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汇编数据 第116页

《老子》28_10_校笺_06_俞樾

俞樾云:“‘聖人用之則為官長’,按:此河上公本也。河上注曰:‘聖人升用,則為百官之元長也;’是其本作‘聖人用之’。至王弼注曰:‘聖人因其分散,故為之立官長;’則当作‘聖人因之’,方...
0427

《老子》10_02_校笺_10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经纶堂本无‘乎’字,下同。‘婴’作‘孾’,注亦作‘孾’,景福本同。‘能’下室町本有‘如’字。‘氣’字为华夏先哲之素朴唯物主义思想。《老子》之‘專氣’,即《管子·内业篇》...
04214

《老子》16_01_校笺_06_许抗生

许抗生云:“以上两句傅本、通行本则作‘致虚極,守静篤’,最后无‘也’字。帛书‘致’作‘至’,至、致古通。静篤,乙本作‘静督’,甲本作‘情表’,通行本作‘静篤’。今从通行本。《甲本释...
04213

《老子》69_04_校笺_03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仍无敵’,陆、王弼‘仍’作‘扔’,音仍。”
04211

《老子》21_05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幽兮冥兮,中有精兮’,杨孚同古本。一作‘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’。今從古本。”
04212

《老子》77_06_校笺_06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’,古本作‘孰能損有餘而奉不足於天下者’。”
0427

《老子》79_02_校笺_08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'古者'契'亦名书券,其性质犹今合同文字。《说文》:'券,契也;'《史记·张耳陈餘列传》注:'券契义同;'并其证。《礼记·曲礼》:'献粟者執右契。'《史记·田敬仲完世家》:'公常執...
04211

《老子》56_07_校笺_07_唐玄宗

唐玄宗注云:“无欲,故不可得而利。不争,故不可得而害也。”
04211

《老子》57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前句“奇”,帛书甲、乙本皆假借为“畸”,《甲、乙本释文》皆校改为“奇”,今从《甲、乙本释文》本;后句,甲、乙本皆同。御注本“奇”作“其”,谓“以其用兵,以无事取天下”。严遵...
0427

《老子》64_09_校笺_02_奚侗

奚侗云:“四句(指‘為之者敗之,执之者失之。是以聖人无為也,故无敗也;无執也,故无失也’)与上下文谊不相属,此第二十九章中文,彼章捝下二句,误羼于此。”
04214

《老子》41_14_校笺_07_于省吾

于省吾云:“景龙本作‘夫唯道,善貸且善’,当脱‘成’字。敦煌‘貸’作‘始’,乃声之转。《周语》‘纯明则终’,注:‘终,成也。’又‘故高明令终’,注:‘终犹成也。’《尚书·皋陶谟》:...
0426

《老子》74_音韵_04_本章韵读

本章韵读:死,脂部;之,之部;上古楚音脂、之部字押韵。死,脂部;之,之部;死,脂部;上古楚音脂、之部字押韵。者,鱼部;敢,谈部;者,鱼部;谈鱼合韵。斵、斵,屋部;手,幽部;屋幽合韵...
04213

《老子》77_01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天之道,其猶張弓者歟’,古本。天道公平,人鲜能知,故取張弓之喻,以明之。夫張弓者,高則抑,下則舉;有餘者减,不足者補;取其相称而已。”
0428

《老子》44_音韵_06_本章韵读

本章韵读:身、亲,真部。貨、多,歌部。亡、病,阳部。愛、费,物部。藏、亡,阳部。足、辱,屋部。止、殆、以、久,之部。
0427

《老子》28_02_校笺_08_高明

高明云:“帛书本与今本勘校,其中主要区别是:帛书甲、乙本‘為天下溪’与‘恒德不離’二句,各重復两次,作‘知其雄,守其雌,為天下溪。為天下溪,恒德不離。恒德不離,復歸於嬰兒。’世传今...
04211

《老子》10_07_校笺_06_唐玄宗

唐玄宗疏云:“下经云:‘道生之,德畜之’;此云生之畜之者,谓人君法道清静,令物得遂其生,成效德弘济,令物各尽其畜养,故云‘生之畜之’。”
04213

《老子》12_07_校笺_09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去’,撤也。聖人為内而不為外矣,焉肯玩好哉?故去彼色、聲、香味,田獵、好貨之事,而取此虚通之道也。然‘去’者,非区区去物也,但不贪爱也。虽有五色毕陈,五音毕奏,五味毕...
0429

《老子》34_04_校笺_03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可名於小’,一作‘可名為小’,一作‘可名於小矣’。可名於小尔,言不可名小。既云可左可右,所以非小。非小,所以成其大。”
0427

《老子》61_02_校笺_15_王弼

王弼注:“天下之所归会者也。静而不求,物自归之也。”
04212

《老子》39_13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自稱孤、寡、不穀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并‘稱’作‘謂’。”按:彭氏原本“穀”误作“榖”。
04213

《老子》72_04_校笺_06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强本荣注引经文云:‘故聖人自知不自見’,是荣作‘故’。按:‘自知’与‘自爱’词异谊同,‘自見’与‘自贵’词异谊同。‘自愛’,即清静寡欲,‘自贵’即有为多欲。此言聖人清静...
04212

《老子》22_06_校笺_05_王安石

王安石注云:“不自見乃无所不見,故常明。”
04214

《老子》27_01_校笺_21_冯达甫

冯达甫云:“行事依乎天理,顺乎自然,不用力,不着相,不露一点痕迹,事就干好了,这才算是善行。”
0425

《老子》53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大道,唯□□□”,前句损掩“行於”二字,后句损掩“迆是畏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补校为“行於大道,唯施是畏”。帛书乙本,前句同此,后句“迆”作“他”,盖“迆”之...
04213

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05_高亨

高亨云:“二‘之’字疑衍,‘有以為利,无以為用’,犹云以有為利,以无為用也。王注曰:‘木埴壁所以成三者,而皆以无為用也。言无者有之所以為利,皆赖无以為用也。’既言‘以无為用’,又言...
04210
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13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‘歙’,《释文》作‘偏’,范见王本作‘翕’,当据《释文》为正。‘歙’为本字;‘噏’、‘翕’、‘偏’均为通用之字。按:《淮南子·本经训》:‘開闔張歙’;又《精神训》:‘開...
04211

《老子》36_03_校笺_09_高明

高明云:“从帛书经文分析,《韩非子·喻老》所引只前三句,即‘翕之張之’、‘弱之强之’、‘取之與之’,未引第四句‘奪之予之’,马叙伦谓引无‘廢之興之’,不确。‘取之與之’,即《史记·...
04212

《老子》14_13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以知古始,是胃□□”,“謂(简作谓)”假作“胃”,“道紀”二字损掩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,乙本同此二句,唯“謂(简作谓)”假作“胃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今从《乙...
0426
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12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《礼记·曲礼》‘太上贵德,其次务施报;’郑注:‘太上,帝皇之世,其民施而不惟报。’《老子》所云正指太古至治之极,以道在宥天下,而未尝治之,民相忘于无为,不知有其上也。‘...
04212

《老子》51_06_校笺_10_高亨

高亨云:“‘亭之,毒之’,河上本作‘成之,熟之’,古本多与河上本同。按:‘亭’,当读为‘成’。‘毒’,当读为‘熟’。皆音同通用。”
0429