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20_15_校笺_10_纪昀
纪昀云:“‘澹兮’,《永乐大典》作‘漂乎’。一本作‘忽兮’。”
《老子》23_07_校笺_07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失者,谓执滞言教而失道也。夫言教者,道理之筌蹄也,有筌蹄者,乃得鱼兔,今滞守筌蹄,則失鱼兔矣。执滞言教,則失妙理矣。失理則无由得道,是自同於失也。故云‘失者,同於失’...
《老子》77_03_校笺_0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《文子·十守篇》云:‘天之道,抑高而舉下,損有餘補不足。’盖同王本。”
《老子》27_04_校笺_12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善閉者无關鍵而不可開’,按:范作‘楗’,宋河上作‘揵’,陆、彭、张嗣成、臧疏作‘楗’。馆本‘閉’作‘閇’,无‘者’字,‘鍵’作‘揵’,无‘而’字。易州‘閉’作‘閇’,...
《老子》02_05_校笺_10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白玉蟾、磻溪、经幢、赵写本并作‘萬物作而不辭’。范谓杨孚、王弼同古本,则王确作‘不為始’。成疏曰:‘始,先也。’是成亦作‘不為始’。伦按:当依王弼作‘萬物作焉而不辭’。...
《老子》50_10_校笺_08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罗卷‘爪’作‘狐’,误。碑本‘措’作‘揩’,亦误。‘揩’乃‘措’之误字。”又云:“‘措’、‘錯’古通。‘措’,安也。无所措其抓,即无所安其抓也。‘爪’罗卷作‘狐’,乃‘...
《老子》05_04_校笺_10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‘詘’,各本作‘屈’,王弼注曰:‘故虚而不得穷屈,動而不可竭尽也。’则王亦作‘屈’。按:‘虚’借為‘空’,‘屈’借為‘渴’。《吕氏春秋·慎势篇》:‘尧且屈力。’高诱...
《老子》30_02_校笺_04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按:‘好’,与‘孔’同。《尔雅·释器》‘肉倍好謂之璧’,‘好’即‘孔’也。‘好’、‘孔’双声同转。”马叙伦云:“《尔雅》之‘孔’为空之借,此当如字读。”
《老子》32_03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侯王’,梁武作‘王侯’。”
《老子》10_04_校笺_06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‘愛民’景龙碑避讳作‘人’。‘國’下敦煌丙本作‘而无知’,景龙、御注、英伦三本均作‘能无為’。”水海按:御注本、景福本、邢玄本等唐人本皆作“民”,并未避讳。故罗氏之说不...
《老子》56_08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损掩一“得”字,后句“賤”借作“淺”(上古二字皆为元部),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已校为“賤”。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李约本、赵孟頫本无“不可得而贵”一句。严遵本...
《老子》64_09_校笺_05_王弼
王弼云:“当以慎终除微,慎微除亂。而以施為治之,形名執之,反生事原,巧辟滋作,故敗失也。”
《老子》18_02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无‘焉’字。‘智慧’,河上公作‘智惠’,王弼作‘知慧’。‘知’与‘智’同,‘惠’与‘慧’通。聚珍版弼本作‘慧智’,与陆德明本不同。”
《老子》19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释德清本“利”作“智”,谓“絶巧棄智,盗賊无有”。经训堂刊傅奕本“賊”作“跖”,谓“絶巧棄利,盗跖无有”。其他诸本皆同帛书甲、乙本。
《老子》80_03_校笺_09_刘骥
刘骥云:“淡然自守,不相往来,故雖有舟輿无所乘之;恬然自足,不相纷争,故雖有甲兵无所陳之。”
《老子》20_12_校笺_03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之心’,河上、王弼‘心’下有‘也哉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0_16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飂兮似无所止’,纂微‘飂’作‘漂’;司马作‘飄’;苏作‘寂若无所止’;曹、陈‘鹰’并作‘寂’;程作‘飂飂乎’。”
《老子》39_07_校笺_04_严灵峰
严灵峰云:“刘说是也。惟《老子》文作‘廢’,不作‘發’。如十八章‘大道廢’。三十六章‘將欲廢之’。作‘發’者,因‘廢’字阙坏,失去‘广’字旁致误也。《吕氏春秋·恃君览》云:‘天固有...
《老子》39_10_校笺_09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按:上文‘天无以清’,‘地无以寧’,‘神无以靈’,‘谷无以盈’,‘萬物无以生’,均承上‘以清’、‘以寧’、‘以靈’、‘以盈’、‘以生’言,惟此句‘无以貴高’,与上‘以為...
《老子》40_02_校笺_02_王安石
王安石云:“道之用所以在于弱者,以虚而已。即在天者而观之:指我亦胜我,我亦胜我,则风之行乎太虚,可谓弱矣。然无一物不在所鼓舞,无一形不在所披拂,则风之用在乎弱也。即在地者而观之:决...
《老子》42_08_校笺_10_张煦
张煦云:“林、葛、赵作‘人之所教,我亦義教之’。吕作‘人之所教,而我義教之’。苏作‘人之所教,我亦教之’。”水海按:今见苏本作“人之所教,亦我義教之”。
《老子》25_07_校笺_03_吴云
吴云云:“傅本、易州本‘反’并作‘返’。”
《老子》47_04_校笺_09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得物之致,故虽不行,而虑可知也。识物之宗,故虽不見,而是非之理可得而名也。明物之性,因之而已,故虽不为,而使之成矣。”
《老子》52_03_校笺_05_柳存仁
柳存仁云:“‘没身不殆’句,王弼‘身’作‘其’。”
《老子》30_08_校笺_05_纪昀
纪昀云:“‘不’,一本作‘非’。”
《老子》53_06_校笺_10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飲食’,殿本作‘飫食’。”
《老子》31_12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罗运贤、古棣之说甚是。应从古字作“竦”。帛书甲、乙本作“立”,則為“竦”之省写,或為“竦”之假借(上古二字皆為来纽,為双声假借)。帛书《甲本释文》与《乙本释文》皆校“立”為...
《老子》32_01_校笺_15_吴怡
吴怡云:“一般把‘常’当做永远的意思,似乎很容易把这个‘常’字打发了,可是‘常’毕竟是老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术语,在第一章中便特别标出了‘常道’,所以这个‘常’还有较深的意义。在第一...
《老子》13_09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身為’,為,于伪反。”
《老子》61_03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牝常以静勝牡,以静為下’,司马‘以静為下’作‘以其静為之下’。林‘下’上声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