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20_08_校笺_03_陈景元
陈景元云:“‘怕’,一本作‘魄’。王弼作‘廓’。”
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12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据《释文》,王本作‘譽’。按:‘譽’乃美稱。‘致數譽无譽’,即‘王侯自稱孤寡不榖’之义。稱孤寡不穀,是致數毁也,然致數毁而终无毁。若有心致數譽,将反无譽矣。作‘輿’,义...
《老子》09_04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‘驕’、‘憍’皆‘歊’之借字。《说文》:‘歊,气上出貌。’今通用‘驕’。‘遺’,借为‘贻’,《说文》‘诒’下曰:‘一曰遣也;’盖即‘贻’字义。《说文》无‘贻’,‘赠...
《老子》58_08_校笺_03_陈景元
陈景元云:“‘劌’作‘穢’,浊穢也。有道之君,率性清廉,使物之自化耳。而不以己之洁白扬彼之污。但使物知劝而洗除穢浊矣。自此以上皆悶悶之政,非察察之治也。古作‘劌’,伤也,言聖人廉以...
《老子》61_01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大國者天下之下流,天下之所交也’,古本如此。”
《老子》80_01_校笺_05_李道纯
李道纯云:“‘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’,或云‘令器’,或云‘不用’,皆非也。”
《老子》67_02_校笺_04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‘夫唯不肖,故能大’,帛书乙本如此。甲本作‘夫唯大,故不肖’,‘大’字损掩,依意补。王、傅及今诸通行本俱作:‘夫唯大,故似不肖’,或无‘似’字,同帛书甲本。如按:甲、乙...
《老子》39_04_校笺_18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侯王,人主也。侯者,五等之爵;王者,萬乘之主。言侯王得一,故能永有天下,无思不服,而為天下正平也。”
《老子》52_08_校笺_11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景福、柰卷、诸河上均作‘習常’。邢玄、磻溪、王羲之作‘襲常’,襲、習古通。《文选·任彦昇萧公行状》注引《尚书·金滕》‘習’作‘襲’,云:‘習、襲通;’《周礼·地官·胥师...
《老子》34_音韵_04_水海
水海按:“道渢呵其可左右也,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。萬物歸焉而弗為主,則恒无欲也,可名於小。萬物歸焉而弗為主,可名於大。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,以其不為大也,故能成大。”右【xǐwe】、有【x...
《老子》39_03_校笺_03_张煦
张煦云:“赵(秉文)无‘神得一以靈’一句。”
《老子》70_01_校笺_02_石田羊一郎
石田羊一郎云:“下文‘言有宗’二句,检文义当在此上。‘甚易行’上当脱‘吾事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01_02_校笺_02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‘道,可道也,非恒道也;名,可名也,非恒名也。’甲本作‘恒’,乃原文。后因避汉文帝讳改‘恒’为‘常’。然自《韩非子·解老》,《淮南子·氾论训》、《道应训》、《本经训》,...
《老子》13_02_校笺_06_王昶
王昶云:“至元作‘何謂寵辱’。”
《老子》16_03_校笺_07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作‘夫物芸芸,各復歸其根’。王弼亦作‘凡’,馀与河上同。《庄子》作‘萬物云云,各復其根’。《说文解字》有‘物数纷酝’之言,是奕用正字。”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17_水海
水海按:顾欢等旧注,蒋锡昌、张松如等新注,把“太上”、“其次”等,释为以时间先后为序排列的不同时代;福永光司等把“太上”、“其次”等,释为不同世代的不同价值等级。此说皆可通。
《老子》65_05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知此两者,亦稽式也’,傅奕、王弼同古本。稽,古兮反,考也,同也,如《尚书》‘稽古’之‘稽’。傅奕云:‘稽式,今古之所同式也。’”水海按:《宋张太守汇刻四家注》本引王弼...
《老子》44_03_校笺_05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《吕氏春秋·侈乐篇》高注引《老子》曰:‘多藏厚亡。’(景龙)碑本‘蔵’即‘藏’字之别构。”
《老子》27_11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‘知’,本或作‘智’。”
《老子》15_09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唐写卷子残本、范、宋河上、白、赵写‘混’作‘渾’,臧疏亦作‘渾’,无‘其’字。成疏曰:‘渾,合也’,则成本亦作‘渾’。馆本、易州无‘兮其’二字。按:‘混’,当作‘溷’,...
《老子》24_07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物或有惡之’,各本无‘有’字。‘故有道不處’,御注、王弼‘道’下有‘者’字,河上有‘者’字,句末有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2_05_校笺_06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聖人自知其神而不求人知,自愛其气而不求人貴,故去彼自見、自贵之行,而取此自知、自愛之道。是以神气相守,显則成体,隐則成始,变化无穷,深不可测,是谓深根固柢,长生久视之道...
《老子》41_13_校笺_02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作“褒”是,他本皆作“隱(简作隐)”,误也。早年高亨指出:“道隱无名,疑当作‘大道无名’。盖‘大’字转写捝去,后人以意增‘隱’字耳。”可知“隱”为误。然不作“大道无名”...
《老子》78_07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'王',《说文》謂'天下所归往也'。《榖梁传·庄公三年》云:'其曰王者,民之所归往也。'则训'王'為'往',人所归落,斯為'王'之本义。《六书故·疑》云:'王,有天下曰王。帝与王一也。'...
《老子》49_01_校笺_05_张纯一
张纯一云:“景龙本、顾欢本皆无‘常’字,此文当作‘常无心’。”
《老子》27_1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、乙本“謂(简作谓)”皆假作“胃”,《甲本释文》、《乙本释文》皆已校改。想尔本、景龙本、敦煌丁本、遂州本、傅奕本、(唐)李荣本“是”作“此”,“眇要”作“要妙”,謂“...
《老子》02_03_校笺_04_李道纯
李道纯云:“‘有、无相生’已下六句,多加一‘之’字者,非也。”
《老子》11_04_校笺_02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埏,和也。埴,土也。和土以為饮食之器。器中空虚,故得有所盛受。”
《老子》58_06_校笺_03_王弼
王弼注云:“以正治國,则便復以奇用兵矣。故曰‘正復為奇’。立善以和万邦,则便復有妖之患也。”
《老子》35_05_校笺_11_陈景元
陈景元云:“若夫道之出口淡然无味,所谓‘信言不美’也。清静无为,则民樂其性,故含哺鼓腹而游乎混茫,则不知其所之矣,岂有和悦之声、甘美之味而审听咀嚼哉!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