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23_09_校笺_10_黄瑞云
黄瑞云云:“‘同於德者’四句,王本作‘同於道者,道亦樂得之;同於德者,德亦樂得之;同於失者,失亦樂得之。’他本亦基本相同。唯帛书甲、乙本并作‘同於德者,道亦得之;同於失者,道亦失之...
《老子》50_10_校笺_01_校堪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虎无所昔亓蚤,兵无所容□□”,前句“昔”即“措”的假借(两字皆属铎部),“蚤”为“爪”之假借(二字皆属幽部);后句损掩“其刃”二字。帛书乙本前句仅残留“其蚤”二...
《老子》05_04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《音辩》云:‘俞,羊朱切。’傅奕引《广雅》云:‘俞,益也。’《汉史》有‘民俞病困`。”
《老子》57_10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其说是,《老子》古本当作“欲不欲”。“欲不欲”与“无欲”旨义虽通,但略有别。“欲不欲”从字面上讲,前“欲”,义为“要”,即与《玉篇》所谓“愿也”义通,属能愿动词。“不欲”即...
《老子》13_1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愛以身為天下,女何以寄天下”,前句同此句;从上下文义看,后句不通。帛书乙本前句同此句,后句“若”作“女”;“女”,后来写作“汝”(“女”為“汝”的古字)。《集韵...
《老子》76_02_校笺_05_张煦
张煦云:“吕、林、苏、葛‘艸木’上有‘萬物’二字。开元、吕无‘之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2_06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若”误作“善”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正;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傅奕本“若”作“如”,“坐”字无,“而進此”作“進此道也”,谓“不如進此道也”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...
《老子》68_01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古之善為士者不武,善戰者不怒’,傅奕同古本。古之善為士者不尚武勇,远人不服,则修文德以来之。苟德所不能化,不得已而用兵御之,则从容和豫,何怒之有?怒则无谋矣。”
《老子》39_16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是故不欲□□若玉,硌□□□”,“不欲”后损掩“禄禄”二字,“硌”后损掩“硌若石”三字。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硌(luò),左旁残,仅存上划,据乙本释。”帛书...
《老子》23_08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同於德者,道亦德之”,王弼等本后几句衍作“同於道者,道亦樂得之;同於德者,德亦樂得之;同於失者,失亦樂得之。”楼宇烈云:“王弼注:‘言随(行)其所行,故同而应之...
《老子》78_03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'臧疏、寇、白、张嗣成、馆本、磻溪、卷子成疏作'故柔勝剛,弱勝强'。'
《老子》03_03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使心不亂’,纂微‘心’上有‘民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4_05_校笺_08_张煦
张煦云:“‘萬物歸之而不知主’,葛、林、苏、赵‘歸之’作‘歸焉’,吕、葛、林、苏‘知’作‘爲(简作为)’。‘可名於大矣’,吕(知常)、苏作‘可名為大’。”水海按:元刻林希逸本经文作...
《老子》59_03_校笺_07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早服’二字可从《韩非子》注,‘服’训服从道理。《虞书》‘五刑有服’,《传》:‘从也;’《尔雅·释诂》:‘服,事也;’《礼记·孔子闲居》:‘君子之服之也’,注:‘犹习也...
《老子》15_05_校笺_05_王昶
王昶云:“诸本‘猶’下亦有‘兮’字,陆希声、至元本并与此(‘猶若畏四鄰’)同。”
《老子》67_06_校笺_04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顾、彭、傅、范、高、赵、楼正诸本均有‘夫’字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及《群书治要》引均作‘慈,故能勇”。
《老子》77_06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孰能損有餘以奉天下’,古本。”
《老子》08_音韵_04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此章‘淵’、‘仁’、‘信’为韵;‘治’、‘能’、‘時’、‘尤’为韵。马说非是。”
《老子》31_09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樂殺人者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五注、曹、达真、陈、叶、清源、程、邵上并有‘夫’字。‘不可得志於天下矣’,纂微、苏、曹、陈、清源、程下并无‘矣’字。司马‘不可’下有‘以’字...
《老子》10_03_校笺_02_水海
水海按:“脩”,上古心纽幽部【sǐeu】;“滌”(“涤”的繁体),定纽觉部【dieuk】,陆德明谓“徒历反”;幽部【eu】和觉部【euk】,主要元音相同,可以对转,故觉幽通韵。因此“脩”、“滌...
《老子》56_04_校笺_05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敦、景、遂三本作‘忿’,盖‘紛’为‘忿’之借字。”
《老子》20_17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“以”,动词,用,使用。《玉篇》:“以,用也。”《尚书·梓材》:“以厥庶民。”孔传:“言当用其衆人之贤者与其小臣之良者。”孔颖达疏:“以,用也。”王弼注:“以,用也。皆欲有...
《老子》24_02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徐说甚是。“視(简作视)”,《甲本释文》、《乙本释文》皆校为“示”。“視(简作视)”通“示”(上古二字皆为脂部),以事或物示人,显示,引申为标榜。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云:...
《老子》31_12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河上、王弼作‘殺人之衆’。‘悲哀’,王弼作‘哀悲’。”
《老子》12_04_校笺_03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《吕氏春秋·本生篇》高注引作‘五味实口,使口爽伤’;《庄子·天地篇》曰:‘五味浊口,使口厉爽。’《淮南子·精神训》曰:‘五味乱口,使口爽伤。’《文选·七发》注引作‘...
《老子》57_08_校笺_04_水海
水海按:高明之说是。《老子》下文所谓“聖人之言”,实际上是老子本人寄托之言。成玄英疏文就已指出:“老子自是聖人托伪谦之圣化,故《庄子》云‘寓言十九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17_05_校笺_06_焦竑
焦竑云:“‘猶兮其貴言’,王弼作‘悠兮’,一无‘兮’,龙兴观碑次解本作‘其猶貴言’。”
《老子》45_04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盈如冲亓□□□□□□□□巧如拙□□□□□□□絀”。乙本释文作“盈如冲,其【用不窮。大直如詘,大】巧如拙,【大辯如訥,大赢如】絀”。我仔细勘审《马王堆汉墓帛书》(...
《老子》10_08_校笺_07_王弼
王弼注云:“不塞其原,则物自生,何功之有?(不禁其性,则物自济,何為之恃?)物自長足,不吾宰成,有德无主,非玄而何?凡言玄德,皆有德而不知其主,出乎幽冥。”
《老子》33_02_校笺_11_冯达甫
冯达甫云:“燃燭点灯,但能照見别人面目,却看不到自己真容。既能照人并能照己的,只有明鉴。故真正高明的人,不在知人,而在自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