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05_05_校笺_06_张煦
张煦云:“吕作‘多言數窮’。”
《老子》64_10_校笺_04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景福、敦煌庚、敦煌壬三本均无‘是以’二字。敦煌壬本‘无執’上有‘聖人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27_05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馆本、易州、赵写无‘者’字。臧疏无‘者’字、‘而’字,臧疏‘解’上有‘以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0_05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朢呵其未央才(哉)”,“朢”为“望”的古体。《说文·壬部》:“朢,月满与日相朢,以朝君也。从月,从臣,从壬。壬,朝廷也。‘皇’古文‘朢’省。”商承祚《古文考》:...
《老子》54_01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捝’,一作‘脱’。善建德者,深而不拔;善抱道者,固而不捝。”
《老子》65_05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范谓傅、王同古本,则傅、王并作‘知此两者,亦稽式也;知此稽式,是謂玄德’;当据改正。顾本成疏:‘则可為修身之楷模’,是成作‘楷’。强本荣注引经文云:‘知此两者,亦楷式;...
《老子》80_07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,仅存一“民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乙本如此,今从乙本。遂州本“民”作“使人”,谓“使人至老死不相往來”。敦煌辛本、赵至坚本“民”上有“使”字,“死”字无,作“...
《老子》40_03_校笺_08_陈鼓应
陈鼓应云:“‘有’,和一章‘有名萬物之母’的‘有’相同。但和二章‘有无相生’及十一章‘有之以为利’的‘有’不同。二章与十一章上的‘有’,是指现象界的具体存在物;而本章的‘有’,是意...
《老子》20_04_校笺_02_孙鑛
孙鑛云:“‘不可’,一作‘不敢’。”
《老子》57_04_校笺_03_吴云
吴云云:“傅本作‘夫天下多忌諱’,诸本无‘夫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7_05_校笺_07_吕惠卿
吕惠卿云:“我有三寳,保而持之。一曰慈,二曰儉,三曰不敢為天下先。此皆特人之所难持者也。何哉?人不能无我而不事,故勇而不能慈,广而不能俭,先而不能后,则无我不争,乃其所以能保此三實...
《老子》67_音韵_01_江有诰
本章江有诰韵读谓:勇、廣、長韵(阳东通韵,勇叶音枉)。邓廷桢云:廣、長韵。“久矣其細”,严本“細”作“小”,肖、肖、小韵。
《老子》28_11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无割’,严遵、王弼同古本;河上公与世本作‘不割’。”水海按:今见王弼本经文作“不割”,而陆德明注出“無割”,且王弼注文亦谓“故‘無割’也”,可知古王弼本作“無割”。今...
《老子》01_07_校笺_08_王弼
王弼注云:“两者,‘始’与‘母’也。同出者,同出于玄也。異名,所施不可同也。在首则謂之‘始’,在终则謂之‘母’。玄者,冥默无有也,始、母之所出也。”水海按:王弼则謂“两者”为“始”...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没身不殆’,叶无此四字。”
《老子》32_04_校笺_04_高明
高明云:“甲本‘合’字误写作‘谷’(应作‘谷’,高明误写作‘谷’)。今本‘以降甘露’,甲、乙本均作‘以俞甘洛’。帛书组于甲本注云:‘俞,乙本同,通用本作降。俞,疑读为揄或輸。’愚以...
《老子》32_07_校笺_12_肖天石
肖天石云:“知止其所当止,而不止其所不当止,吉祥止止,以‘止至善’为止,而自不殆。”
《老子》12_述评
《老子》这一段文字的主旨是反对追求侈欲,主张寡欲宁静,不被物役。吕惠卿说:“腹无知,目有见者也,是以圣人去彼有见有欲之追求,而取此无知无欲之虚静也。”明太祖云:“此专戒好贪欲,绝游...
《老子》17_音韵_02_古棣
古棣云:“有、譽、侮为韵,有、侮入之部,譽入鱼部,此为之鱼合韵。按劳健说,有、譽、侮皆入是(之)部;王力据《诗经》,侮入侯部;按谐声例,侮从每声,造此字时当入之部。”
《老子》28_01_校笺_16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知,辨识也。雄,刚躁也。雌,柔静也。夫物贵全和,法求中道,雄則过亢,雌則卑弱,俱未适中於善行,必当缘督以為经,故知其雄躁,則当守其雌静。守其雌静,亦当知其雄躁。知雄守...
《老子》30_音韵_03_劳健
劳健云:“《说文》段注:‘矜字古从今,入真部。’考证良确。古阳庚真韵相通谐,此‘矜’字句当在下,盖与上文‘生’字、‘强’字,下文‘强’字为韵也。”
《老子》69_05_校笺_06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王注:‘非欲以取强无敵於天下也;’系释经文‘輕敵’二字,陶说恐非。至马谓王本‘喪(简为丧)’亦作‘亡’者,是也。强本成疏引经文云:‘禍莫大於侮敵,··侮敵則幾亡吾寳...
《老子》36_06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友弱勝强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友’,写作业,即《说文》‘友’字古文。‘友弱’故言‘鱼不脱於淵’。”按甲本之义“友弱勝强”连下文二句,为一节文段。乙本作“柔弱...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之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想尔本、遂州本两处“乃”字皆作“能”,“王”作“生”,謂“容能公,公能生”。景龙本、(唐)李荣本作“容能公,公能王”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...
《老子》13_11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則可以寄天下矣’,范、吴‘則’字同此,馆本、彭、寇、张嗣成、二赵、张之象、易州、罗卷并作‘若’,宋河上、臧疏、白、经幢及汪本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作‘乃’,庄本引作‘焉...
《老子》54_音韵_02_毛奇龄
毛奇龄《古今通韵》云:“向疑《老子》‘修之於鄉,其德乃長;修之於國,其德乃豐;’当是‘豐’与‘鄉’协,即东阳之通。既得《易林》‘功’、‘國’之协,始知‘鄉’、‘長’、‘豐’、‘國’...
《老子》30_08_校笺_05_纪昀
纪昀云:“‘不’,一本作‘非’。”
《老子》36_07_校笺_11_饶宗颐
饶宗颐云:“‘魚不可脱於淵’,索洞玄本同各本作‘脱’,可证想尔本作‘勝’为笔误。”
《老子》72_04_校笺_08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帛书本有两‘也’字、二‘而’字,文义益显。”
《老子》18_02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《经幢》‘焉’字同此,‘慧’作‘惠’,范‘焉’字在‘僞’字下,‘智慧’作‘知惠’,赵写‘慧’作‘惠’。彭、寇、白、张嗣成、臧疏、赵、吴、潘、集唐并作‘智慧’。成疏曰:‘..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