫’字;‘大’上一有‘故’字。”
0435

《老子》12_音韵_09_章太炎

章太炎云:“阳部转东者,如《老子》以盲、爽、狂与‘聾’為韵。”(《国故论衡·小学略记》)
05613

《老子》14_10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,校补为“是謂忽恍”;乙本作“是胃沕望”,“胃”為“謂”之假借,《乙本释文》和高明则校此句為“是謂忽恍”。宋刊河上公本“謂”作“爲(简作为)”...
04210

《老子》10_02_校笺_14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專,任也;致,极也。言任自然之氣,致至柔之和,能若婴兒之无所欲乎?则物全而性得矣。”
02610

《老子》51_04_校笺_04_水海

水海按:此两句意为:道被尊重,德被珍贵···。两句中的“之”,结构助词,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,使句子失去独立性,而变成主谓词组,做句子的主语部分。
0467

《老子》64_述评

《老子》在这一章节里谈了一些发展、变化的观点,他又以发展变化的辩证观点作为自己“无为”政治主张的哲学基础,所以有人指出老子这一章是明无为之旨(魏源语)的。 老子指出,“其安也,易持...
0438

《老子》41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损掩;帛书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其他诸本皆同此二句。
04712

《老子》53_02_校笺_02_邵若愚

邵若愚云:“‘行於大道,惟施是畏’,‘行’,音衡。”
0425

《老子》36_音韵_06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江有诰《韵读》曰‘將欲翕之’八句无韵,非也。邓廷桢:張、强韵。··劳健曰:‘翕弱···皆两句相间成韵,当作奪。’是也。一说歙、弱非韵。按‘翕’,《释文》:‘简文作歙,河...
0429

《老子》17_03_校笺_14_水海

水海按:蒋说“畏”、“侮”二字“义不相关”,应“分成二个阶级”,诚是;但謂“重其次”二字,是欠妥。譣帛书甲、乙本,则作“其次畏之,其下侮之”,连同上文所说的两个等级,即为“大上··...
0348

《老子》67_08_校笺_10_高明

高明云:“帛书乙本‘故能為成器長’,甲本‘故能為成事長’。··俞说诚是,盖‘成器長’与‘成事長’意义相同。但此一分歧,先于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甲、乙本即已出现。二者究属孰先,实难裁定...
0438

《老子》30_08_校笺_08_罗运贤

罗运贤云:“《理惑论》引作‘謂之不道’。”
0418

《老子》36_04_校笺_03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將欲奪之,必固與之’,按:‘奪’,《韩非子·说林上》引《周书》作‘取’。《后汉书·桓谭传》引同此。”
0257

《老子》20_08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同;帛书乙本“泊”假作“博”(上古二字皆为铎部),“佻”作“垗”,谓“我博焉未垗”。今从甲本。河上公本、熊刻王弼本、邢玄本、景福本、英伦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陆希声本、...
02912

《老子》22_03_校笺_07_吴澄

吴澄注云:“少者,不多也。‘少則多’一句,变文析為二句。少則易于有得,所以能积累而多。贪多則杂而生惑,于一且无所得,豈能多乎?”
0277

《老子》18_03_校笺_08_高亨

高亨云:“王弼曰:‘六親,父子兄弟夫妇也。’按:《吕氏春秋·论人篇》:‘何谓六戚?父母兄弟妻子。’与王注小异。‘慈’、‘子’古通用。《礼记·乐记篇》:‘则易直子谅之心,油然生矣。’...
02913

《老子》06_音韵_05_魏建功

魏建功云:“死、牝、門、根、存、勤六句相叶。《经典释文》:‘牝,频忍反,旧音抚死反,《简文》扶紧反。’是旧音与‘死’相叶,而后改音与‘門’、‘根’诸字叶。其初当全相叶可知。”(《古...
05412

《老子》49_11_校笺_04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咳’,罗卷、馆本作‘核’。‘咳’、‘孩’一字。‘咳’、‘核’又并借为‘晐’,《说文》曰:‘晐,兼晐也。’”
05514

《老子》23_03_校笺_10_高明

高明云:“帛书乙本保存完好,与世传今本相互勘校,彼此经文差异有二:一、‘天地’二字今本重复两次,甲、乙本仅出现一次。二、甲、乙本‘孰為此’,今本多作‘孰為此者’。如王本‘孰為此者?...
0319

《老子》44_04_校笺_05_张舜徽

张舜徽云:“帛书甲本亦有‘故’字,盖原文如此,今据补。此文自‘名與身孰親’至‘多藏必厚亡’,皆就庸常事物举例说明多欲之为害,而归结为知足知止之有益。其意乃谓人君者,宜恬静寡欲,无竞...
04712

《老子》15_07_校笺_05_王昶

王昶云:“邢州‘釋’作‘汋’。”
084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