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20_08_校笺_12_洪颐煊
洪颐煊云:“‘我獨怕兮其未兆’,河上注:‘我獨怕然安静,未有静欲之形兆也。’按:《说文》:‘怕,无为也,从心,白声。’义即本此。俗本作‘泊’字,非。”
《老子》20_16_校笺_09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作‘漂兮若无所止’,與陆見本不同。”
《老子》21_08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梁启超曰:‘閲同説。’按:馆本‘衆(简体作众)’作‘終’,‘衆’、‘終’古通。《仪礼·士相见礼》‘衆皆若是’,郑注:‘今文衆为終。’《春秋·僖公十五年》、《左传》‘八月...
《老子》24_01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跂’,去智切,举踵也。‘跨’,枯化切,越也。立而跂欲高于人也,然岂可久立邪?行而跨欲越于人也,然岂可久行邪?跂也跨也,以譬人之好高争先,所立所行不正,不可以长久也。”
《老子》39_16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琭琭’,纂微云:‘古作録録如玉。’‘落落’,陆作‘珞’,纂微云:‘古作落落若石。’”
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17_王安石
王安石云:“方則易挫,曲以应之,此所以能全也。直則易折,故枉以待之,此所以能直也。”
《老子》77_02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抑’,於力反。”
《老子》79_03_校笺_16_水海
水海按:'徹'是周代奴隶制的劳役地租制。据《会笺》云:'鲁之税亩,变徹法而别為一法,故有若请仍用徹也。今曰税亩,则是不复以粟多寡為程(征),而但计亩之多寡為粟之程(征)也,·...盖助徹...
《老子》29_02_校笺_14_徐梵澄
徐梵澄云:“‘不可執也’一句,真本、古本及甲、乙两本皆无此句,盖后人妄增。”為保持帛书原貌,吾不增此句。“夫天下,神器也”,是一肯定判断句,谓:天下是神聖的器物。“神器”,《周易·...
《老子》51_述评
这一章节集中地讲了“道”生养万物的主旨。 万物的产生和发展,其过程是:第一阶段,它由宇宙本体“道”转化和生成,即所谓“道生之”。第二阶段,它产生后,德又赋予其本性,维持它的存在及繁...
《老子》30_03_校笺_07_张煦
张煦云:“苏‘者’作‘有’。”水海按:道藏苏辙本作“者”,而不作“有”。
《老子》54_07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许抗生已改初版误说,其著《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》新版已校改为“博”。古棣说不足为据。“普”、“溥”、“博”三字义通。河上公即注云:“人主修道於天下,不言而化,不教而治,下之应...
《老子》09_音韵_06_本章韵读
本章韵读:已,之部;葆,幽部;之幽合韵;守、咎、道,幽部。
《老子》62_06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‘不如進此道也’,河上、王弼‘進’上有‘坐’字,无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4_09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全损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乙本后句“執(简作执)”下无“之”字,“应与上句‘為之者敗之’相应”(许抗生语),当有“之”字。复旦本即校补有“之”字。今从《甲本释文》本...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04_王昶
王昶云:“‘其次親之,其次譽之’,开元、至元不重‘其次’二字,下同。”
《老子》17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“安”作“案”;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道藏河上公本首句“信”作“有”,“足”后有“焉”,无“安”字,“不信”后有“焉”字,謂“有不足焉,有不信焉”。敦煌唐写本S四...
《老子》20_07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御注、王弼作‘如春登臺’,河上作‘如登春臺’。”水海按:宋刊河上公本、道藏河上公本皆作“如春登臺”。河上公注文云:“春阴阳交通,万物感动,登臺观之,意志淫淫然。”据注文...
《老子》67_03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明、吴二本无‘也’字,‘夫’字属下读。”
《老子》70_述评
此章节是老子慨叹俗世不知其言道理的苦闷自白。 老子所说“五千之言”,大抵主张无为、不争、虚静、柔和、谦下、慈俭等,这些都是本于自然的道理,在素常生活中也易实行而能见功效的。然而世人...
《老子》39_14_校笺_09_宋徽宗
宋徽宗云:“賤者,貴之所恃以为固;下者,高之所自起。世之人睹其末,而圣人探其本,世之人见其成,而圣人察其微,故常得一也。孤、寡、不穀,名之賤者也,而侯王以為稱,知所本而已。侯王所以...
《老子》24_音韵_03_古棣
古棣云:“行、明、章、功、長、行六字押韵,通常‘功’入东部,其余五字皆入阳部。按现在公认的说法叫作东阳合韵。实际上在楚音中‘功’字也入阳部。”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22_陈黻宸
陈黻宸云:“听之不闻名曰希。言而曰希,言其可闻欤?言其不可闻欤?此形容不可思议之谓也。夫言者,人之所共闻也。然人人之所共闻,其言必出於勉然而不出於自然。然非人人之所共闻,其言又出于...
《老子》23_音韵_01_江有诰
本章节江有诰韵读谓无韵。陈柱谓:三德、之字韵。高本汉谓:言、然韵。
《老子》43_音韵_04_彭耜
彭耜云:“李‘間’去声,言道体混然,曾无間隙。”
《老子》27_02_校笺_09_奚侗
奚侗云:“行不言之教,故无瑕謫。瑕,过也,见《诗经·狼跋》‘德音不瑕’毛《传》。謫,责也。见《小尔雅·广雅》。”
《老子》79_02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'易州、馆本、卷子成疏无'而'字。伦按:'契'当作'契',《说文》曰:'刻木也。'今通用'契'。'
《老子》29_01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无‘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53_05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臧疏‘采’作‘彩’,易州、罗卷、宋河上、张之象作‘綵’。《说文》无‘彩’、‘綵’字。依义当作‘彩’。”
《老子》30_音韵_01_江有诰
本章节江有诰韵读謂:者、下韵(鱼部,者音渚)。還、焉、年韵(元真合韵,還音旋,年叶奴连反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