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20_11_校笺_03_纪昀
纪昀云:“‘而我獨若遣’,按:《永乐大典》无‘而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0_15_校笺_07_李道纯
李道纯云:“‘忽乎若晦’,或云‘淡乎其若海’,非。”
《老子》69_01_校笺_04_高亨
高亨云:“有‘者’字是也。此句当作‘古之用兵者有言’。‘古’字窜入上章,又捝‘之’字耳。”
《老子》69_05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幾’,音祈,一音机。”
《老子》21_05_校笺_15_吴澄
吴澄注云:“恍惚虽不可見,而似无似有,犹似可見。窈冥则昏昏昧昧,全不見矣。此道之‘无’也。‘其’字指道而言,‘精’谓德也。有物有象者,德之容,皆其粗也。德者,有物有象之本,乃其精也...
《老子》42_04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如此;乙本作“□□以為和”,损掩“中氣”二字。今从甲本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本、李约本、虞世南本、成玄英本、遂州本、楼正本、傅奕本、杜光庭本...
《老子》23_03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高明说比较符合《老子》之旨。但“孰為此”不是陈述句,而是不需要回答的反问句。谓谁使飄風、暴雨如此?言外之意即“道”,这是自然的。万物既始於“道”,飄風、暴雨亦必因“道”而生...
《老子》45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大赢如纳”,有脱文;帛书乙本仅残留第二句末尾一“絀”字。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通行本作‘大辯若訥’。疑此处有脱文,原文当作‘大赢如絀,大辯如訥’。炳(nu...
《老子》07_02_校笺_04_王昶
王昶云:“邢州无‘且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53_06_校笺_07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敦、遂二本‘資貨’,与《韩非子·喻老》合。”
《老子》08_02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“水善利萬物”,是就水对萬物的关系而言,谓水好施利於萬物,萬物因水而生(参看王安石注);“有静”,是就水本身的情况而言,谓水以虚静柔弱自处;“而”是连词(顺连而非转连)。
《老子》54_06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作“邦”说是也。唯古棣谓首先指出“作‘國’乃汉人避刘邦讳所改”者是明人焦竑,其实,最早发现这一点的是吴澄(见上引文)。古棣误也。又:“丰”,河上公注、唐玄宗疏为“豐厚”,成...
《老子》10_01_校笺_21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有“乎”字,今本多捝误。帛书乙本、敦煌唐写本S四七七《老子道经河上公章句》、道藏河上公本有“乎”,足证古本固有“乎”字。
《老子》32_03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马叙伦、蒋锡昌之说是,《老子》古本当作“侯王”。因春秋时期周室日衰,诸侯称王亦称霸(详论见拙著《老子楚语考论》附录一《成书时代新证》一文),《老子》就是针对当时的诸侯王称霸...
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02_王昶
王昶云:“开元、至元‘忘’作‘亡’,河上作‘妄’,传写之误。”水海按:河上公本经文作“亡”,而注文出“妄”字,有可能古河上公本作“妄”。
《老子》58_07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全损;帛书乙本作“□之悉也,亓日固久矣”,前句损掩一“人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,“恍”作“悉”,《正字通》谓“悉”同“悉”,一般人认为,则作“悉”,为“迷”之假借...
《老子》58_09_校笺_08_魏源
魏源云:“‘燿’,王弼作‘耀’。”水海按:王弼注文“以光照求其隐慝也”,王似当作“耀”。
《老子》36_02_校笺_09_王安石
王安石注云:“天下之人常为阴阳转徙而不知反,故欲張者必歙,欲强者必弱,知雄之为动而当守其雌,知白之为明而当守其黑。故处之以歙则天下之張皆歸之,而不为彼之所歙。持之以弱,则天下之强皆...
《老子》14_11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此两句言道不生不灭,无始无终。唐玄宗注:“无始,故‘迎之不見其首’。无终,故‘随之不見其後’。”严復云:“見首見尾,必有穷之物。道与宇宙,无穷者也,何由見之?”徐梵澄云:“...
《老子》15_0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,乙本损掩一“善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从《乙本释文》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景福本、敦煌丙本、遂州本、楼正...
《老子》61_02_校笺_15_王弼
王弼注:“天下之所归会者也。静而不求,物自归之也。”
《老子》65_01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愚”。作“遇”者,“遇”与“愚”古通(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·需部》:“遇,假借为愚。”),作“娱”者,为“愚”之借(上古二字皆为疑母,为双声假借)。因作“...
《老子》80_03_校笺_06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两‘有’字句,各本均增‘雖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0_18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而貴求食於母’,纂微、司马并作‘而貴食母’;苏作‘兒貴食母’;五注、曹、陈、达真、叶、清源、黄‘於’并作‘於’;程作‘而貴食於母’。”
《老子》24_03_校笺_03_魏稼孙
魏稼孙云:“御注‘見’下有‘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2_04_校笺_06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强本荣注引经文云:‘故聖人自知不自見’,是荣作‘故’。按:‘自知’与‘自爱’词异谊同,‘自見’与‘自贵’词异谊同。‘自愛’,即清静寡欲,‘自贵’即有为多欲。此言聖人清静...
《老子》76_04_校笺_12_丁仲祐
丁仲祐云:“《集韵》‘共’为‘拱’之省文。《榖梁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‘子之冢木已拱矣’,注:‘拱,合抱也。’又《公羊传》注‘拱可以手对抱’。”
《老子》26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“冬”假作“衆(简作众)”(上古春秋时二字皆為侵部,战国时為冬部),“輜(简作辎)”假作“甾”(上古二字皆為庄纽之部),《甲本释文》皆已校正;帛书乙本前句同此,后句...
《老子》48_03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司马温公与古本有两‘之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03_07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仅存“使”字,他字全损;帛书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想尔本、敦煌甲本皆无“夫”字,“知”后有“者”字,“弗”作“不”,无“而已”二字,谓“使知者不敢、不為”。景龙本无“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