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子汇编数据 第73页
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05_纪昀

纪昀云:“‘太上,下知有之’,按:‘下’,《永乐大典》作‘不’。吴澄注本亦作‘不’。”
04412

《老子》66_音韵_03_本章韵读

本章韵读:王、王,阳部。民、民,真部。之、之,之部。害,月部;猒,谈部,月谈通韵。争、争,耕部。
03512

《老子》20_06_校笺_14_王弼

王弼注:“衆人迷於美进,惑於荣利,欲进心竞,故熙熙如享太牢,如春登臺也。”
05512

《老子》39_08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作“泄”亦通。“歇”(晓纽月部)、“泄”(心纽月部),为叠韵,近音、同义互训,且“泄”为楚方言。扬雄《方言》卷十云:“戏、泄,歇也。楚谓之‘戏’、‘泄’。奄,息也,楚、扬谓...
05012

《老子》42_03_校笺_02_毕沅

毕沅云:“衰,诸本作‘抱’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‘負’作‘背’。”
03012

《老子》43_02_校笺_04_水海

水海按:今严本(怡兰堂校本、道藏严本)作“无有,入於无間”,与范氏所见不同。宋刊河上公本作“无有入无間”,无“於”字;道藏河上公本、敦煌唐写本P二六三九号、S三九二六号《老子德经河上...
04512

《老子》47_03_校笺_08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按:范谓王同古本,则范见王本作‘题’,当据改。《文子·精诚篇》同此(即作‘少’)。”
04712

《老子》27_06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故无棄人’,叶‘故’作‘而’。”
05312

《老子》51_02_校笺_02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馆本‘勢’作‘孰’。”
04012

《老子》29_05_校笺_15_高明

高明云:“今本‘或歔或吹’之‘歔’字,也有作‘呴’、‘欨’、‘煦’、‘噤’者,乙本作‘熱(简作热)’,甲本作‘炅’。在此皆应假为‘嘘’字。‘嘘’字晓纽鱼部字,‘熱’為日纽月部字,‘...
05612

《老子》30_01_校笺_09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蒋说误也。原拓本及《绩语堂碑录》所载碑文,与严可均校语,又《古本道德经校刊》拓本,均作‘以道作人主者’,石刻尚在,俞氏之说万无可疑。昔罗振玉作《道德经考异》云:‘读《铁...
04412

《老子》52_08_校笺_04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習常’,御注、高翻作‘襲常’。”
05412

《老子》53_02_校笺_05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按:王说是也。然《韩非子·解老》曰:‘书之所谓大道者,端道也。(伦按:端借为褍,《说文》曰:衣正幅也。)所谓貌施也者,邪道也。所谓徑大也者(大为道误,王先慎谓衍字,非也...
05612

《老子》08_03_校笺_15_古棣

古棣云:“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‘乾坤幾乎息矣;’《礼记·乐记》:‘知乐则幾於礼矣;’《庄子·渔父篇》:‘幾於不免矣;’《吕氏春秋·大乐篇》:‘则幾於知之矣。’此四句的‘幾於’也都是亟...
06312

《老子》31_06_校笺_05_成玄英

成玄英疏云:“非君子、善人之器,必须夷凶拯难不得止而用之,权智亦尔。”
03812

《老子》10_02_校笺_15_陈景元

陈景元云:“旧说曰:專,一也;任也。氣者冲和妙氣也,又自然之氣也。夫人卓然独化,禀自然冲和妙氣,氣降形生;自无染杂。若乃專任冲妙,知见都忘,使氣自纯和,形自柔弱,不为众恶所害,是得...
05412

《老子》10_06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以知乎’,‘知’音智。河上本又直作‘智’。”
04212

《老子》32_07_校笺_08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张之象‘所’作‘可’。易州、罗卷无‘所以’二字。河上注曰:‘夫知止则神灵祐助,不復危殆。’是河上亦无‘可以’二字。”
04212

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14_古棣

古棣云:“‘强行者有志’,蒋释说是。《老子》说‘不为而成’(四十七章),‘为’也就是‘行’,不为也就是不行;但他却主张‘为道’,他说‘古之善为道者···’(六十五章),‘上士闻道,...
03012

《老子》12_02_校笺_09_成玄英

成玄英疏云:“‘馳騁’,犹走骤也。言田獵之夫,贪逐禽兽,快心放荡,有类狂人倒置之徒。欲心逐境,速如馳騁,狂如田獵也。”
04612

《老子》57_07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□□盗賊□□”,损掩前句的“法物兹章而”五字和后句的“多有”二字;乙本仅损前句的“法”一字和后句的“多有”二字。今据河上公本校补。帛书《老子甲、乙本释文》...
04212

《老子》57_10_校笺_06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易州无‘而’字。··《文子·微明篇》引‘我无事’句在‘我无為’句上。《盐铁论·周秦篇》引‘我’字作‘上’,譣弼注曰:‘上之所欲,民从之速也。’是汉魏以前本皆作‘上’也。...
02912

《老子》13_07_校笺_06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馆本、罗卷、易州、臧疏及《列子·天瑞篇》张湛注引并无‘者’字。馆本、罗卷、易州‘為吾’作‘為我’。《弘明集》七《释慧通驳顾欢夷夏论》引‘身’下有‘也’字。《广弘明集》十...
05312

《老子》35_02_校笺_11_张松如

张松如云:“‘往而不害,安平泰’,按:‘太’、‘大’古隶互通,本字当作‘泰’,‘泰’、‘太’一字。蒋锡昌引六十六章‘故居上而民弗重也,居前而民弗害也’之文,解此章‘不害’乃万民不害...
09812

《老子》13_10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“託(今简作托)”作“迈”(為“託”的异体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正為“託(今简作托)”;乙本作“若可以橐天下□”,“託”假作“橐”(上古二字皆為透纽铎部),“矣”字损掩...
04712
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17_陈鼓应

陈鼓应云:“‘歙’,敛,合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作‘翕’。‘翕’、‘歙’古字通用。‘之’,陈懿典《道德经精解》作‘者’。”
02612

《老子》36_08_校笺_05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國有’,各本作‘國之’。‘可示’,各本作‘可以示’。”
02612

《老子》15_02_校笺_04_易顺鼎

易顺鼎云:“《文选·魏都赋》张载注引《老子》曰:‘古之士,微妙元通,深不可識。’”
02812

《老子》37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无名之楃,夫將不辱”,前句损掩“闐之以”三字,“樸”假作“楃”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乙本同此二句。今从乙本。遂州本无“闐之以”三字,无“名”后“之”字,“...
06612

《老子》64_08_校笺_02_成玄英

成玄英云:“河上公本作‘千里’,此言‘百仞’,且七尺曰仞。”水海按:可知成玄英本与帛书甲本同。
032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