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子汇编数据 第71页

《老子》60_01_校笺_11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馆本、六朝残卷‘烹’作‘亨’,‘鮮’作‘腥’。··《论衡·自然篇》曰:‘上德之治,若烹小鮮’,《后汉书·循吏传赞》曰:‘治善烹鮮’,俱本此文,亦作‘鮮’。”
0487

《老子》39_14_校笺_04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此其’,古本作‘是其’。‘非乎’,古本作‘非歟’。”
04810

《老子》39_16_校笺_09_高延第

高延第云:“‘琭琭’,《史记·平原君列传》作‘録録’,《后汉书·冯衍传》作‘碌碌’,注:‘碌碌为人所貴,落落为人所賤。’河上注以‘琭琭喻少,落落喻多’;王弼以为‘琭琭珞珞,体尽于形...
04810

《老子》54_01_校笺_11_王安石

王安石云:“善建者,德建也。能德建,则不拔矣。善抱者,抱一也。抱一而不离,则不脱矣。”
04811

《老子》14_10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“沕”(mì),潜藏,隐没。《集韵·质韵》:“沕,潜藏也。”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袭九渊之神龙兮,沕深潜以自珍。”裴骃集解引徐广曰:“沕,潜藏也。”司马贞索隐:“张晏曰...
04813

《老子》62_01_校笺_10_张舜徽

张舜徽云:“各本作‘道者萬物之奥’。帛书甲、乙本‘奥’作‘注’,并有‘也’字,今据写正。《说文》:‘注,灌也。’引申有归聚义。谓道为萬物之所灌注也。”
0489

《老子》20_15_校笺_12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淡’,王弼作‘澹’。苏灵芝书作‘忽若晦’。《庄子》‘渊渊乎其若海’,即用此文。”
0487

《老子》52_音韵_02_顾炎武

顾炎武《唐韵正》卷十《四十五厚》云:母,古音满以反。引《老子》此章及“无名天地之始,有名萬物之母”;“忽兮若海,漂兮若无所止,众人皆有以,而我独顽似鄙,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”;“独立...
04815

《老子》30_04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俞说是。帛书甲、乙本正无“敢”字。帛书甲、乙本作“毋以取强焉”(陈鼓应说甲、乙本同作“毋以取强”,则校误)。毋,通“不”,否定副词。《墨子·天志篇》引《诗》云:“毋大声以色...
0486

《老子》31_03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甲本作“有欲者”不误也,“欲”当為本字。帛书甲、乙本前经文亦有“有欲者”(见《道篇》)。况且帛书甲、乙本前文尚有“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嗷”(见《道篇》),而通行本第一章亦有...
0486

《老子》60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全损,乙本如此,今从乙本。帛书《老子甲、乙本释文》校“亨(pēng)”为“烹”,不取(说见下)。严遵本、范应元本及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“國”下皆有“者”字,严遵本和《韩非...
0485

《老子》21_04_校笺_05_楼宇烈

楼宇烈云:“此处所讲‘有物’、‘有象’,均為‘恍惚’之物象,亦即所谓‘无狀之狀,无物之象’。
0487

《老子》39_13_校笺_07_毕沅

毕沅云:“诸本皆作‘侯王’。‘自謂’下,河上有‘曰’字,‘穀’作‘轂’,”水海按:道藏河上公本作“穀”,敦煌唐写本P二六三九和S三九二六《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》、宋刊河上公本皆作“轂”...
0486

《老子》78_03_校笺_05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'御注、高翻作'故柔勝剛,弱勝强';河上、王弼无'故'字,作'弱之勝强,柔之勝剛'。'水海按:道藏河上公本有'故'字,作'故柔勝剛,弱勝强';宋刊河上公本才无'故'字,作'弱之勝强,柔...
04814

《老子》48_02_校笺_07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‘為道者日損’,言圣人為无為之道者,以情欲日損為目的;情欲日損,务欲天下复返虚无也。”
0486

《老子》02_01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“皆”作“以”,则为误也。 又,蒋锡昌云:“按:无名时期以前,本无一切名,故无所谓‘美’与‘善’,亦无所谓‘惡’与‘不善’。迨有人类而后有名,有名则有对待;既有‘美’与‘善...
04812

《老子》29_05_校笺_05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呴’,陆、王弼作‘歔’。一作‘嘘’。古本作‘噤’。”
04811

《老子》54_03_校笺_07_张煦

张煦云:“苏、葛‘之’下有‘於’字,下同。”
0487

《老子》34_03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河上公本、御注三本、敦煌英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陆希声本、强思齐本、葛玄序文本、杜光庭本、陈象古本、苏辙本、陈景元本、李霖本、白玉蟾本、(...
04812

《老子》61_01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高说非是。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大邦者下流也”。据日本东条一堂《老子王注标识》本王弼注经文云:“江海居大而处下,则百川流之;大國居大而处下,则天下流之,故曰:‘大國者下流也。’...
0485

《老子》16_05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语,帛书甲本作“情,是謂復命”,“情”为“静”之假(上古二字皆为从纽耕部),“胃”为“謂”之假借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物部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乙本作“静,是胃復命”,“胃”为“...
0488

《老子》67_09_校笺_10_河上公

河上公注云:“今世人舍其慈仁,但为勇武也”。
04810

《老子》39_05_校笺_04_焦竑

焦竑云:“开元本无‘一也’。”
0487

《老子》70_音韵_02_古棣

古棣云:“按:朱所以认为‘君’、‘宗’非韵,因为他不了解春秋和战国韵部有所不同。··《诗经》的韵部应该是二十九部;后来由于语音演变,冬部从侵部分化出来,所以战国时代的韵部应该是三十...
04811

《老子》48_03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“損之又損”与“損之又損之”意同;但“損之又損”则文笔简约,当从。宋刊河上公本“又損”下无“之”字,但河上公注文(顾欢本注引),有“之”字。河上公注本句之义则较合经文之义。...
0489

《老子》33_07_校笺_11_张松如

张松如云:“‘不失其所’之‘所’字,在这里尚未与‘能’字对称,然已具有了中国哲学中认识论的一对范畴之含义。原‘能知’和‘所知’,即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。释家以为‘所知’依附于‘能知’...
0485

《老子》15_12_校笺_09_武内义雄

武内义雄云:“敦、景、遂三本,并无‘孰能’二字。”
0488

《老子》38_06_校笺_08_高亨

高亨云:“古人攘臂,援其袂而缠以绳,故其本字作纕从系。《说文》:‘絭纕,臂绳也’,是其证。或上卷其袂而不缠绳,《广韵》‘揎袂出臂曰攘’是也。《孟子·尽心篇》:‘冯妇攘臂下车。’《庄...
04811

《老子》67_14_校笺_04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天將救之,以慈衛之’,寇‘救’作‘捄’。罗卷‘以慈’上有‘以善’二字,即涉‘以慈衛之’及‘古之善為士者’而衍。馆本作‘天下救之’。”
04814

《老子》25_03_校笺_03_毕沅

毕沅云:“王弼无‘而’字。”
048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