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55_08_校笺_10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伦》‘水酒见祥。’注:‘祥,妖祥。’《左传·僖公十六年》疏:‘恶事亦称为祥。’《道德真经取善集》引孙登曰:‘生生之厚,动之妖祥。’又引舒王曰:‘此...
《老子》70_06_校笺_11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经文相同。‘褐’下有‘而’字,今本多同王本脱此字。从经义分析,‘而’字在此作连词,可训‘與’或‘而又’,犹言聖人被褐而又懷玉,特突出‘懷玉’之意,故‘而’字不...
《老子》22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此;帛书乙本“敝”假作“”(二字上古皆为并母月部)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正。今从甲本。道藏河上公本“洼”作“窊”,“敝”作“弊”,谓“窊則盈,弊則新”。宋刊河上公本、...
《老子》26_05_校笺_18_吴澄
吴澄注云:“有輕而无重,則失其輕之根;有动而无静,則失其躁之君。”
《老子》31_06_校笺_03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各本‘不祥之器’在上,‘非君子之器’在下,均无‘故’及两‘也’字,今据帛书甲、乙本写正。”按:今通行本多作“兵者不祥之器,非君子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”。
《老子》35_08_校笺_09_古棣
古棣云:“‘用之不可既’,吴昌莹《经传衍释》:‘既,猶终也。终训为既,则既自可训为终矣。’吴氏从《诗经》、《左传》、《礼记》引七例,此处不备列。训‘既’为‘终’可信。裴学海《古书虚...
《老子》15_07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河上、王弼作‘涣兮若冰之將釋’,下三句皆有‘兮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81_05_校笺_03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乙本‘愈’字作‘俞’,‘與’字作‘予’,稍异。”水海按:“予”、“與”古义通,皆给予之义。《尔雅·释诂》云:“予,赐也。”郭璞注:“赐與也。”邢昺疏:“予者,授與也。...
《老子》39_0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如此;乙本无“之”字。今从甲本。其他诸本并同甲本。“昔”,王弼注为“始也”,河上公注为“往也”。两说皆通。“一”,约有五种解释,下面分别例举。 其一,释为“道”。成玄...
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數,音朔。譽,称美也。王弼同古本。河上公作‘數車无車’。陈碧虚云:‘依古本作譽。’”
《老子》77_06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馆本、卷子成疏、臧疏作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’,唯馆本、卷子成疏作‘熟’。馆本‘天’作‘又’。柰卷、磻溪作‘孰能以有餘奉天下’,六朝残卷作‘塾能以有餘奉天下’,赵写作‘孰能...
《老子》34_06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是□聲人之能成大也”,损掩“是”之后“以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“聖(今简作圣)”假作“聲(简作声)”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乙本同此句,唯“聖(今简作圣)”写作...
《老子》69_05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无敵’,各本作‘輕敵’,罗卷上‘輕’字作‘誙’。卷子、馆本、成疏‘无’作‘侮’。成疏曰:‘侮輕凌也。’(臧疏作‘輕凌侮也’。)‘則’字,赵写作‘者’。··.·.譣弼注曰...
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15_高亨
高亨云:“二‘譽’字,王本原作‘輿’,傅本作‘譽’,《释文》同,今据改。···按:作‘譽’是也。‘數’字衍,当删。‘致’读为‘至’。古字通用。”
《老子》26_01_校笺_08_古棣
古棣云:“‘重為輕根’以战争的重車、輕車為喻,以明聖君驾御臣下的权术。春秋車战,兵車分为輕車、重車。輕車又称攻車,作战时處於前线,攻击敌人,因其不载物,輕便,故称輕車。重車又称輜車...
《老子》29_02_校笺_08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王注:‘万物以自然為性,故可因而不可為也,可通而不可執也。物有常性而造為之,故必敗也。物有往来而執之,故必失矣。’按:据王注观之,则本文‘不可為也’下当有‘不可執也’一...
《老子》08_03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處衆人所惡’,五注无‘人’字。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、清源、黄、程、邵‘人’下并有‘之’字。‘故幾於道’,五注、达真、叶句下并有‘矣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58_07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人之迷’,御注、河上、高翻作‘民之’。”
《老子》59_02_校笺_06_俞樾
俞樾云:“按《困学记闻》卷十引此文,两‘服’字皆作‘復’,且引司马公、朱文公说,并云‘不远而復’。又曰:‘王弼本作早服,而注云早服常也,亦当为復;’今按《韩非子·解老》曰:‘夫能嗇...
《老子》59_05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高说非是。从“夫唯嗇,是以蚤服”到“莫知其極,可以有國”,是推演而云然。帛书甲本正作“可以有國”,乙本亦作“□囗有國”;《韩非子·解老》也以“有國”与“有身”、“有其國”与...
《老子》62_05_校笺_11_楼宇烈
楼宇烈云:“‘拱’,通‘珙’,大璧。王弼此处作‘拱抱’解,即合抱,亦为形容璧之大。‘先’,疑为‘駪’之借字。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《老子》甲、乙本‘駟’字均作‘四’,‘四’借为...
《老子》44_03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高说是也。今帛书甲本“甚”字前即无“是故”二字。自《韩诗外传》、王弼以来,就衍增二字。可知所益久矣。又,下句已有“故”字,此二句不当重出“是故”,尤可证也。
《老子》56_06_校笺_11_吕惠卿
吕惠卿云:“万物一府,生死同状,无所甚親,无所甚疏,故不可得而親,不可得而疏。”
《老子》64_1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故慎終若始,則□□□□”,后句损“无敗事矣”四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作“故曰:‘慎冬若始,則无敗事矣。’”“終”作本字“冬”,“故”后有一“曰”字,似...
《老子》71_01_校笺_05_焦竑
焦竑云:“‘上’,古本作‘尚矣’。”
《老子》48_04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古时“而”、“則”通(见《经传释词》);但笔者从王弼本校补为“而”。“无不為”应作“无以為”,严遵本正作“无以為”,今从严本校补。《老子》主张“无為”,而不主张“无不為”(...
《老子》29_01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《庄子·在宥篇》云:“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,莫若无為。”郭庆藩注:“不得已者,非迫于威刑也。”《庄子》文与《老子》语义同。“為”,指“有為”,强力去做。治理天下的最好办法...
《老子》31_09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夫樂人殺人者’,按:各本无上‘人’字;易州、罗卷并无下‘人’字。焦竑引古本作‘夫樂人之殺人者’,当作‘夫樂殺人者’。‘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’,范、吴同此,臧疏、易州、磻...
《老子》34_01_校笺_08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景龙、御注、敦煌三本均无‘兮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4_13_校笺_05_吴澄
吴澄云:“此言聖人之欲,以不欲為欲。難得之貨,人所欲者,不貴重之,是不欲人之所欲也。故曰‘欲不欲’。”按:“欲不欲”,欲人之所不欲,想望人之所不想的;欲人之所不欲,則不欲人之所欲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