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41_02_校笺_02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中士聞道,治身以长存,治国以太平,欣然而存之。退见财色荣誉,惑于情欲,而复亡之也。”
《老子》62_01_校笺_10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各本作‘道者萬物之奥’。帛书甲、乙本‘奥’作‘注’,并有‘也’字,今据写正。《说文》:‘注,灌也。’引申有归聚义。谓道为萬物之所灌注也。”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作‘孰能濁以止,静之徐清’。王弼、陆希声作‘孰能濁以静之徐清’。陈景元作‘孰能濁以激,静之徐清’。或说作‘止’者,與下‘久’字為韵,当是也。‘澂’本或作‘澄’,非。...
《老子》32_09_校笺_04_张煦
张煦云:“林‘猶’作‘由’。赵‘與’作‘於’。吕、葛无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9_02_校笺_02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'古者聖人執左契,合符信也。无文书法律,刻契合符以為信也。但刻契為信,不責人以他事也。'
《老子》37_04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作“鎮之以无名之樸”為是,帛书本出土,即证高亨之说甚确。然下句不作“夫亦將无欲”,而作“夫將不辱”。以帛书甲本、乙本重文验之,则甲本為“夫將不=辱=以情”,乙本為“夫將不=辱=...
《老子》45_07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清静”作“請靚”,“請”為“清”的借字,《老子甲本释文》即校為“清”,“靓”为“静”之假借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。帛书乙本全部损掩。今从《甲本释文》。严遵本“清静”作...
《老子》74_01_校笺_05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‘民不畏死’,敦、遂二本‘民’下有‘常’字,景福本无。‘惧之’句末敦一本有‘哉’字,诸本无。”
《老子》20_07_校笺_08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按古本皆作‘如登春臺’,與上文‘如享太牢’一例。俞氏谓当作‘如春登臺’,與十五章‘若冬涉川’句法相同,其说甚辨。然《文选》张孟阳《魏都赋》注曰:‘异乎《老子》曰:若升春...
《老子》10_06_校笺_11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帝王既受历数,临御万方,若能守雌静,则其德明白,如日之照四達天下,功被于物不以為功,所谓忘功若无知者,故云能无知乎?”苏辙注:“内以治身,外以治國,至于临变,莫不有道...
《老子》57_06_校笺_06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御览》六二四引‘人多伎巧’。”
《老子》31_01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‘美’并作‘佳’。陈象古无‘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5_14_校笺_20_水海
水海按:“夫唯···是以···”,古汉语固定格式,由连词性结构“夫唯”和连词“是以”组成。整个格式表示因果关系。“夫唯”(夫惟)用于前一个分句,引出原因来,并表示其唯一性;“是以”...
《老子》22_02_校笺_08_张煦
张煦云:“吕‘敝’作‘弊’。”
《老子》55_08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成玄英疏曰:‘多贪世利,厚益其生,所以烦恼障累,日日增广。’又曰:‘是以生死之业,日日强盛’;是成‘曰祥’作‘日祥’,‘則’字亦作‘日’也。伦谓‘日’为‘曰’误,‘曰’...
《老子》15_07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涣若冰將釋’,司马作‘涣兮若冰之將釋’。”
《老子》17_05_校笺_17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圣人诚信既足,其于言也,尚且贵之,而不轻发,则民自诚信矣。”
《老子》38_07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马叙伦、蒋锡昌之说是。而古棣在第一句有双“失”字,后三句中无后“失”字,谓:“德属于道,道是体、德是用,用韩非的话说就是‘德者道之功’,所以第一句应作‘失道而失德’。失道即...
《老子》62_03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可以市’,李句‘美言者人忧之如市贾售物’。‘尊行可以加於人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并无‘於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4_01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道氾’,本又作‘汎’,周、张并同。”
《老子》18_04_校笺_05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(上)三句‘廢’下,‘出’下,‘和’下,广明本均有‘焉’字;‘國家昏亂有忠臣’句,‘亂’下亦必有‘焉’字,石泐不可见。”
《老子》01_05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古无‘妙’字。《周易》:‘妙萬虑而为言’,王肃本作‘眇’。陆机《文赋》:‘眇衆虑而为言’,即用《周易》文,亦作‘眇’。又屈原《九歌》:‘美要眇兮宜修’,并是。”
《老子》61_08_校笺_07_高亨
高亨云:“‘夫两者各得其所欲,大者宜為下’,按:‘欲大’当作‘大欲’,转写误倒。夫两者各得其所大欲者宜為下,正总承上文而言,谓大國小國各得其所大欲者俱宜居下也。大國所大欲者兼畜人也...
《老子》07_01_校笺_05_王安石
王安石注云:“長者,言其远也。久者,言其恒也。”
《老子》27_11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雖知’,河上、王弼作‘雖智’。”
《老子》14_音韵_03_孔广森
孔广森《诗声类》八《脂类》云:“在古本无去入之别,其可旁证者,《老子》:‘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。繩繩不可名,復歸於无物。’”
《老子》65_08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馆本、卷子成疏作‘然後乃至大顺’。……吴‘乃’作‘酒’。张嗣成作‘然後乃至於大順’,白作‘然後乃知大順’。……伦谓‘至’字盖注家释‘復’字者,当删。”
《老子》10_06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以知乎’,‘知’音智。河上本又直作‘智’。”
《老子》17_06_校笺_09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成功事遂’,按:景福本、法京敦甲本作‘成功遂事’,宜从之。‘百姓謂我自然’,河上本、王弼‘謂’上有‘皆’字。范应元本作‘百姓皆曰我自然’;《庄子·庚桑楚篇》郭注引作‘...
《老子》74_04_校笺_06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与今本勘校,彼此重要差别有二:其一,帛书甲、乙本皆有‘若民恒且必畏死’一句,世传本皆夺此句。其二,帛书甲、乙本‘則恒有司殺者’,世传今本多同王本作‘常有司殺者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