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36_02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查道藏河上公本及王羲之本(古棣所謂“河上公古本”)皆作“將欲弱之”。吴云所见本当是宋刊河上公本(影宋本),但宋刊河上公本作“將使弱之”,而不作“使非弱之”。“弱”:形容词用...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21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先開張之者,欲极其奢淫。”唐玄宗注云:“將欲歙敛众生情欲,则先開張,极其侈心,令自困於爱欲,则当歙敛矣。”
《老子》36_02_校笺_07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將欲除强梁、去暴乱,当以此四者(即‘張之’、‘强之’、‘興之’、‘與之’)。因物之性,令其自戮,不假刑为大,以除將物也。”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2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炉之有鞴,方可治炼。夫鞴之將欲翕也,必固張之。張之不固,则不能翕也。其次可以类推。天下之理,有張必有翕,有强必有弱,有兴必有废,有與必有取,此春生夏长,秋敛冬藏,造化消...
《老子》36_02_校笺_08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欲令歸道柔弱,必先极其强大,然后示之以雌柔。”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23_吴澄
吴澄云:“‘歙’,阖也;張,開也。《老子》谓‘反者道之动’,又谓‘玄德深矣遠矣,與物反矣’,故其所为,大概欲與人之所见相反,而使人不可测知。故借此八者相反之四事设譬,而归宿在下文‘...
《老子》36_02_校笺_09_王安石
王安石注云:“天下之人常为阴阳转徙而不知反,故欲張者必歙,欲强者必弱,知雄之为动而当守其雌,知白之为明而当守其黑。故处之以歙则天下之張皆歸之,而不为彼之所歙。持之以弱,则天下之强皆...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24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起於未然之时,谓之將欲;定於已然之事,谓之必固。此非圣人將欲也,亦非大道將欲也,气数之升沉,自当如此矣。將欲之机,虽不可知,必固之事,虽不可見;发之於外,用之於事,未有...
《老子》36_02_校笺_10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观天地之道,春夏则为强,秋冬则为弱。观老少之理,年少则为强,年老则为弱。”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25_余培林
余培林云:“‘歙’,收缩的意思。越王勾践要灭掉吴国,先劝吴王攻打齐国,勝了齐国,又劝吴王和晋国在黄池之会上争霸。这些目的都达到之后,吴王日渐骄奢,似張而实歙,於是越王一举而消灭了吴...
《老子》36_02_校笺_11_余培林
余培林云:“‘弱’和‘强’都是动词。春秋时,郑庄公要消灭共叔段,给他很大的土地、众多的人民,使他终於起了反叛的念头,然后庄公发兵一举而扑灭了他。这就是‘將欲弱之,必固强之’的实例。...
《老子》36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同此,后句作“□□强之”,损掩“必古(姑)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和高明误校为“必固”;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景龙本“古”作“故”,謂“將欲弱之,必故强之”。宋刊河上...
《老子》36_02_校笺_02_毕沅
毕沅云:“‘欲’,河上公本作‘使’,非。”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17_陈鼓应
陈鼓应云:“‘歙’,敛,合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作‘翕’。‘翕’、‘歙’古字通用。‘之’,陈懿典《道德经精解》作‘者’。”
《老子》36_02_校笺_03_魏稼孙
魏稼孙云:“(景龙本)‘故張’、‘故强’、‘固興’、‘固與’,上两句作‘故’,下两句作‘固’。严云:‘必故,各本作必固,下三句皆然;’误。”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07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翕之’,河上作‘噏之’;王弼作‘偏之’;简文作‘歙之’,又作‘給’。‘必故’,各本作‘必固’,下三句皆然。”
《老子》35_音韵_04_水海
水海按:“執大象,天下往。往而不害,安平大。樂與餌,過格止。”象【zǐan】、往【xǐwan】为韵,二字皆入阳部。害【xāt】、大【t*āt】为韵,二字皆入月部。餌【nǐe】、止【tǐe】为韵,二...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08_张煦
张煦云:“‘翕’,葛、苏、林作‘噏’;吕、赵作‘歙’。”
《老子》35_音韵_05_本章韵读
本章韵读:象、往,阳部;害、大,月部;餌、止,之部。言、見,元部;味,物部,聞,文部,物文通韵,既,物部,文物通韵。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09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意林》引‘歙’作‘噏’。”
《老子》35_今译
(圣人)执守大“道”,天下人民都来归往他。天下人民归往他,并且不伤害他,于是天下和平安泰。动听的音乐与味美的食物(颇能诱人,但)享用过度,就会令人止步。然而,大“道”(却不像这样)...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10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按天文钞河上公本及景龙碑作‘翕’,范应元所见王弼本亦作‘翕’,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亦同。似王、河两本均作‘翕’,后人改王本为‘偏’或‘歙’,而改河上公本为‘噏’。”
《老子》35_述评
本章节通过对有声有味的“乐与饵”和无声无味的“大道”的比较,劝导人君要执守“大道”,以使天下和平康泰。《老子》认为,就体而言,“乐与饵”有声、有味、有形;“道”则无声、无味、无形。...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11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范、罗卷、易州、臧疏同(作‘翕’)。成疏曰:‘翕,合也。’是成亦作‘翕’。白、潘及《意林》引作‘噏’。彭、磻溪作‘歙’。易州‘固’作‘故’。罗卷第三卷止‘張’字。按...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此;乙本“拾”假作“擒”(上古二字皆入缉部,为叠韵通假)。今从甲本。宋刊河上公本、嘉靖刊河上公本、景福本、敦煌丁本、遂州本、虞世南本、(唐)李荣本、《意林》本、林...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12_高亨
高亨云:“按:‘歙’、‘翕’古通用。《庄子·山木篇》:‘则呼張歙之。’《释文》引司马注:‘歙,敛也。’《荀子·议兵篇》:‘伐張伐翕;’杨注:‘翕,敛也。’‘固’读为‘姑且’之‘姑’...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將欲偏之’,简文作‘歙’,又作‘給’;河上本作‘噏’也。‘偏’,许及反。顾云:‘閉塞也。’”水海按:陆氏所见王弼本作“偏”。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13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歙’,《释文》作‘偏’,范见王本作‘翕’,当据《释文》为正。‘歙’为本字;‘噏’、‘翕’、‘偏’均为通用之字。按:《淮南子·本经训》:‘開闔張歙’;又《精神训》:‘開...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歙’,王弼作‘’,河上作‘噏’,黄作‘翕’。”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14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按:作‘翕’是也。傅、范皆作‘翕’。范曰‘王弼同古本’,是王本亦作‘翕’,今本作‘歙’。《释文》出‘將欲偏’,知《释文》所见王本作‘偏’。敦煌、景福、室町三本作‘噏’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