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05_音韵_06_水海
水海按:“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;聖人不仁,以百姓為芻狗。”仁【nǐen】、仁【nǐen】為韵,仁字入真部;狗【ko】、狗【ko】为韵,狗字入侯部。此为交韵(即奇句和奇句韵,偶句和偶句韵)。...
《老子》07_02_校笺_13_王安石
王安石注云:“以其不自生,故能長生。天地所以長久者,以其不自生,任萬物之所生。既任萬物之所生,乃能長生萬物,而无生之累也。于天言長,于地言久,则重于久可知也。”
《老子》53_04_校笺_07_王弼
王弼注云:“朝,宫室也。除,洁好也。朝甚除,则田甚蕪,倉甚虚。设一而众害生也。”
《老子》32_07_校笺_13_冯达甫
冯达甫云:“知止,知道道之所在,不要因有名而忘忽(乎)道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‘在止於至善,知止而后有定。’朱注:‘止者,所当止之地,即至善之所在也。知之,则志有定向。’”
《老子》36_04_校笺_08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彭耜本‘將欲奪之’,作‘將欲取之’。《吕氏春秋·行论篇》曰:‘《诗经》曰:將欲毁之,必重累之;將欲踣之,必高舉之。’亦與此词异谊同,疑亦为《老子》所出。”
《老子》20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全损;帛书乙本“兮”,时译为“呵”,“哉”假作“才”(上古二字皆为之部)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唐玄宗注本、唐玄宗疏本、楼正本、景福本、李约本、陆希声本、强思齐本...
《老子》20_09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‘若’作‘如’;‘咳’,河上公作‘孩’。《说文解字》曰:‘咳,篆文孩。’古文字同。”
《老子》22_02_校笺_08_张煦
张煦云:“吕‘敝’作‘弊’。”
《老子》49_01_校笺_02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御览》六二四引‘常’作‘恒’。”
《老子》35_01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无“者”字。劳健云:“(‘執大象’)句與‘天下往’句叶韵,当无‘者’字。”按:“象”、“往”为韵,二字皆入阳部。又,“執(简作执)”,《玉篇》:“持也,守也。...
《老子》37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愚而欲□,□□□之以无名之楃”,“化”假作“愚”,“欲”后损掩“作吾將闐”四字,《甲本释文》校补為“作吾將鎮”;“樸”假作“楃”(二字上古皆為屋部,属叠韵通假)...
《老子》39_06_校笺_07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无以者,致诚之辞也。以,用也。夫矜存者丧,执得者失,言天得道用以致清浮,若不守道冲和,而但矜用其清,將恐至于破裂不成象也。”
《老子》79_03_校笺_06_张煦
张煦云:'苏、林无'故'字。'
《老子》01_01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中的“道”从哲学意义上来讲,主要有两个意思:其一指宇宙本体,即物质世界的实体;其二是指支配物质世界或现实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。此两句中的第一个“道”字和第三个“道...
《老子》02_03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毕、刘、蒋三人之说甚是。帛书甲、乙本“長短之相刑也”,用“刑”字假“形”字,而不作“較(简作较)”。“刑”、“形”古多通假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耕部),银雀山汉墓竹简《孙膑兵法...
《老子》06_02_校笺_04_张煦
张煦云:“开元无上‘之’字及‘是謂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54_01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善建者不拔’,罗卷、馆本无‘者’字,下同。臧疏无此句‘者’字,各本及《周易集解》虞翻引同此。‘善衰者不脱’,‘衰’,各本作‘抱’,范‘脱’作‘捝’,是。《说文》曰:‘...
《老子》32_07_校笺_03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御注作‘知止所以不殆’,河上作‘知之所以不殆’,王弼作‘知止可以不殆’。”
《老子》12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是以聲人之治也,為腹不□□”。“聖(简作圣)”音假作“聲(简作声)”(上古二字皆為书纽耕部),“腹”后无“而”字,损掩“為目”二字。乙本同此两句,唯“聖”省作“...
《老子》14_07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“其”作“亓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今从甲本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、景福本、敦煌丙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强思齐本、陆希声本、杜光庭本、诸宋金人本、...
《老子》37_音韵_03_江有诰
江有诰云:“静,疾郢切。按古惟有平去二声,至魏、晋始间读上声,当与清、劲二部并收。《老子·為政篇》‘不欲以静’与正叶,《洪德篇》‘清静’与正叶,《淳风篇》‘我好静’与正叶,‘歸根曰...
《老子》20_08_校笺_13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文选·子虚赋》注引作‘怕然而未兆’。”
《老子》20_16_校笺_10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天文钞河上本作‘兮’,广明幢作‘剽兮’,泷川本及世德堂本作‘漂兮’。按:‘漂’、‘剽’为‘漂’之或体,而‘漂’、‘飂’音相近。”
《老子》41_12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“大象无形”与《道篇》“无状之状,无象之象”意同。“大象”即《道篇》的“执大象”的“大象”。这个复合词赋予了“道”的含义。成玄英疏:“大道之象,象而无形也。”
《老子》51_01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畜’,借为‘育’,声同幽部。”
《老子》54_02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子孫以祭祀不輟’,纂徽、司马、苏、曹、达真、陈,并无‘以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6_05_校笺_06_奚侗
奚侗云:“静漠者,神明之宅,故静则‘復命’。‘静曰’,各本作‘是謂’,与上下文例不合,此依开元碑本及焦竑本。”
《老子》16_10_校笺_03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唐写卷子残本、经幢本作‘知常曰容’。”
《老子》80_0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徙”作“送”,《说文》云:“送,遣也。”则知“送”并不为讹(高明漏校)。《甲本释文》把“送”订为讹字,其校注云:“‘使民重死而遠送’,通行本‘遠’上有‘不’字。按帛...
《老子》48_01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為學’、‘為道’,古本下有二‘者’字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